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乔治.艾略特的内心世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以其描写小说人物心理而著称。本文论述了艾略特对爱的追求、对自由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三个方面,旨在探究她充满善良、智慧、毅力、自尊和矛盾的内心世界对其一部部憾世之作的影响。
  关键词:追求 执着 无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乔治·艾略特(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杰出的小说家, 她被认为是第一位能深入省视人物心理,并具有一种敏锐的直觉,能在文学中深刻剖析人类的渺小与人类的理想主义的英国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等。
  
  一 对爱的追求
  
  艾略特生长于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她对家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作品中也情不自禁地一再流露出对家庭和亲人的眷念。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里,尤其是在“男孩和女孩”和“求学时代”里玛姬和汤姆游戏、玩耍、吵闹的场景时时闪现着艾略特童年的影子。童年时天真烂漫的幸福时光给成年后历经坎坷的乔治·艾略特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作品中表现出她对亲情的渴望。
  1836年,由于母亲去世,为了照顾家庭和年长的父亲,乔治·艾略特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学校,回到家中料理家务和照顾体弱多病的父亲。1949年,父亲离开了她,艾略特深感悲痛和孤独,“没有了父亲我该怎么办?似乎我的道德本性丢了。昨天晚上我有一种可怕的幻觉,似乎世俗的观念要控制我”(Gordon S.Haight:1954)。一席话,道出了艾略特对亲情的珍爱。
  艾略特三十几岁时,她因翻译工作而开始文学生涯,之后还担任“西敏寺评论”杂志的编辑;在此期间经由介绍,她认识了一生的挚爱路易斯,虽然路易斯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旧不顾外在压力,与其同居;两人随后迁居德国;回国后,虽不见容于当时社会,但两人仍恩爱幸福,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互扶持。
  为了真正的爱,乔治·艾略特可以放弃世俗的婚姻,放弃一个普通女人的体面与安乐,但这并不等于她否认婚姻的神圣性。在她心目中,真挚的爱情与神圣的婚姻永远都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与追求,而贤妻良母的生活永远都是她梦中的理想。虽然她一生未育,但在生活中一直以“太太”和“母亲”的姿态自居。她自称“路易斯太太”,喜欢亲自料理家事,还经常帮助“丈夫”整理文稿和收集资料。她认为母爱是人间之爱的本质和源泉,因此,对路易斯的三个儿子她从不嫌弃,陪他们游戏,与他们交谈,给予他们无限的母爱。为了照顾孩子,她一度停止了《米德尔马契》的写作。即便在路易斯去世后,她仍然继续接济路易斯的妻儿。简而言之,她有着很强的责任感——但这种责任感完全是自发的,而非社会强加在她头上的(维多利亚·格丽芬:2002)。她甚至还接受了像奥斯卡·布朗宁(Oscar Browning)、亚历山大·梅因(Alexander Main)、伊米莉亚·帕蒂森(Emilia Pattison)、伊迪丝·西姆科克斯(Edith Simcox)、埃尔码·斯图尔特(Elma Stuart)等一大批年轻人为儿女。这样,就可以弥补自己因为丧失婚姻机会而失去的家庭的天伦之乐;她那充溢着爱的宽阔的胸怀就可以拥抱更多的人(马建军:2007)。在考文垂和伦敦,乔治·艾略特结识了诸多名人大家,与他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如布雷夫妇、爱默生、布拉班特博士、狄更斯、斯宾塞、克洛斯等,并与他们结下了终身、纯真的友谊。
  乔治·艾略特经历了与罗伯特·布拉班特博士、出版商约翰·查普曼、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路易斯和约翰·克洛斯五次感情的风风雨雨。与这些名人的交往表明了她不愿受传统习俗约束、天真单纯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她对待感情生活严肃的态度和她自己特有的生活道德水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自己情感的理智态度。比如,她的第四次感情大波是乔治·艾略特与已婚的路易斯长达二十五年的情感生活。
  路易斯虽已有家庭,但妻子早就背叛了他并与他人有了孩子,他们的家庭也就成了一个活着的墓穴,苟延残喘的一副躯壳。而乔治·艾略特与路易斯共同生活期间,他们彼此相爱、忠诚、坦白,相互支持。面对英国批评界的一片哗然,乔治·艾略特下定了决心,勇敢地面对朋友的远离、社会的轻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承担所有的愤怒和痛苦。乔治·艾略特“不在意自己的名誉,却很在意路易斯被人误解,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自卑感与优越感这一枚硬币的两面。其实,她在心底里仍然渴望舆论会认为她是一位有极高道德修养的女人。她不想被人认为是个诱惑男人的女人,让这个男人为她抛妻弃子”(维多利亚·格丽芬:2002)。乔治·艾略特与路易斯一直没有成为合法夫妻。但艾略特认为婚姻是爱情的结果,没有爱情的婚姻,或束缚、压抑了人的情感,或导致婚外情,这是不道德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如果说只有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恩格斯:1961)。
  乔治·艾略特的情感风波,展示了她对爱情的天真无邪、理智对待、不顾世俗观念、大胆无畏地追求爱情的心理变化过程。她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一位女性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充分揭示了她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渴望、珍爱和追求。
  
  二 对自由的执着
  
  乔治·艾略特在现实生活、宗教信仰、婚姻自主等追求自由方面表现着她特有的执着精神。
  乔治·艾略特从小就向往自由,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奋斗。1836年母亲去世后,艾略特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家事。繁杂的家务工作几乎剥夺了她读书学习的时间,不甘心自己只沉浸在繁杂的家务事中,她非常苦恼。她的父亲罗伯特·伊万丝非常理解心爱的女儿,给她买来她需要的书,为她请来了意大利语和德语家庭教师。这使她能摆脱令人厌烦乏味的家庭主妇的工作,渴望知识的她,博览群书,增长学识,期盼自己的心灵能够无拘无束地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些无不表现了乔治·艾略特渴望自由和不畏世俗约束的勇气。
  乔治·艾略特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在意识形态方面,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根基。乔治·艾略特也由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转变成一个“离经叛道”的新时代学者。1841年随父亲迁居考文垂后,艾略特接触了一些批评神学家和自由思想家,并受到他们新哲学和新神学思想的影响,她对福音派宗教产生质疑,并毅然决定放弃福音派,拒绝参加教堂礼拜,最终成为人文宗教的忠实信仰者和热情倡导者。人文宗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敬、同情弱者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也是乔治·艾略特人文宗教的核心所在,她主张传承传统的诸如“博爱”和“奉献”这些传统的基督精神,在她内心深处,“她希望通过科学的道理和哲学思想的思辨——法国启蒙的理性,德国的形而上学思潮、浪漫主义、实证主义、进化论等——保留传统宗教的精髓,在人们中间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宗教。她呼吁人们超越个人的体验,将新旧宗教结合起来,将对上帝的崇拜转化为对人的关爱,在‘上帝死了’的绝望中,重拾人文主义的道德价值和人生精神”(马建军:2007)。乔治·艾略特在其宗教信仰的变化过程中表现出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执着精神。
  乔治·艾略特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自主的婚姻。1845年,她与一个和她年龄相近的乡画家交往,几乎订婚,但后因性格不合,她与他分了手。艾略特追求自由的婚姻,她认为女人在婚姻问题上必须保持自己的自尊。这表明了她在爱情婚姻上的态度,她一直主张女性在婚姻上是独立的,不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也是乔治·艾略特对维多利亚时代主张的“女人主感情,男人主理智;女人致力于家庭,男人服务于社会”这种歧视女性倾向的反抗。
  乔治·艾略特与路易斯的感情是建立在彼此的爱护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的。和路易斯在共同生活的二十多年的日子里,他们共同承担着被大家鄙视的重压。然而,艾略特的内心是安静、快乐的,因为她不必花费时间去参加晚上的派对,不必去应付周末的客人,更不用一起出席公共活动,她最重大的收获就是有了相当多的自由时间去完成她的创作。尽管没有与路易斯成为合法夫妻,但她没有放弃对幸福婚姻的追求。路易斯病逝后,已经60岁的乔治·艾洛特同意嫁给了比她小20岁的克洛斯。这里,一方面乔治·艾略特晚年的婚姻表现出她不顾世俗观念,争取合法婚姻,满足多年来对婚姻的渴望,另一方面可以把她的晚年婚姻看作她与世俗社会的最终和解。
  
  三 对现实的无奈
  
  乔治·艾略特生存的维多利亚年代正值英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问题极为严重的时期。维多利亚妇女被整日禁锢于家庭领域,毫无自由可言,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压抑。这种长期的精神折磨导致维多利亚时期大量疯女人、女精神病人的出现。
  而乔治·艾略特的内心矛盾表现在她的自卑感与优越感的矛盾。乔治·艾略特的长相并不漂亮,年轻时为此有过痛苦的经历。当她是个小女孩时,被人称作“铁线莲”(精神美人)。她认为这是对她的嘲讽。当后来查普曼在她面前赞叹大自然那无所不在的美时,她却对自己的相貌自卑地哭了。然而,她在工作上却是查普曼得力的助手。在艾略特离开斯坦德大街后,查普曼三次请她帮助他做《威斯敏斯特评论》,说明了乔治·艾略特的能力和她的优越性。查普曼在日记中记载着:
  早饭之前,我和M(玛丽安)一起走着,我对她详细谈起了E(伊丽莎白)的事情,我说无论如何,我是希望她留在斯坦德大街的。M很伤心,但她还是说,不管我怎样来安排她,她都会无条件地服从。她同意在每期刊物上撰写一篇外国文学的评论,这让我非常高兴,我把刊物的大纲交给她去完成。(维多利亚·格丽芬:2002)
  从日记中既可以看出乔治·艾略特在查普曼心中的重要性,又可以看出艾略特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与查普曼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方面还要服从他的安排,为他工作。同时,自卑感、优越感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乔治·艾略特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状的无可奈何。
  乔治·艾略特二十多年与路易斯幸福的生活,虽一直没有结婚,但她喜欢人们称她“路易斯太太”,这表明了她的性格内心世界所具有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艾略特认为女人不应该是男人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还是觉得“路易斯太太”这个头衔表明了一种婚姻责任,她希望任何一个还尊重她的人都不要再称呼她“伊万丝小姐”,她期望周围的人承认她与路易斯实际婚姻的现实。但愿望毕竟是愿望,现实终归还是现实。
  
  四 结语
  
  乔治·艾略特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是复杂而又深邃的。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评价乔治·艾略特拥有一个保守、博学、高傲和力量的内心世界,他认为她是他见过的见识最广的女人。乔治·艾略特在1854年《威斯敏斯特评论》中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述17世纪法国“妇女智慧”之所以兴盛的诸多原因。她所得出的一些结论正适用于她自己身上:
  “内心的酸楚和悔恨与生命中的激情是密不可分的;对自我与命运的质疑,以及支撑她们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的力量使她们的内涵变得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 Gordon S.Haight,ed.The George Eliot Letters.Hew Haven:Yale University,Press, 1954-78,Vol.II.
  [2] 马建军:《乔治·艾略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4] 维多利亚·格丽芬,张、李立玮译:《情妇》,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刘安平,男,1964—,河北省邯郸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师教育,工作单位: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
  魏晓红,女,1962—,山东省潍坊市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师教育,工作单位: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赛珍珠在《大地》中塑造了阿兰这个令人同情、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提出了中国妇女地位这个严肃的问题。她对中国劳动妇女的观察和体认,促使她刻画了阿兰这个栩栩如生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阿兰丑陋、勤劳、坚毅、智慧、忍辱负重的形象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关注和对改善中国妇女地位的思考。  关键词:《大地》 赛珍珠 阿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不久前公布的289件驰名商标中,青岛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的“东佳及图”商标名列榜首。公司“东佳及图”商标于1986年4月注册成功,国际分类为第
6月8日,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会长扩大会议在西安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会长王天凯,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曹军念,西安市副市长金学锋到会。中国
许久以来,伊迪斯·华顿一直被看作是遵循现实主义和女性文学传统的风俗小说家。但随着评论界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重新界定,华顿开始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到自然主义范畴中加以评
前两周,记者马不停蹄地采访了几十家深圳服饰品牌企业,发现当前市场上的热点是零售价提升和渠道模式的改变。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都在上涨,服装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最让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宏伟目标,同时还为“十三五”时期的交通发展设
贵阳市人民政府筑府函[2015]140号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你公司《关于请予批复〈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的请示》(筑轨报[2015]82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同
通航创业热潮涌来不等于可以忽略社会发展环境,一些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模式,未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通航企业的尝试要获得市场认同,克服用户尝试的心理障
《孙子兵法》上有一条妙计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之上者也。这就是说要凭借智慧而不用通过流血拼搏而战胜敌人。人类在与癌症作斗争的实践中,我认为接受这条计谋、这条理念
你知道著名的名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一句多么美丽而又睿智的句子呀!它是由一位伟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波西?比希?雪莱所写的。雪莱(1792-1822)出生于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