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木作》讲述中国与木头的故事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ly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讯(记者 白鸽)9月3日,CCTV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点映沙龙在北京科影会馆举行。即将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五集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讲述中国人自古以来在生活生产中,与木头的那段缘分,木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试图通过表现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揭开一段段中国人与木头的故事。
  正式登陆央视纪录频道
  中国人自古就对木材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木材美”的观点是在干百年的取材中形成的,是在中国文化的左右下形成的,也是经过干百年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木材由树而来,与钻石换金的形成不一样,由阳光雨露滋润成长。由于数量多少、生成时间长短等因素,在我们的社会中“木”就有了价值区分,有的木材价值堪比黄金。不论是建筑房屋、家具、摆设、玩意儿,精良“木作”似乎是贵族商贾、文人雅士的不二选择,更是塑造中国人灵魂和思维方式的物质基础。如果说西方是石头垒起来的王国,中国就是木头搭起来的文明。
  据透露,《中国手作》的第一季《木作》这套纪录片将于9月10日至14日每天22点09分正式登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第一季《手作》共5集,每集25分钟,选取10位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手艺人,他们也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发展出来的匠人。以主题分集,每集节目里出现2种木工种类,2组相关的手工匠人。虽然来自不同细分领域的手艺,却共同讲述了一个“传承木作文化,传递生活态度”主题:包括《榫卯智慧》《构木为巢》《乡土木情》《以木相传》《古木新生》五集表达,通过“他们”和木作工艺,表现工匠精神,让人们看到木作之美,了解中国人与木头之间的情感和故事,用最纯粹的语言和形式展示中華民族对木的爱和恋,引发当下人们思考,该如何持续关注中华文化与“木”之间的和谐关系。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木作
  《中国手作·木作》是一部与古对话,讲述木头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塑造;讲述“以木为材”的手工匠人们,用自己对工艺的孜孜追求来唤醒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复兴的纪录片。为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场地选址在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内,让纪录片更加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悉,主创团队为使《木作》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利用碎片化时间、倾向于快节奏获取内容的特点,制作了全套介绍木作技艺的创意海报,还制作出了各种番外片,取其精华,将25分钟的片子浓缩在几分钟内,将会在新媒体网络平台播出,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融媒体的方式,了解中国木作的精髓。
其他文献
我小时候,每到夏天,树上都是  知了,对于爱吃油炸“知了猴”(蝉蛹)的我和弟弟来说,大快朵颐的时候到了。  记得每天吃罢晚饭,天刚一擦黑儿,我和弟弟就去野外逮知了猴拿回来吃。逮知了猴的方法其实挺简单:先在地面上找洞。发现类似有三角形状、且洞边儿很薄儿的小口儿,十有八九就藏有一只知了猴;之后,用手指把洞口抠开。眼前豁然一亮,敞开的洞口内,果然有一个蠕动的小肉球!最后,顺手揪个毛毛草,把毛去掉,用它当
期刊
9月23日下午2:30,由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办、北京朗诵艺术团承办、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协办的第68期星期朗诵会将在西城区文化中心一楼小剧场举行。著名艺术家殷之光将携手著名表演艺术家瞿弦和、张筠英、杜宁林等倾情用诗歌赞颂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吴阶平、林巧稚、华罗庚、茅以升等十几位科学家。这些诗篇皆出自著名诗人郭日芳之手。诗作激情豪邁,荡气回肠,紧扣时代脉搏,以颂扬中国人民实现科技兴国、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期刊
于毅是个对自己特别狠的人。在拍摄北京卫视热播的年代传奇大戏《娘道》的十个月里,他只回家了两次,为此也错过了陪伴刚出生女儿的机会。对于自己在《娘道》中饰演的两位隆家少爷隆继宗、隆延宗,他用“珍贵”来形容。“我不忍心糊弄每一场戏,这么好的角色,一点都不能浪费。”随着该剧的热播,于毅也开始反思“娘道”这两个字。“每个妈妈都特别不容易,这是我自己为人父之后才能体会到的。我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并没有明确规划。但
期刊
刘凝辉是北广朗诵团的成员,一位热心的大姐。或许正是因为拥有这份热心的缘故,她在朗诵团里还有另一个身份——班长。  这是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职务,如果非要说能拥有点啥,恐怕只能是多一份辛苦和担当了。考勤、训練、排练、作品选择、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只要是朗诵团里发生的事情,总免不了和她扯上关系。所以,这个班长,没点热心劲儿、没点责任心、和担当意识还真干不好。而这些付出,在刘凝辉看来并非是一件苦差事。  说
期刊
9月15日早上,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浏览一遍新华社微信,一条消息映入眼帘:走好,老爷子朱旭。我有点不敢相信,往下看才知道,受人爱戴的北京人艺的朱旭老师去世了,心里一阵难过,感觉空落落的。  我和朱旭老师曾有过一面之交,并且和他老人家有过一张合影。那是2009年7月,单位在协和体检中心体检,我当时在工会工作,单位好几百人,为了方便大家,我每天早上7点就来到体检中心等候,一待就是三个星期。第二个星期,
期刊
9月13日,八角街道组织召开创建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部署会,各社区负责人、安全生产检查队参加。会议要求:一是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人员要佩戴统一标识,确保交通安全;二是以辖区重点路口为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重点示范路口,每个路口安排3-4名文明交通志愿人员;三是要加强督查指导,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活动的经验和做法,确保文明交通活动扎实推进。  9月14日早上7点,街道责任领导、街巷长、各社区、安全检查队、
期刊
今年是我下放黑龙江笔架山公安部五七干校50周年,在那个年代,哪怕是点点滴滴的温暖片断,因为难得,都显得弥足珍贵,从而留存在往事的记忆里。  在干校3年多的下放期间,我曾在食堂、大田干活,还参加了由下放干部和知青组成的农村工作队一年。工作队里的下放干部老苏是位局长,是我的顶头上司。他一口浓重的山西家乡口音,脸上多有皱纹和一口假牙显得很老相,其实他只是年过半百的年龄。我小局长30岁,也同大家一起称他老
期刊
本报讯(记者 白鸽)近日,北京卫视原创跨界喜剧竞技秀《跨界喜剧王》第三季开播。作为时下最受观众喜爱的喜剧综艺之一,《跨界喜剧王》前两季无论在收视成绩还是新媒体话题度上都有着强劲表现,本季也依旧延续了之前的热度:不仅CSM35城最高收视率拿下同时段第一,52城最高收视率同时段第二,四个跨界人颇具突破性的表现也引发了网友的热切关注及讨论。  首期节目中,“小公主”张檬变身“女汉子”,单身夜醉酒大跳网红
期刊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唐代诗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让我想起了鄉愁里的中秋节。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十几岁的我最盼过节了,因为那个年代农村经济落后,缺吃少穿,生活在农家的我们一年很少闻到肉腥味,日常生活中都是干巴巴的粗茶淡饭,连油都少得很,只有到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才能吃到大鱼大肉,美美地
期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晚间节目《品味书香》是我喜欢的节目之一,主持人小马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主持读书节目游刃有余。最近,小马还出版了新作《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你的面前》,介绍自己由一名汽车修理工逐步成为央广主持人的心路历程,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名言做了生动的诠释。  《品味书香》节目每天邀请一位作家或者作者来到直播间,推荐新书以及创作感受。节目播出过程中,听众还可通过微信、微博参与互动,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