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自求而至,不为而我。”——梅贻琦
  从梅贻琦先生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良好的校园文化對小学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各学校都要重视并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生  影响
  自古至今,众多学者对校园文化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致的方向是一致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聚合体,它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鹤立鸡群的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以校园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互配合,三者浑然天成。不管是学校的一草一木、相关的制度以及精神载体都在学校生活中承担各自的功能,都对小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
  (1)物质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所谓物质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建筑物、教学设施、教学楼道的布置、教室的布置以及其他的能用眼睛看到的校园内的一切设施组成。
  这些物质的设施是和学生每天朝夕相处的,因此他们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观感受上,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会给学生以美的体验,给学生心灵的洗礼,正所谓“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一个学校拥有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学校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校园环境,保障学生的学校生活的自主化、舒适化。
  (2)制度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它的生命力在于人性化,即让不会说话的制度、冷冰冰的权利人性化,它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意志,具有学生特征。一所学校良好的制度文化建设必然是与学生的认知相符合,与学生的本性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前提,以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目标,而不是靠制度来约束学生。
  制度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和持久性,它们更多的受学生群体文化的影响,然后服务于学生,它的存在必然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创造性与创造潜力,扩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与空间。
  良好有序的制度必然带来学生学习的自主与有序,从而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劲头,为以后走进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精神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主要指领导的价值观念,学校的校风、校训,学校的学风与教风、其他文体活动等,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它始终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功能。
  小学生的心智在各方面还不太成熟,需要学校给以更多的指引。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依托校训形成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它们直接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状态以及小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接受方式,并且将这些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同时精神文化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小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社团活动在学校文化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通过参加形式不同的文体社团活动,小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与正确的欣赏情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艺术能力与艺术鉴赏品味。同时通过集体合作,激发小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合作意识,这些能力与素养将会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会对小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向阳的力量。
  二、我校的孝德文化对小学生影响
  依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我校形成了以“孝德”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任何有形的说教都远比不上文化的无形熏陶与影响,学校通过校园文化长廊、教室“孝德”文化专区、人性化的制度等多种方面的努力,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充分触摸“孝德”文化。同时学校根据小学生特点以及每个人特长形成了不同主题的社团活动,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更加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
  蕴含浓厚文化底蕴与教育气息的校园,小学生不但能体会、理解、熏陶、感染传统文化,而且能更好地体会校园文化中传达的含义,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同时通过参加多彩的社团文体活动,小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与正确的欣赏情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艺术能力与艺术鉴赏品味,活动中小学生通过集体合作,进一步激发小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合作意识。
  小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在充满“孝德”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长期熏陶感染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品性、积极阳光的心态,逐渐形成了温文尔雅、德孝双至的良好人格。
  现如今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说学校是一片星空,那校园文化就是这片星空上闪烁的星星。学校建设者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感染力,让冰冷的学校的建筑、制度充满温度,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其他文献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的好习惯就像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款,它的利息将使人终生受益;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怎么还也还不清,将使人终生受害,甚至逼人走向歧途!”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每个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
期刊
在当下的中学英语教育中,老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在学生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充当着一个领路人的身份,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与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了当前有些老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总而言之,就是如何让你的课堂抓住学生的心。  在授课过程中,一个会上课的教师,不仅要课讲得娓娓道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
期刊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呈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而言,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者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这不仅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也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推动功效。  一、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具
期刊
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比较局限,学生将大多数时间用于学习课本以及不同的试题上,锻炼口语的机会较少。因此,长此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是农村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灌输多,师生讨论交流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过于单一,没有足够的热情,影响了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从各四方面谈一谈个人肤浅的想法。  一、加强业务学习,创
期刊
总议题:“如何弘扬融入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一、课标、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课标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2)目标达成:①知识目标: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义,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掌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②能力目标:能够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分析和理解伟大的抗疫精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  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活用数学教材,让教学资源更有效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教教材”,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并渗透在教
期刊
一、质疑——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启动器  阅读中学生以记事阅读思维的过程,也是阅读思维的结果,独钟质疑是阅读过程中个体的一种心理需求,也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交际需要,所以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是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参与的表演,要求每一个学生差不多都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在阅读这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中,从接触教材开始,学生就有一定会有各种疑难出现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引导他们把疑难主动提出来,顺应了他们的
期刊
摘要: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关
期刊
叶老曾说过:“阅读得其法,写作能力也随之增长。”可见,阅读之法是写作之法的基础。如果学生只是盲目地阅读,不懂得从文章中学习有效的作文方法,如构思、选材、布局等,即使读再多的书,也是徒劳无功的。因此,这就需要老师经常指导和慢慢培养。我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作文教学模式,以教材中的范文为拐杖,用每一篇范文的特色作垫脚石,帮助学生走出了作文难写的困境。  一、在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奠定写作
期刊
兴化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招收听障、智障学生为主,兼收脑瘫、自闭症、多重障碍学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创建于1993年,原名兴化市聋哑学校,坐落于兴化市城东镇,2008年7月学校迁址兴化市英武北路兴严桥西首(原新严小学)并更名为兴化市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4392㎡,建筑面积4552㎡,校园环境优美。为了更好满足教育教学及康复需要,每个教室都装有触摸一体机,还拥有微机室、律动室、图书阅览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