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品析,在想象中诗意飞扬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人类精神园地里的长生果。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含蓄深沉,意象丰富,是中华文化的至宝,是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古文化的窗口,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渠道。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沐浴经典的芬芳,感受诗意的魅力,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梦想。
  一、诵读让诗意轻舞
  诗歌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学诗歌,明意境,悟情感,需诵读,诵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诵读能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意;诵读能加深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使学生更深地体悟作者的情感;诵读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蜀道难》时,可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先由教师范读,读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然后学生自由读,自主感受诗风;再由教师指导诵读,再现诗中的意境。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蜀道难》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指导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在朗诵中,学生可以体味到: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神游天地之外,跨越蜀道凶险的路途,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为读者创造出了瑰丽而又神奇的诗意美。
  二、类比让诗意鲜明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诗歌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努力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诗歌中进行类比教学,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更充分地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体会诗歌的丰富多彩。在比较中寻找相似点,在比较中体会差异性,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如,在蘇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首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比较学习。在比较中,学生很容易发现:两首词都用了典故来表情达意,简省精练,用意深远。但用典故的目的却有所不同:苏词中只提到周瑜一个历史人物,辛词却提到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五个历史人物;苏词是借写周瑜抒写自己想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而辛词却是借众多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既担忧国事又报国无门的复杂心情。因此,把相同风格的诗歌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比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三、想象让诗意飞扬
  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黑格尔说:“诗所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可见,想象在文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诗歌教学中,如果没有想象的介入,再优美的诗词也只是一行行抽象的文字符号,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根本无法进入生动的诗歌境界。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诗歌意境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教师可以结合诗歌内容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帮助学生感知到更鲜明、更生动的文学形象,充分领略作品的意境,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引导学生赏析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让学生在诗意中阅读、品味、感悟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多彩,给人力量,促人上进,催人奋发。
  四、拓展让诗意升华
  在诗歌中漫步,会越来越觉得:短小精练的语言文字蕴涵着无限丰富的内容。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拓展训练,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研读重点词句,挖掘深意,品味诗歌写法,体悟情感,升华主旨。同时,还应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灵活地拓展诗歌教学,一般的做法是:可从诗意着手进行拓展,也可从诗的写法着手进行拓展,还可从诗情着手进行拓展。
  如,教学《再别康桥》时,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会觉得这首诗歌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同时引导学生质疑: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进而引出意象,拓展回顾初中学过的现代诗歌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让诗意得到升华。
其他文献
2017年江苏高考成绩已然揭晓,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2017届高复年级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和2016年高考成绩比,校均分增长15分,进步最大的一名学生语文增长了38分。  高复一年,语文教学的增分点在何处?其实,最大的增分点恰恰在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头痛的作文和阅读!高复,应该这样教作文!  可以说,在作文教学方面有四大法宝:阅读课、时评课、限时写作与微写作结合、面批。要用一年的时间将这些切实落实
期刊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的作用。虚词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就古汉语而言,虚词数量更是有限,它们是: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全部在内,一共18个。然而,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却非同小可,增一字,少一字,效果都相差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文章主题突出,再现人
期刊
古代诗歌阅读的讲评课,只要能够有效变式,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1)本诗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①这首诗写一位女子摘下庭院里树上的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丈夫”或“心上人”,但路远又做不到
期刊
在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历来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课堂,都能畅所欲言,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听话、说话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课堂的高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趣”在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口语交际教学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听话、说话能力,这就需要调动学生感官和心理机能协调的统一发展,
期刊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学在精髓,从“诗三百”到先秦诸子散文,每一篇每一节无不闪耀这先哲在精神光芒。然而生活在科技相对发达的现代的我们特别是学生对于先哲的那些精美的文辞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而这一点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更为艰难。所以农村学生特别害怕学习古文、害怕文言词汇的理解、积累。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学生基础比较差,初中所选的古文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有写人记事的,有写景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
期刊
2017年高考课标卷诗歌鉴赏新增加了一个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方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我们在备考时要引导学生适应新的高考形式,注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力争在高考中获得满分。  一、句意理解题,设题障碍有:  1.意境理解有误,导致意思完全相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阙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期刊
六年时间,转瞬即到,一想到离开快乐的校园,离开培育我们的老师,离开亲如姐妹的同学,每个人心中都会涌起阵阵的惜别和留恋,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说说写毕业赠言吧。  赠言怎么写,寥寥几筆写出能唤起对方回忆的事,忌说空话,说大话,无关痛痒的话,这就是言之有物;也要写出真实的惜别、留恋的感情,这就是言之有情;语言简洁、真切暖人心灵,还要注意赠言格式。以下例说三种赠言:  一、学生给老师的赠言  亲爱的杨
期刊
复习课是一种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深化基础教学的课型。上好复习课能达到整体记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初中语文如何上好复习课,使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把平时上课比做“栽活一棵树”,那么单元复习或是期末复习就是“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由于多年固定的复习模式,使学生一提起复习课便没有了兴趣。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
期刊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近年来,针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我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能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那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怎样激活“情感”这一关键因素呢?方法很多,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文章是人的情感产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自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