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一些实际的国内知名的仿古建筑,从历史文化、时代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了仿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仿古建筑历史时代人文生态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为避免给人造成“千城一面”的印象,许多城市有意识地既修复了一批古建筑,也开发了一批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与当地文化相融合,让人感受中国各地独特的厚重历史。这些建筑,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旅游内涵,张扬了城市的个性与气质,形成了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靓丽风景。
修缮、修复古建筑或修建仿古建筑,这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但修葺一新的大量仿古建筑,看上去总让人觉得差点什么东西。细细比较仿古建筑与饱经沧桑的古建筑之间的区别,不难发现仿古建筑普遍缺少文化内涵、艺术美感和感染力,它与古建筑“形似神不似”。文化内涵最直接的体现载体,就是在古建筑中大量存在的木雕、砖雕、诗词、楹联、匾额以及富于变化的窗花、铺地砖图案等等。如江南古典园林中常见的砖雕门楼上,大都雕刻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古代民居的屋脊上大都雕刻有蝙蝠、麒麟、太极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造成现今大量仿古建筑“苍白”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设计者静不下心来去学习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和深刻内涵,更谈不上将这种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设计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传世精品;建造者也只顾着赶工,没心思去琢磨和精心打造。仿古建筑要想耐看,要想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惟有在“传承文化、体现特色”上下番功夫。
就仿古建筑而言,其设计的效果在于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从仿古建筑历史的渊源和未来的建设方向着眼,仿古建筑的设计主要包括历史、时代、人文和生态等四个方面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是传承历史的载体仿古建筑,只要不妄图以假乱真,不搞拆真建假,不搞“修旧如新”,就不宜斥之为“假古董”。摹仿无罪。颜、柳、欧、苏、蒙娜丽莎,不知被摹仿多少万遍,证明他们是真艺术。向真艺术学习,诚心诚意摹仿,摹仿就是一条通往创造的必经之道。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表现在建筑上就是诚心诚意摹仿希腊、罗马。通过摹仿,逐渐创新,有的稳步,有的激进,先后走入“现代”。摹仿,虽是个“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初级阶段”,怎么达到极致?
中国建筑师在深厚的传统潜移默化之下,即使摹仿,也有精品。例如颐和园的苏州街,经过考古复建,十分成功。北京金鱼胡同的王府饭店、台湾饭店二者或多或少仿古,工拙不同,表达要与北京古城气氛协调的意愿。在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带,作点仿古建筑,毕竟比较稳健。中国是钟灵毓秀之邦,早有建筑师超越了摹仿阶段,例如被盛赞为大匠之学与大匠之路的戴念慈先生。他的辽沈战役全景画馆,深见“新古典主义”功底。而且老一辈的建筑师不止一个戴先生,他们不曾把中国建筑“做绝”,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师完全应该后来居上。例如,宝鸡作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以神农尝百草、凤鸣岐山等典故为印证,其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以前。所以,宝鸡的仿古建筑应该更多地继承周秦风格,体现诗经中所提及的“雅颂”遗风。
二时代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应该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建筑空间言语的表述中,除了建筑对现实的使用功能的表达之外,还有对人类文化的整体精神的表述需求存在,建筑不仅表达了日常生活的现实使用功能,还表达着文化的精神价值,体现着城市的未来发展取向。仿古建筑设计中有所谓“古要古到底,新要新到家”之说。“古到底”,强调在方法上应当更为深入、科学地理解和借鉴历史和传统,提倡设计中现代功能、建筑材料和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在哲学、美学层面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反对表面化地因袭和模仿传统形式,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新到家,则指出仿古建筑在继承历史精华的前提下,将仿古建筑与现代环境艺术,与现代建材、工艺以及现代灯光、声学、电子等技术相结合,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要建成生态园林大城市,作为折射城市内涵的仿古建筑,也应迎合这种需要,参照其它城市的成功做法,在三个方面融入现代美学,体现时代特征。
1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环境配套相结合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成功例子,数不胜数。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以颐和园为代表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有口皆碑的佳例。它们使建筑与环境形成密不可分的“艺术整体”,相互衬托,相互辉映。笔者不久前看到的佛教名山普陀山宝陀讲寺的设计方案,其中,藏经楼仿古建筑的四周采用人工瀑布、叠泉的现代环境艺术手法,运用水上灯光艺术,建筑物四周和周边园林绿化丛中建筑物的轮廓,在灯饰的辉映下,使先人梦幻中的海市蜃楼得到了完美真实的再现。自叠泉形成水系,贯穿全寺,形成几多湖面、小溪,鱼虾在清澈的水中逍遥地游乐,水生植物在水中,顺着波浪和溪水流向自由自在地飘流。湖岸和溪流两侧不规则的自然山石,花、木、草的配植,蜿蜒的园路,贯穿于全寺,在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中,增添了几多轻松洒脱。
2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构、设备相结合
南昌的滕王阁和武汉的黄鹤楼,都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众所周知的雷峰塔重建将成为现实。参观它的模型,得知其将运用钢结构代替传统的砖、木结构。并且还要用钢质门窗代替古典木制门窗。其内部运用自动扶梯、电梯作为垂直运输工具,室内设中央空调。此外还有消防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等一批现代化装备。我认为,在建筑形式较为忠实认真地继承的同时,运用现代结构和设备,使建筑物不怕火、不怕虫,风雨不动安如山,并且还有安全的、舒适的游赏空间,这是时代的要求。
3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灯光艺术、声学艺术、电子技术相结合
仿古建筑与灯光艺术相结合,能真正再现流光溢彩的艺术效果,使优美建筑轮廓不但在白天,同时在夜间也能展示其风采。仿古建筑中的景、物与声学、电子技术相结合,能使景、物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体现得有声有色,使游客能体会到更多的审美情趣。例如,佛像在艺术灯光的衬托下,能显现崇高、光芒四射的效果,应用了电子机械技术,能使佛像的肢体、五官启动自如,加上声学艺术效果,更能增添佛像的灵气。笔者认为,如何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照搬照抄,老一套的比例尺度,老一套的工艺技术,老一套的秦砖汉瓦,老一套的木梁木柱,那是原地踏步的消极的被动继承。积极的继承,其空间比例、尺度,应满足现代的需要;其建筑结构,应满足游客使用的安全和舒适;其空间环境内容,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只有与现代环境艺术、现代结构设备、现代声光技术结合的规划和设计,才能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有所进步,在进步中表现时代的特征。
三人文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是文化继承和交流的平台文物或古建筑的修复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交流和综合创新,鹳雀楼的彩绘修复工作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仿古建筑要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它的设计建造也必须同真实文物或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保持同等的标准。
鹳雀楼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故址在永济市蒲州城郊黄河岸。该楼始建于北周,历唐经宋,因其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流连于此,登高望远,吟诵出不少壮丽而不朽的诗篇。七八十年前的一场战火,使这座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建筑消失。1996年,永济市委、市政府为了客观地再现原楼的时代风貌,决定对楼体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但国内现存彩绘的建筑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没有完整的具有唐代及唐以前油漆彩饰的仿古建筑可借鉴。中国文物学会圆明园研究委员会会长、高级工程师马瑞田先生研究古代彩画多年,早就有一个心愿,把唐代及唐以前的各种彩画艺术研究的成果变为现实,呈现在世人面前,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欣然接受了鹳雀楼的彩画设计工作。鹳雀楼油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大项目。它将展现的是我国目前惟一以唐代彩绘艺术美饰的大型古建筑。由于从未进行过一个完整的仿唐建筑的彩绘设计,加上可供参考的资料与实物又极缺,要完成鹳雀楼的彩画设计,必须搜寻更多的文物资料。
马瑞田先生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彩画艺术的研究,以及地上、地下文物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适用于鹳雀楼的梁枋、斗拱、挂檐、天花、天井等彩画图案,取名为唐式“烟琢墨碾玉装彩画”,这种设计,符合唐代彩画用色较多、图案色彩华丽绚烂的特点。现在,鹳雀楼主楼复建工程已经完成,并且向游人开放,全国仅有的一座楼体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的建筑已完整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四生态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我市是西部首家环保模范城市,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所以,仿古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要精心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刻意体现园林化情调的“天人合一”。这一点应充分参考徽派古民居环境建设设计的做法。意境和园林化情调,是徽派古民居环境设计中刻意追求的特色和目标。“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古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原本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强调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使天不违人,人不违天,天人协调。徽派古民居村民们正是受其思想影响,才注意按照自然规律和天人协调的要求来设计、建筑和美化自己的居住环境,并注重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和体现园林化情调,以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
徽派古民居绝大多数都设有“天井”。天井是四合屋厅中或三间屋与围墙的中间留出的一块空地,因其形状如井,且露天,故名曰“天井”。天井的设置,从风水观念的角度讲,可使天降的雨露、财气从四面八方汇聚于自家院内,然后流入屋内下水道,古人叫“四水归堂”;从建筑学角度解释,天井是在宅居高大而封闭的墙体之内设置的一个用于采光、进风和换气的通道口,可使人步不出户就能见到蓝天和白云。天井的设置巧妙地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天人合一”意境。庭院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明显的园林化、生态化特色。一般小庭院,大多仿造园林,在地面铺有青色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各种精美的图案。面积较大、层次较高的庭院,大多设有假山、鱼池、花台,盆景,栽种各种花木,并在院墙上造漏窗以通风借景,掘地建池以引水入院。一年四季,庭院里总是水常流,鱼常游,花常开,香气常飘,使人一置身其间就顿感赏心悦目,为浓烈的园林化情调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传,然后才是承。无论是古希腊建筑对罗马建筑的影响,还是巴洛克风格对美洲建筑的影响,传授的一方自身都是很厚重、很时尚、很强大的,当年中式建筑传播日本和韩国就是这样。而中国目前的局面是,现有的传统建筑已不足以形成一种普遍的审美基础,砖木结构的建筑受到土地和材料供给的阻断,历史上作为建筑艺术主体的宫殿王府、私家园林、豪华陵寝已经没有现实需求,国人对传统建筑的审美积累日益淡薄,其根本原因就是身边所能够见到的中式建筑,特别是有深厚艺术内涵的中式建筑越来越少。所以,我们除了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索在后工业时代建材供给和土地资源条件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革新模式,还要尽可能地仿建更多的古代建筑,特别是具有典范和时尚意义的重大建筑项目,以增加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厚度和浓度,弥补新一代国民对传统建筑的审美缺失。
参考文献:
[1] 郭劲:《象湖风景区园林仿古建筑特点浅析》,《现代园艺》,2007年第12期。
[2] 姜磊、舒畅、陈方慧:《西溪湿地仿古建筑设计》,《华中建筑》,2008年第8期。
作者简介:
陈杨峰,男,1987—,杭州萧山人,浙江宁波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汪恩田,男,1986—,杭州人,浙江宁波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关键词:仿古建筑历史时代人文生态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为避免给人造成“千城一面”的印象,许多城市有意识地既修复了一批古建筑,也开发了一批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与当地文化相融合,让人感受中国各地独特的厚重历史。这些建筑,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旅游内涵,张扬了城市的个性与气质,形成了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靓丽风景。
修缮、修复古建筑或修建仿古建筑,这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但修葺一新的大量仿古建筑,看上去总让人觉得差点什么东西。细细比较仿古建筑与饱经沧桑的古建筑之间的区别,不难发现仿古建筑普遍缺少文化内涵、艺术美感和感染力,它与古建筑“形似神不似”。文化内涵最直接的体现载体,就是在古建筑中大量存在的木雕、砖雕、诗词、楹联、匾额以及富于变化的窗花、铺地砖图案等等。如江南古典园林中常见的砖雕门楼上,大都雕刻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古代民居的屋脊上大都雕刻有蝙蝠、麒麟、太极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造成现今大量仿古建筑“苍白”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设计者静不下心来去学习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和深刻内涵,更谈不上将这种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设计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传世精品;建造者也只顾着赶工,没心思去琢磨和精心打造。仿古建筑要想耐看,要想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惟有在“传承文化、体现特色”上下番功夫。
就仿古建筑而言,其设计的效果在于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从仿古建筑历史的渊源和未来的建设方向着眼,仿古建筑的设计主要包括历史、时代、人文和生态等四个方面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是传承历史的载体仿古建筑,只要不妄图以假乱真,不搞拆真建假,不搞“修旧如新”,就不宜斥之为“假古董”。摹仿无罪。颜、柳、欧、苏、蒙娜丽莎,不知被摹仿多少万遍,证明他们是真艺术。向真艺术学习,诚心诚意摹仿,摹仿就是一条通往创造的必经之道。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表现在建筑上就是诚心诚意摹仿希腊、罗马。通过摹仿,逐渐创新,有的稳步,有的激进,先后走入“现代”。摹仿,虽是个“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初级阶段”,怎么达到极致?
中国建筑师在深厚的传统潜移默化之下,即使摹仿,也有精品。例如颐和园的苏州街,经过考古复建,十分成功。北京金鱼胡同的王府饭店、台湾饭店二者或多或少仿古,工拙不同,表达要与北京古城气氛协调的意愿。在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带,作点仿古建筑,毕竟比较稳健。中国是钟灵毓秀之邦,早有建筑师超越了摹仿阶段,例如被盛赞为大匠之学与大匠之路的戴念慈先生。他的辽沈战役全景画馆,深见“新古典主义”功底。而且老一辈的建筑师不止一个戴先生,他们不曾把中国建筑“做绝”,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师完全应该后来居上。例如,宝鸡作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以神农尝百草、凤鸣岐山等典故为印证,其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以前。所以,宝鸡的仿古建筑应该更多地继承周秦风格,体现诗经中所提及的“雅颂”遗风。
二时代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应该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建筑空间言语的表述中,除了建筑对现实的使用功能的表达之外,还有对人类文化的整体精神的表述需求存在,建筑不仅表达了日常生活的现实使用功能,还表达着文化的精神价值,体现着城市的未来发展取向。仿古建筑设计中有所谓“古要古到底,新要新到家”之说。“古到底”,强调在方法上应当更为深入、科学地理解和借鉴历史和传统,提倡设计中现代功能、建筑材料和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在哲学、美学层面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反对表面化地因袭和模仿传统形式,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新到家,则指出仿古建筑在继承历史精华的前提下,将仿古建筑与现代环境艺术,与现代建材、工艺以及现代灯光、声学、电子等技术相结合,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要建成生态园林大城市,作为折射城市内涵的仿古建筑,也应迎合这种需要,参照其它城市的成功做法,在三个方面融入现代美学,体现时代特征。
1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环境配套相结合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成功例子,数不胜数。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以颐和园为代表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有口皆碑的佳例。它们使建筑与环境形成密不可分的“艺术整体”,相互衬托,相互辉映。笔者不久前看到的佛教名山普陀山宝陀讲寺的设计方案,其中,藏经楼仿古建筑的四周采用人工瀑布、叠泉的现代环境艺术手法,运用水上灯光艺术,建筑物四周和周边园林绿化丛中建筑物的轮廓,在灯饰的辉映下,使先人梦幻中的海市蜃楼得到了完美真实的再现。自叠泉形成水系,贯穿全寺,形成几多湖面、小溪,鱼虾在清澈的水中逍遥地游乐,水生植物在水中,顺着波浪和溪水流向自由自在地飘流。湖岸和溪流两侧不规则的自然山石,花、木、草的配植,蜿蜒的园路,贯穿于全寺,在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中,增添了几多轻松洒脱。
2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构、设备相结合
南昌的滕王阁和武汉的黄鹤楼,都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众所周知的雷峰塔重建将成为现实。参观它的模型,得知其将运用钢结构代替传统的砖、木结构。并且还要用钢质门窗代替古典木制门窗。其内部运用自动扶梯、电梯作为垂直运输工具,室内设中央空调。此外还有消防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等一批现代化装备。我认为,在建筑形式较为忠实认真地继承的同时,运用现代结构和设备,使建筑物不怕火、不怕虫,风雨不动安如山,并且还有安全的、舒适的游赏空间,这是时代的要求。
3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灯光艺术、声学艺术、电子技术相结合
仿古建筑与灯光艺术相结合,能真正再现流光溢彩的艺术效果,使优美建筑轮廓不但在白天,同时在夜间也能展示其风采。仿古建筑中的景、物与声学、电子技术相结合,能使景、物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体现得有声有色,使游客能体会到更多的审美情趣。例如,佛像在艺术灯光的衬托下,能显现崇高、光芒四射的效果,应用了电子机械技术,能使佛像的肢体、五官启动自如,加上声学艺术效果,更能增添佛像的灵气。笔者认为,如何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照搬照抄,老一套的比例尺度,老一套的工艺技术,老一套的秦砖汉瓦,老一套的木梁木柱,那是原地踏步的消极的被动继承。积极的继承,其空间比例、尺度,应满足现代的需要;其建筑结构,应满足游客使用的安全和舒适;其空间环境内容,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只有与现代环境艺术、现代结构设备、现代声光技术结合的规划和设计,才能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有所进步,在进步中表现时代的特征。
三人文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是文化继承和交流的平台文物或古建筑的修复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交流和综合创新,鹳雀楼的彩绘修复工作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仿古建筑要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它的设计建造也必须同真实文物或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保持同等的标准。
鹳雀楼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故址在永济市蒲州城郊黄河岸。该楼始建于北周,历唐经宋,因其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流连于此,登高望远,吟诵出不少壮丽而不朽的诗篇。七八十年前的一场战火,使这座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建筑消失。1996年,永济市委、市政府为了客观地再现原楼的时代风貌,决定对楼体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但国内现存彩绘的建筑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没有完整的具有唐代及唐以前油漆彩饰的仿古建筑可借鉴。中国文物学会圆明园研究委员会会长、高级工程师马瑞田先生研究古代彩画多年,早就有一个心愿,把唐代及唐以前的各种彩画艺术研究的成果变为现实,呈现在世人面前,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欣然接受了鹳雀楼的彩画设计工作。鹳雀楼油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大项目。它将展现的是我国目前惟一以唐代彩绘艺术美饰的大型古建筑。由于从未进行过一个完整的仿唐建筑的彩绘设计,加上可供参考的资料与实物又极缺,要完成鹳雀楼的彩画设计,必须搜寻更多的文物资料。
马瑞田先生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彩画艺术的研究,以及地上、地下文物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适用于鹳雀楼的梁枋、斗拱、挂檐、天花、天井等彩画图案,取名为唐式“烟琢墨碾玉装彩画”,这种设计,符合唐代彩画用色较多、图案色彩华丽绚烂的特点。现在,鹳雀楼主楼复建工程已经完成,并且向游人开放,全国仅有的一座楼体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的建筑已完整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四生态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我市是西部首家环保模范城市,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所以,仿古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要精心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刻意体现园林化情调的“天人合一”。这一点应充分参考徽派古民居环境建设设计的做法。意境和园林化情调,是徽派古民居环境设计中刻意追求的特色和目标。“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古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原本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强调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使天不违人,人不违天,天人协调。徽派古民居村民们正是受其思想影响,才注意按照自然规律和天人协调的要求来设计、建筑和美化自己的居住环境,并注重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和体现园林化情调,以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
徽派古民居绝大多数都设有“天井”。天井是四合屋厅中或三间屋与围墙的中间留出的一块空地,因其形状如井,且露天,故名曰“天井”。天井的设置,从风水观念的角度讲,可使天降的雨露、财气从四面八方汇聚于自家院内,然后流入屋内下水道,古人叫“四水归堂”;从建筑学角度解释,天井是在宅居高大而封闭的墙体之内设置的一个用于采光、进风和换气的通道口,可使人步不出户就能见到蓝天和白云。天井的设置巧妙地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天人合一”意境。庭院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明显的园林化、生态化特色。一般小庭院,大多仿造园林,在地面铺有青色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各种精美的图案。面积较大、层次较高的庭院,大多设有假山、鱼池、花台,盆景,栽种各种花木,并在院墙上造漏窗以通风借景,掘地建池以引水入院。一年四季,庭院里总是水常流,鱼常游,花常开,香气常飘,使人一置身其间就顿感赏心悦目,为浓烈的园林化情调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传,然后才是承。无论是古希腊建筑对罗马建筑的影响,还是巴洛克风格对美洲建筑的影响,传授的一方自身都是很厚重、很时尚、很强大的,当年中式建筑传播日本和韩国就是这样。而中国目前的局面是,现有的传统建筑已不足以形成一种普遍的审美基础,砖木结构的建筑受到土地和材料供给的阻断,历史上作为建筑艺术主体的宫殿王府、私家园林、豪华陵寝已经没有现实需求,国人对传统建筑的审美积累日益淡薄,其根本原因就是身边所能够见到的中式建筑,特别是有深厚艺术内涵的中式建筑越来越少。所以,我们除了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索在后工业时代建材供给和土地资源条件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革新模式,还要尽可能地仿建更多的古代建筑,特别是具有典范和时尚意义的重大建筑项目,以增加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厚度和浓度,弥补新一代国民对传统建筑的审美缺失。
参考文献:
[1] 郭劲:《象湖风景区园林仿古建筑特点浅析》,《现代园艺》,2007年第12期。
[2] 姜磊、舒畅、陈方慧:《西溪湿地仿古建筑设计》,《华中建筑》,2008年第8期。
作者简介:
陈杨峰,男,1987—,杭州萧山人,浙江宁波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汪恩田,男,1986—,杭州人,浙江宁波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