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课文,包括贺知章的《咏柳》和朱熹的《春日》。两位诗人妙笔生花,那亭亭玉立的一株碧柳穿越千年,从遥远的唐朝翩翩而至;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在诗人“等闲识得”中嫣然绽放,刹那间满目春色,万紫千红。作为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引领着孩子们通过古诗构筑的意象,感受春天的无限诗意,享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气象万千。所以本课教学要整体观照单元主题,以诵读为突破口,以引导学生想象为重点,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能背诵两首诗。
一、初读求同,入景
两首诗在内容上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风光,洋溢着诗人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教学可以从单元导读要求入手,紧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走进古诗的殿堂。
片段设计举例:
师:说到春天,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或画面?
师: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用自己的妙笔描绘着春景,赞美着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感受贺知章和朱熹笔下春的韵味。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一板一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师:谁来读《咏柳》?在这首诗中,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在《春日》这首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
师:你喜欢那杨柳依依的春天还是万紫千红的春天?请你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表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初步感知诗中春天的多姿多彩,感受诗人的心中的不一样的春天,沟通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情感体验,为更好地入情入境做铺垫。
二、细读求异,入境
一般来说,诗词都有意象之“眼”,即关键句,诗眼扣得准,就像王国维所说的“着一字全盘皆活”。在《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这带着稚气的千古一问,让风吹杨柳成为最经典的瞬间。是呀,谁的一双巧手,裁出杨柳万千细密的新叶?是那春风,那穿行于林间和水面的春风。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刹那间由无形化为有形,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正是这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杨柳黄绿的柔嫩眉眼,裁剪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这是春给予人们美的盛宴。这奇思妙喻也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抓一问解三喻,就把这首诗读懂了。在《春日》这首诗中,作者却没有具体写春天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要把这些东西写了呀,就把他的心写小了。他就是在不写中写,才显出一种春光浩荡,才显出一种活泼泼的春天涨满了心头。不凝聚于哪个具体的事物,而是物物皆有生机。“等闲识得东风面”,就是在很随意中邂逅了春风,扑面而来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在作者眼中春天无处不在的,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而是“无边光景”、满目的繁花。从“寻”到“识”,从有目的地寻找到不经意的相遇,从“无边光景”到“万紫千红”,循着作者的目光,我们就能触摸到作者笔下的无限春光。抓住这些重点词语、诗句组织教学,就能领着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片段设计举例:
1.以图为媒,走入诗景。
师:(轻声读《咏柳》)观察插图,你看到一株( )的柳树?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或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朗读交流)高高的、亭亭玉立的、碧绿的、婀娜多姿的、枝条细长的、柳叶嫩绿的、生机勃勃的等。
师:作者笔下初春的柳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作者从整株柳树颜色、姿态入笔,描绘出柳枝、柳叶的特点,作者还用上了几个比喻来写出柳树的美,你能说说吗?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2.想象为介,感悟诗景。
师:(以舒缓的音乐配乐读诗)此时此刻,你沐浴着春风,来到湖边、田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用自己的话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如果能用上一两个比喻句或拟人句来就更妙了。
3.朗读为径,融入诗景。
师:在同学们的眼中,诗中的柳树仿佛一个美丽的姑娘,有柔柔的腰肢,长长的头发,还会翩翩起舞,把这美好的感受放到诗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比较对照,探究诗景。
师:贺知章把杨柳作为春天的使者,一树知春,那么,朱熹又是怎样去寻找春天的?请同学们看看插图,读读诗句的意思,想一想,他眼中的春天与贺知章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先利用插图结合注释理解朱熹“胜日寻芳”的结果,理解“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的意思,再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补充诗中的留白,哪些地方展现出了一派“新”气象,透过“万紫千红”这句诗,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步步让学生融入诗景,读出情感。通过比较“杨柳依依”的特写镜头与“万紫千红”的广角拍摄的不同画面感,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春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开去,“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又怎样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描绘莺歌燕舞、流水潺潺、烟雨蒙蒙的春意并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再读古诗。
古诗教学给学生“画面感”非常重要,这是筑起学生通向“情与景”的一条必经之路。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长于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创设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文中的精美插图、符合意境的音乐、多媒体等,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联想、补充和创造,尤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构想、还原古诗中的画面,从而理解古诗的意象,感悟古诗的意境。再通过朗读、想象、交流,将学生感悟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
三、品读求疑,入情
这两首诗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它们有共同的元素——春风。在贺知章的眼中,春风好似一把神奇灵巧的剪刀,剪出了万千细密精巧的杨柳叶,剪出了绿意盎然的春天。在朱熹笔下,春风是一位俏皮姑娘,她翩翩而至,与诗人相逢相识,给诗人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如果说,学习这两首古诗,初读感知求同,细读理解求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入境、想象入情,那么在品读这个环节,就要重在引导学生入情地读,感悟古诗想象之奇特,写法之不同,品味古诗的魅力。
片段设计举例:
师:如果说《咏柳》给我们展现的是春天的特写——一株亭亭玉立的碧柳,那么《春日》则给我们打开了一幅广阔的春天的斑斓画卷,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写到了春风,为什么要写春风?在两位诗人眼中,春风相同吗?好好读读两首诗,想一想。
引导学生研读讨论,春风带来春的气息,春风一吹,春天到了;写春风之妙在于,贺知章把春风比作一把神奇灵巧的剪刀,剪出春天;朱熹把春风当做人来写,“识得东风面”,看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写春风的方法也不同,贺知章通过“不知细叶谁裁出”千古一问,问出春风;朱熹则通过寻找,“等闲识得东风面”,不经意中“识得”了春风。再让学生在研读感悟的基础上,美读品味、背诵积累。
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可谓有“两句三年得”的细致,让学生抓住这些点睛之笔,比较、欣赏、感悟,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两位诗人写法之妙,而且对两首古诗的印象更加深刻,对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渐渐提高。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初读求同,入景
两首诗在内容上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风光,洋溢着诗人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教学可以从单元导读要求入手,紧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走进古诗的殿堂。
片段设计举例:
师:说到春天,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或画面?
师: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用自己的妙笔描绘着春景,赞美着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感受贺知章和朱熹笔下春的韵味。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一板一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师:谁来读《咏柳》?在这首诗中,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在《春日》这首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
师:你喜欢那杨柳依依的春天还是万紫千红的春天?请你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表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初步感知诗中春天的多姿多彩,感受诗人的心中的不一样的春天,沟通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情感体验,为更好地入情入境做铺垫。
二、细读求异,入境
一般来说,诗词都有意象之“眼”,即关键句,诗眼扣得准,就像王国维所说的“着一字全盘皆活”。在《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这带着稚气的千古一问,让风吹杨柳成为最经典的瞬间。是呀,谁的一双巧手,裁出杨柳万千细密的新叶?是那春风,那穿行于林间和水面的春风。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刹那间由无形化为有形,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正是这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杨柳黄绿的柔嫩眉眼,裁剪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这是春给予人们美的盛宴。这奇思妙喻也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抓一问解三喻,就把这首诗读懂了。在《春日》这首诗中,作者却没有具体写春天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要把这些东西写了呀,就把他的心写小了。他就是在不写中写,才显出一种春光浩荡,才显出一种活泼泼的春天涨满了心头。不凝聚于哪个具体的事物,而是物物皆有生机。“等闲识得东风面”,就是在很随意中邂逅了春风,扑面而来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在作者眼中春天无处不在的,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而是“无边光景”、满目的繁花。从“寻”到“识”,从有目的地寻找到不经意的相遇,从“无边光景”到“万紫千红”,循着作者的目光,我们就能触摸到作者笔下的无限春光。抓住这些重点词语、诗句组织教学,就能领着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片段设计举例:
1.以图为媒,走入诗景。
师:(轻声读《咏柳》)观察插图,你看到一株( )的柳树?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或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朗读交流)高高的、亭亭玉立的、碧绿的、婀娜多姿的、枝条细长的、柳叶嫩绿的、生机勃勃的等。
师:作者笔下初春的柳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作者从整株柳树颜色、姿态入笔,描绘出柳枝、柳叶的特点,作者还用上了几个比喻来写出柳树的美,你能说说吗?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2.想象为介,感悟诗景。
师:(以舒缓的音乐配乐读诗)此时此刻,你沐浴着春风,来到湖边、田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用自己的话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如果能用上一两个比喻句或拟人句来就更妙了。
3.朗读为径,融入诗景。
师:在同学们的眼中,诗中的柳树仿佛一个美丽的姑娘,有柔柔的腰肢,长长的头发,还会翩翩起舞,把这美好的感受放到诗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比较对照,探究诗景。
师:贺知章把杨柳作为春天的使者,一树知春,那么,朱熹又是怎样去寻找春天的?请同学们看看插图,读读诗句的意思,想一想,他眼中的春天与贺知章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先利用插图结合注释理解朱熹“胜日寻芳”的结果,理解“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的意思,再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补充诗中的留白,哪些地方展现出了一派“新”气象,透过“万紫千红”这句诗,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步步让学生融入诗景,读出情感。通过比较“杨柳依依”的特写镜头与“万紫千红”的广角拍摄的不同画面感,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春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开去,“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又怎样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描绘莺歌燕舞、流水潺潺、烟雨蒙蒙的春意并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再读古诗。
古诗教学给学生“画面感”非常重要,这是筑起学生通向“情与景”的一条必经之路。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长于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创设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文中的精美插图、符合意境的音乐、多媒体等,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联想、补充和创造,尤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构想、还原古诗中的画面,从而理解古诗的意象,感悟古诗的意境。再通过朗读、想象、交流,将学生感悟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
三、品读求疑,入情
这两首诗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它们有共同的元素——春风。在贺知章的眼中,春风好似一把神奇灵巧的剪刀,剪出了万千细密精巧的杨柳叶,剪出了绿意盎然的春天。在朱熹笔下,春风是一位俏皮姑娘,她翩翩而至,与诗人相逢相识,给诗人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如果说,学习这两首古诗,初读感知求同,细读理解求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入境、想象入情,那么在品读这个环节,就要重在引导学生入情地读,感悟古诗想象之奇特,写法之不同,品味古诗的魅力。
片段设计举例:
师:如果说《咏柳》给我们展现的是春天的特写——一株亭亭玉立的碧柳,那么《春日》则给我们打开了一幅广阔的春天的斑斓画卷,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写到了春风,为什么要写春风?在两位诗人眼中,春风相同吗?好好读读两首诗,想一想。
引导学生研读讨论,春风带来春的气息,春风一吹,春天到了;写春风之妙在于,贺知章把春风比作一把神奇灵巧的剪刀,剪出春天;朱熹把春风当做人来写,“识得东风面”,看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写春风的方法也不同,贺知章通过“不知细叶谁裁出”千古一问,问出春风;朱熹则通过寻找,“等闲识得东风面”,不经意中“识得”了春风。再让学生在研读感悟的基础上,美读品味、背诵积累。
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可谓有“两句三年得”的细致,让学生抓住这些点睛之笔,比较、欣赏、感悟,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两位诗人写法之妙,而且对两首古诗的印象更加深刻,对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渐渐提高。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