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也承载着城市沿革的历史。南京路淮海路繁华地耀眼,有时在那些僻静的小马路,反而更能发现令人惊喜的美好。历史与怀旧,复古与情调,都是上海小马路能够带给我们的。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逛逛那些安静闲逸的小马路,透过树丛,看看街边的老房子。那些名人故居、优秀历史建筑,无不展现着海派优雅的风致。
武康路
位置:上海徐汇区
标志建筑:武康大楼、巴金故居、宋庆龄故居
武康路很美很静,即使在周末也不会有太多人。找个阳光好的午后,从南到北漫步,你会有很多惊喜。这条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荟萃了众多名人故居以及优秀的历史建筑,他们多为西班牙式、法式文艺复兴式风格,优雅而气派。不少人端着单反专程来到此地,感受精美的建筑与舒心的景致,用相机留下那份老上海法租界的韵味。
在武康路和淮海路的交接处,伫立着武康路的标志性建筑—武康大楼。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建造于1924年,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它高耸在街角,红色的砖墙,景致的门窗,显示出不凡气度。再往前走,吸引人眼球的是文学巨匠巴金的故居。它现在向公众免费开放,里面的东西都保持着原样,主人衣食起居都触手可及。在这幢富有底蕴的小楼,巴金创作出了著名的《随想录》。楼上存放着满柜的中外文献,却不曾再会有主人将他们翻开。看着屋外的小花园绿意正浓,当初巴金老先生也曾这样注视过窗外吧。
黄兴故居、孔祥熙故居、宋庆龄故居等名人故居也都在这条小马路边静默伫立,风风雨雨,年岁更迭,故人已去,它们却依然不改当初。这条路上还专门有旅游接待处,有兴趣的游客在那里可以更详尽得了解武康路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是个不错的歇脚场所。
高邮路
位置:上海市徐汇区
标志建筑:郑振铎故居
又是一条僻静的适合散步的小马路,很短很闲静,这条连通复兴路和湖南路的小道,中间不再会有交叉的马路,你可以沿着街边自在漫步,不必担心等红灯注意行车。
路口耸立着建于1936年的高狄公寓,5层楼的建筑,暗黄色的外墙,格式的钢窗,让人想起在欧洲电影中常见的法国老公寓,陈旧黯淡而又带点不拘之气。高邮路5弄,弄内散落着十几幢老洋房、小花园别墅和新式公寓楼,现代文学家和文学史家郑振铎的寓所便在此。在“孤岛”最黑暗的时期,人人自保,许多人躲到重庆或者香港或者南洋去了。乱世是收购文物最好的时机。郑振铎不走,他留在上海,住在了高邮路这座宅子里,收购、守护历代文物。
除了郑振铎的故居,爱过民主人士何世桢也曾在这里落脚,68号一幢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3层花园住宅便是他的宅子。这是一座仿文艺复兴时期古罗马的复古建筑,解放战争时,这里曾做过中共地下组织情报工作的重要基地,电台就设在三楼。这样的背景给这幢楼平添了意思神秘的气氛。现在,它成了上海电力公司宾馆。
新华路
位置:上海长宁区
标志建筑:外国弄堂
不显山露水的新华路自有它低调奢华的气度。匈牙利籍著名建筑师邬达克在这里留下多处心血之作,茂密的法国梧桐下,隐藏着一幢幢独具风味的别墅洋楼。被誉为“上海闺秀”的新华路含蓄优雅,它的意趣散落在街角的路灯下、窗下的花坛边、浮雕的围墙旁,等着你去细心发现。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人雷文法兰克在新华路的前身安和寺路上兴建了29幢两层楼的花园住宅,于是新华路变成不折不扣的花园住宅孕育地。他们后来构成了被称作“外国弄堂”的花园住宅群,这里汇聚了从英国名居、德式花园再到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的格式风格迥异的建筑,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其中。新华路231号,是一栋高三层的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白色的粉墙露出黑色的木框架,老虎窗透出一丝优雅,南面中部的大阳台见证了昔日主人的夜夜笙歌。历经时代变迁,这些花园住宅的人文历史底蕴愈发深厚,爱国学者周均时、瑞典驻沪总领事馆等社会名流及机构均落户于此。
它是名符其实的“花园马路”,花坛、花架、花池随处可见,姹紫嫣红的花朵尽相开放,和一旁镂空式的花园洋房围墙相映成趣。随处皆可如画,美丽自然而不张扬,新华路在慢慢琢磨和细细品味中向你展现什么是真正的海派洋气。你可以肆意想象过去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穿着精致的服装,经过树荫,轻声谈笑,推开一扇拱门,忽而消失了踪迹。
愚园路
位置:上海市长宁区
标志建筑:汪公馆
愚园路是隐秘的,匆匆过客不会在乎到它的美。只有细细观察,你才能透过行道树的枝桠,发现那些精致大气躲在围墙里的别墅洋房。
在愚园路上最出名的要数汪公馆,不仅仅因为这座楼极其豪华隐秘,更是因为它传奇的历史。曾传说最初一位国民党要员喜欢上了交大校花,为了留住美人,他接受了来路不正的馈赠,将美人藏匿在这座深宅大院之中,后来东窗事发,因为这座来历不明的房子要员被贬。此事一度在上海滩传得沸沸扬扬。后来它成了汪精卫的公馆,这个在政坛赫赫有名的人物,也要这样的房子才足够匹配。汪公馆藏匿于一片高大灌木群之中,经过路边的人除非仔细观察一般绝对发现不了。建筑为哥特式风格,一共三层。光润的大理石铺地,楠木扶梯和地板,屋顶雕花画龙,落地玻璃,正面朝南,采光充足,非常气派。建国后它就成了青少年宫,那些浮华故事就逐渐被孩子们的笑声和乐声替代了。
另外,《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也位于愚园路,红色砖墙,三楼小排屋,很隐蔽。当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央机关从武汉迁上海,决定继《向导》后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定名《布尔塞维克》。瞿秋白、陈独秀、罗亦农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现在它藏身于一片民居之中,褪去了革命色彩,静静看太阳东升西落。
绍兴路
位置:上海市卢湾区
标志建筑:前朱季琳住宅、张群公馆
不足三百米,却十足有味道,这就是绍兴路。绍兴路种满了法国梧桐树,这些浓荫蔽日的树木像一张天然“隔音网”,将外界的喧嚣屏蔽,留住了老上海旧时光里的静谧,也凝固了点点滴滴历史的痕迹。它是富有文化底蕴的,书店、出版社都在这里聚集,累了在咖啡馆里坐坐,实在是周末放松好去处。
从绍兴路由北往南走,首先值得留意的就是前朱季琳住宅,先上海新闻出版局。朱季琳是解放前南市电力公司老板,资金雄厚,房子也修得优雅敞亮。建筑呈淡黄色、略带弧形。其凸出面沿街,凹进面临庭院。凹进面设露天楼梯作为主入口。拾级而上进入一层大厅,两侧为会客室。室内楼梯设在中央,楼梯间很讲究,双抱柚木楼梯有很多精致的栏杆。
杜月笙和绍兴路交情不浅,他的母亲与四姨太均在此有过独幢别墅居住生活过。张群公馆也是绍兴路一景,张群是上海市第三任市长兼同济大学校长,其居所为现代式花园住宅,外观十分简洁、流畅。整幢楼的精华在于楼梯口巨大的长方形彩绘玻璃窗,分成三段的玻璃窗高至屋顶天花,上面描绘着表现自然界的花草和树木。楼梯口铜制的流线型扶手也令人赞叹,仿佛在展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考究的装饰工艺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也不由得脚脚步放缓,姿态变优雅。
武康路
位置:上海徐汇区
标志建筑:武康大楼、巴金故居、宋庆龄故居
武康路很美很静,即使在周末也不会有太多人。找个阳光好的午后,从南到北漫步,你会有很多惊喜。这条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荟萃了众多名人故居以及优秀的历史建筑,他们多为西班牙式、法式文艺复兴式风格,优雅而气派。不少人端着单反专程来到此地,感受精美的建筑与舒心的景致,用相机留下那份老上海法租界的韵味。
在武康路和淮海路的交接处,伫立着武康路的标志性建筑—武康大楼。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建造于1924年,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它高耸在街角,红色的砖墙,景致的门窗,显示出不凡气度。再往前走,吸引人眼球的是文学巨匠巴金的故居。它现在向公众免费开放,里面的东西都保持着原样,主人衣食起居都触手可及。在这幢富有底蕴的小楼,巴金创作出了著名的《随想录》。楼上存放着满柜的中外文献,却不曾再会有主人将他们翻开。看着屋外的小花园绿意正浓,当初巴金老先生也曾这样注视过窗外吧。
黄兴故居、孔祥熙故居、宋庆龄故居等名人故居也都在这条小马路边静默伫立,风风雨雨,年岁更迭,故人已去,它们却依然不改当初。这条路上还专门有旅游接待处,有兴趣的游客在那里可以更详尽得了解武康路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是个不错的歇脚场所。
高邮路
位置:上海市徐汇区
标志建筑:郑振铎故居
又是一条僻静的适合散步的小马路,很短很闲静,这条连通复兴路和湖南路的小道,中间不再会有交叉的马路,你可以沿着街边自在漫步,不必担心等红灯注意行车。
路口耸立着建于1936年的高狄公寓,5层楼的建筑,暗黄色的外墙,格式的钢窗,让人想起在欧洲电影中常见的法国老公寓,陈旧黯淡而又带点不拘之气。高邮路5弄,弄内散落着十几幢老洋房、小花园别墅和新式公寓楼,现代文学家和文学史家郑振铎的寓所便在此。在“孤岛”最黑暗的时期,人人自保,许多人躲到重庆或者香港或者南洋去了。乱世是收购文物最好的时机。郑振铎不走,他留在上海,住在了高邮路这座宅子里,收购、守护历代文物。
除了郑振铎的故居,爱过民主人士何世桢也曾在这里落脚,68号一幢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3层花园住宅便是他的宅子。这是一座仿文艺复兴时期古罗马的复古建筑,解放战争时,这里曾做过中共地下组织情报工作的重要基地,电台就设在三楼。这样的背景给这幢楼平添了意思神秘的气氛。现在,它成了上海电力公司宾馆。
新华路
位置:上海长宁区
标志建筑:外国弄堂
不显山露水的新华路自有它低调奢华的气度。匈牙利籍著名建筑师邬达克在这里留下多处心血之作,茂密的法国梧桐下,隐藏着一幢幢独具风味的别墅洋楼。被誉为“上海闺秀”的新华路含蓄优雅,它的意趣散落在街角的路灯下、窗下的花坛边、浮雕的围墙旁,等着你去细心发现。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人雷文法兰克在新华路的前身安和寺路上兴建了29幢两层楼的花园住宅,于是新华路变成不折不扣的花园住宅孕育地。他们后来构成了被称作“外国弄堂”的花园住宅群,这里汇聚了从英国名居、德式花园再到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的格式风格迥异的建筑,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其中。新华路231号,是一栋高三层的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白色的粉墙露出黑色的木框架,老虎窗透出一丝优雅,南面中部的大阳台见证了昔日主人的夜夜笙歌。历经时代变迁,这些花园住宅的人文历史底蕴愈发深厚,爱国学者周均时、瑞典驻沪总领事馆等社会名流及机构均落户于此。
它是名符其实的“花园马路”,花坛、花架、花池随处可见,姹紫嫣红的花朵尽相开放,和一旁镂空式的花园洋房围墙相映成趣。随处皆可如画,美丽自然而不张扬,新华路在慢慢琢磨和细细品味中向你展现什么是真正的海派洋气。你可以肆意想象过去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穿着精致的服装,经过树荫,轻声谈笑,推开一扇拱门,忽而消失了踪迹。
愚园路
位置:上海市长宁区
标志建筑:汪公馆
愚园路是隐秘的,匆匆过客不会在乎到它的美。只有细细观察,你才能透过行道树的枝桠,发现那些精致大气躲在围墙里的别墅洋房。
在愚园路上最出名的要数汪公馆,不仅仅因为这座楼极其豪华隐秘,更是因为它传奇的历史。曾传说最初一位国民党要员喜欢上了交大校花,为了留住美人,他接受了来路不正的馈赠,将美人藏匿在这座深宅大院之中,后来东窗事发,因为这座来历不明的房子要员被贬。此事一度在上海滩传得沸沸扬扬。后来它成了汪精卫的公馆,这个在政坛赫赫有名的人物,也要这样的房子才足够匹配。汪公馆藏匿于一片高大灌木群之中,经过路边的人除非仔细观察一般绝对发现不了。建筑为哥特式风格,一共三层。光润的大理石铺地,楠木扶梯和地板,屋顶雕花画龙,落地玻璃,正面朝南,采光充足,非常气派。建国后它就成了青少年宫,那些浮华故事就逐渐被孩子们的笑声和乐声替代了。
另外,《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也位于愚园路,红色砖墙,三楼小排屋,很隐蔽。当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央机关从武汉迁上海,决定继《向导》后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定名《布尔塞维克》。瞿秋白、陈独秀、罗亦农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现在它藏身于一片民居之中,褪去了革命色彩,静静看太阳东升西落。
绍兴路
位置:上海市卢湾区
标志建筑:前朱季琳住宅、张群公馆
不足三百米,却十足有味道,这就是绍兴路。绍兴路种满了法国梧桐树,这些浓荫蔽日的树木像一张天然“隔音网”,将外界的喧嚣屏蔽,留住了老上海旧时光里的静谧,也凝固了点点滴滴历史的痕迹。它是富有文化底蕴的,书店、出版社都在这里聚集,累了在咖啡馆里坐坐,实在是周末放松好去处。
从绍兴路由北往南走,首先值得留意的就是前朱季琳住宅,先上海新闻出版局。朱季琳是解放前南市电力公司老板,资金雄厚,房子也修得优雅敞亮。建筑呈淡黄色、略带弧形。其凸出面沿街,凹进面临庭院。凹进面设露天楼梯作为主入口。拾级而上进入一层大厅,两侧为会客室。室内楼梯设在中央,楼梯间很讲究,双抱柚木楼梯有很多精致的栏杆。
杜月笙和绍兴路交情不浅,他的母亲与四姨太均在此有过独幢别墅居住生活过。张群公馆也是绍兴路一景,张群是上海市第三任市长兼同济大学校长,其居所为现代式花园住宅,外观十分简洁、流畅。整幢楼的精华在于楼梯口巨大的长方形彩绘玻璃窗,分成三段的玻璃窗高至屋顶天花,上面描绘着表现自然界的花草和树木。楼梯口铜制的流线型扶手也令人赞叹,仿佛在展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考究的装饰工艺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也不由得脚脚步放缓,姿态变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