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入境 想象入情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ip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课文,包括贺知章的《咏柳》和朱熹的《春日》。两位诗人妙笔生花,那亭亭玉立的一株碧柳穿越千年,从遥远的唐朝翩翩而至;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在诗人“等闲识得”中嫣然绽放,刹那间满目春色,万紫千红。作为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引领着孩子们通过古诗构筑的意象,感受春天的无限诗意,享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气象万千。所以本课教学要整体观照单元主题,以诵读为突破口,以引导学生想象为重点,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能背诵两首诗。
  一、初读求同,入景
  两首诗在内容上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风光,洋溢着诗人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教学可以从单元导读要求入手,紧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走进古诗的殿堂。
  片段设计举例:
  师:说到春天,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或画面?
  师: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用自己的妙笔描绘着春景,赞美着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感受贺知章和朱熹笔下春的韵味。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一板一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师:谁来读《咏柳》?在这首诗中,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在《春日》这首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
  师:你喜欢那杨柳依依的春天还是万紫千红的春天?请你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表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初步感知诗中春天的多姿多彩,感受诗人的心中的不一样的春天,沟通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情感体验,为更好地入情入境做铺垫。
  二、细读求异,入境
  一般来说,诗词都有意象之“眼”,即关键句,诗眼扣得准,就像王国维所说的“着一字全盘皆活”。在《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这带着稚气的千古一问,让风吹杨柳成为最经典的瞬间。是呀,谁的一双巧手,裁出杨柳万千细密的新叶?是那春风,那穿行于林间和水面的春风。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刹那间由无形化为有形,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正是这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杨柳黄绿的柔嫩眉眼,裁剪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这是春给予人们美的盛宴。这奇思妙喻也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抓一问解三喻,就把这首诗读懂了。在《春日》这首诗中,作者却没有具体写春天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要把这些东西写了呀,就把他的心写小了。他就是在不写中写,才显出一种春光浩荡,才显出一种活泼泼的春天涨满了心头。不凝聚于哪个具体的事物,而是物物皆有生机。“等闲识得东风面”,就是在很随意中邂逅了春风,扑面而来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在作者眼中春天无处不在的,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而是“无边光景”、满目的繁花。从“寻”到“识”,从有目的地寻找到不经意的相遇,从“无边光景”到“万紫千红”,循着作者的目光,我们就能触摸到作者笔下的无限春光。抓住这些重点词语、诗句组织教学,就能领着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片段设计举例:
  1.以图为媒,走入诗景。
  师:(轻声读《咏柳》)观察插图,你看到一株( )的柳树?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或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朗读交流)高高的、亭亭玉立的、碧绿的、婀娜多姿的、枝条细长的、柳叶嫩绿的、生机勃勃的等。
  师:作者笔下初春的柳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作者从整株柳树颜色、姿态入笔,描绘出柳枝、柳叶的特点,作者还用上了几个比喻来写出柳树的美,你能说说吗?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2.想象为介,感悟诗景。
  师:(以舒缓的音乐配乐读诗)此时此刻,你沐浴着春风,来到湖边、田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用自己的话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如果能用上一两个比喻句或拟人句来就更妙了。
  3.朗读为径,融入诗景。
  师:在同学们的眼中,诗中的柳树仿佛一个美丽的姑娘,有柔柔的腰肢,长长的头发,还会翩翩起舞,把这美好的感受放到诗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比较对照,探究诗景。
  师:贺知章把杨柳作为春天的使者,一树知春,那么,朱熹又是怎样去寻找春天的?请同学们看看插图,读读诗句的意思,想一想,他眼中的春天与贺知章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先利用插图结合注释理解朱熹“胜日寻芳”的结果,理解“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的意思,再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补充诗中的留白,哪些地方展现出了一派“新”气象,透过“万紫千红”这句诗,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步步让学生融入诗景,读出情感。通过比较“杨柳依依”的特写镜头与“万紫千红”的广角拍摄的不同画面感,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春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开去,“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又怎样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描绘莺歌燕舞、流水潺潺、烟雨蒙蒙的春意并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再读古诗。
  古诗教学给学生“画面感”非常重要,这是筑起学生通向“情与景”的一条必经之路。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长于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创设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文中的精美插图、符合意境的音乐、多媒体等,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联想、补充和创造,尤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构想、还原古诗中的画面,从而理解古诗的意象,感悟古诗的意境。再通过朗读、想象、交流,将学生感悟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
  三、品读求疑,入情
  这两首诗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它们有共同的元素——春风。在贺知章的眼中,春风好似一把神奇灵巧的剪刀,剪出了万千细密精巧的杨柳叶,剪出了绿意盎然的春天。在朱熹笔下,春风是一位俏皮姑娘,她翩翩而至,与诗人相逢相识,给诗人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如果说,学习这两首古诗,初读感知求同,细读理解求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入境、想象入情,那么在品读这个环节,就要重在引导学生入情地读,感悟古诗想象之奇特,写法之不同,品味古诗的魅力。
  片段设计举例:
  师:如果说《咏柳》给我们展现的是春天的特写——一株亭亭玉立的碧柳,那么《春日》则给我们打开了一幅广阔的春天的斑斓画卷,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写到了春风,为什么要写春风?在两位诗人眼中,春风相同吗?好好读读两首诗,想一想。
  引导学生研读讨论,春风带来春的气息,春风一吹,春天到了;写春风之妙在于,贺知章把春风比作一把神奇灵巧的剪刀,剪出春天;朱熹把春风当做人来写,“识得东风面”,看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写春风的方法也不同,贺知章通过“不知细叶谁裁出”千古一问,问出春风;朱熹则通过寻找,“等闲识得东风面”,不经意中“识得”了春风。再让学生在研读感悟的基础上,美读品味、背诵积累。
  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可谓有“两句三年得”的细致,让学生抓住这些点睛之笔,比较、欣赏、感悟,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两位诗人写法之妙,而且对两首古诗的印象更加深刻,对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渐渐提高。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今年七月,我又送走一届毕业生。虽然学生留恋母校,老师对学生也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终究要走上新的求学之路,而我依旧要守着“老巢”。从教十六年来,这样的轮回我经历了好几次,平凡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中午休息的时候,一个学生跑过来告诉我说:“老师,大门外有个人找您。”我心里十分诧异,这个时候谁会来找我呢?会不会是哪个学生的家长?由于中午休息时学校的大门是关锁的,我猜想着来到了大门前。隔着栅栏大门,
期刊
编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对原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调整,但是对上述内容未作修改。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每组教材均围绕单元主题,合理有序地组织内容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阐述课程基本理念时将“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改为“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与“语文实践能力”相比较,“语文素养”的涵盖面更大,它不仅仅包括技能性的能力要求,更是对整体素质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怎样才能将这种指导性的理念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呢?怎样才能兼顾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精神成长呢?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对于部分情感性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朗读为什么要“品味语言”?因为语言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根本。“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就是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思维必须凭借语言来表达和深化,文本蕴含的义、景、意、精、气、神,统统在语言之中。  一、品味语言的含义,体会语文味  “品味语言”就是进行“嚼读”,对文本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甚至一篇,进行仔细推敲,反复琢
期刊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示范课——《卡罗纳》,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的人对他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观课前,执教老师对
期刊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教学有一定难度。《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编排意图是要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妙。“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谐音;孔雀的“孔”和孔君平的“孔”谐音。如果读不出这层意思,就理解不了《杨氏之子》的文义,就感觉不出那个九岁孩子的聪慧。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这样的故事,但那毕竟距离学生的生活遥远,说给学生听,也
期刊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批改作业的方式多种多样,用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给学生造成负担。所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慎重对待,一定要及时全面、认真仔细、准确正确,在批改环节中,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  一、采取多元评价的批改方式  一份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注重评
期刊
《云南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和《云南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明确了实施“三生教育”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系,要求我们能在“减负增效”中积极推进“三生教育”,能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1?郾社会方面。开展“三生教育”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监管部门要负起监管职责,加大对不
期刊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制度建设、教室设计等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那么,如何建立一个优秀班集体,形成班级文化呢?  1.创建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班主任要
期刊
教材简析: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少先队员来到野外植树,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首现代诗歌,描绘了少年儿童美好的童年生活,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展示积累,激发兴趣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树木的成语、古诗、谚语、歇后语等,现在让我们先来展示一下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