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GPCR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来源 :中国兽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df45sd6546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进行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检测,根据GenBank登录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的GPCR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一种基于染料法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本研究进一步对此检测方法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特异性试验、重复性试验,随后用模拟临床样品进行了验证.结果 显示,该方法至少可以检测出的病毒序列含量为7.11×102拷贝/μL;仅对LSDV有特异性扩增;批内重复和批间重复的Cq值变异系数均小于1.5%.模拟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qPCR方法在临床采集的牛皮肤结节、肛拭子、泪拭子中,能特异性检测出LSDV的序列片段.结果 表明,本研究建立的LSDV的qPCR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能应用于临床诊断.
其他文献
为了体外研究游离脂肪酸(NEFA)对奶牛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跨奶牛乳腺上皮迁移功能的影响,用Tr-answell嵌套构建了跨乳腺上皮迁移模型,并以此模型研究了NEFA对PMN跨乳腺上皮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 显示,不同浓度的油酸(OA)可显著促进PMN跨乳腺上皮迁移数量(P<0.01),其作用特点呈剂量依赖效应;棕榈酸(PA)及硬脂酸(SA)对PMN跨乳腺上皮迁移数量并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 表明,NEFA不同组分对奶牛PMN迁移功能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通过改善饲料成份和配比提高OA在奶牛体
通过体外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析内源性和外源性前列腺素D2 (PGD2)对大肠杆菌诱导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抗炎因子(IL-10)和趋化因子(RANTES)分泌的影响.结果 显示,大肠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PGD2合成分泌依赖于细胞中TLR2(TLR2)、TLR4 (TLR4)和NLRP3 (NLRP3)的存在.大肠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内源性PGD2的合成分泌(P<0.001).此外,外源性PGD2能够上调大肠杆菌刺激后巨噬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
为探究绵羊ESR2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杜泊羊、滩寒羊、杂一代、杂二代和横交一代5个绵羊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Sequenom Mass ARRAY(R)SNP技术对5个绵羊群体ESR2基因3个错义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并与其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显示,ESR2基因g.73323973C>T和g.73326795G>A位点在5个群体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0);g.73353489C>A位点在滩寒羊群体中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在杜泊羊、杂一代、杂二代和横交一
制备一种适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落变异株(Staphylococcus aureus small colony variants,SASCVs)感染的硫酸头孢喹肟纳米凝胶.在离子交联剂作用下,通过凝胶材料之间静电作用自组装形成硫酸头孢喹肟纳米凝胶,以外观性状、微观形态、沉降体积比、再分散性、粒径、Zeta电位为指标筛选最优配方后,对比硫酸头孢喹肟纳米凝胶与其商品化注射液治疗SASCVs感染小鼠模型的结果,对硫酸头孢喹肟纳米凝胶进行评价.结果 显示,当三聚磷酸钠、明胶和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5,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型传染病,由于该病毒感染机制极为复杂,能够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猪群发生致病性死亡.本研究参考Georgia 2007/1株(GenBank登录号:FR682468)的CP530R和F317L基因序列,人工合成PUC57-CMV-HA-CP530R-F317L-BGH质粒,利用Red/ET重组工程技术和ccdB反向筛选技术,将ASFV特定基因定向插入到伪
旨在探讨性别对贵州白山羊肌肉生长和肉品质影响的分子遗传机制,筛选出公羊背最长肌生长发育相关的下调基因.本研究采集6只同等饲养水平奈件下、2周岁龄贵州白山羊背最长肌(公、母羊各3只),然后基于RNA-Seq技术分析背最长肌RNA表达情况,筛选出差异表达下调基因,并进行GO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最后选取4个差异表达下调基因进行RT-PCR验证.结果 显示,在所有山羊背最长肌样本中共检测到25089个有效基因(FPKM≥1,P<0.05),共筛选出514个在公羊背最长肌中显著下调的基因,其中100个为新注释到
分别制备出高可溶性的抗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核蛋白纳米抗体VSVNb和重组截短型铁蛋白与抗VSV核蛋白串联的多聚纳米抗体的融合蛋白FnL-VSV,并对融合蛋白VSVNb和FnL-VSV在VSV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从羊驼(Vicugna pacos)中获得抗VSV核蛋白的纳米抗体序列,命名为VS-VNb;从激烈火球菌(Pyrococcus furiosus)中分离出来的铁蛋白(encapsulin)进行截短后,和从羊驼中获得的抗VSV核蛋白的纳
构建抗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表达及纯化.利用PDB数据库公布的鼠源抗DENV单克隆抗体1A1D的轻重链可变区氨基酸序列以及GenBank公布的人源抗体轻重链恒定区氨基酸序列,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为抗DENV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1A1D,提取转染级质粒;轻重链质粒混合后转染CHO-K1细胞表达抗体,Protein A亲和介质进行抗体纯化,测定所得抗体蛋白质量浓度,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所获得人源化抗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和纯度;Western blot检测其结合
从陕西省某两地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分别采集2只发病死亡朱鹮小肠和1只死亡朱鹮肝脏,从中分离到4株疑似产气荚膜梭菌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确定分离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小肠分离株分别编号为Cp1和Cp2,肝脏分离株编号为Cp3.3株分离株分别接种SPF鸡,接种后6h鸡陆续死亡,由死亡鸡脏器中分离获得A型产气荚膜梭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对丁胺卡那、新霉素完全耐药,对红霉素、麦迪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出现不同程度耐药.本试验系对朱鹮产气荚膜梭菌的首次分离鉴定,为研究野生动物产
非洲猪瘟病毒(ASFV)可引起家猪和野猪的出血热,在非洲、欧洲和亚洲持续蔓延,对全球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因为没有疫苗,难以有效地控制非洲猪瘟流行.ASFV感染能够诱导宿主的天然免疫,也能够通过调节天然免疫效应分子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机能.现对ASFV感染与天然免疫反应及其免疫抑制的现象与机理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