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性之前,他们在干什么?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李小牧的餐厅刚在日本开起来,相熟的文化人经常带着朋友来捧场。一天,他们把一个年轻人带到了店里,并对李小牧说,这个人也写字。李小牧后来回想,却总是记不住那个年轻人的长相——他看上去很普通,像千千万万个日本的小青年一样。
  让李小牧留下印象的是,这个大眼睛的年轻人对他说:“我知道你是在日本很厉害的中国人。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在中国做比你还强的日本人,这就是李小牧和加藤嘉一的第一次见面。
  
  李小牧:像歌舞伎町—样精彩
  
  对李小牧来说,加藤嘉一还是个半大的孩童。“过早离开了日本这片土地,让他无法目睹这里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李小牧不一样,他在日本生活了二十多年,对这儿的风物了如指掌。在自家店里的采访几次被打断——因为他要送客。客人是《朝日新闻》的记者,“大熟人,总得送一送的。”李小牧的店应了“鱼龙混杂”这个词——客人有平民百姓、文人墨客,也有黑社会和警察,还有很多媒体人。“他们喜欢到我店里来和我聊天。并不是因为我是个奇特的中国人,只是觉得我很有趣,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依然年轻帅气,却已经讨了四个老婆,离了五次婚(和现在的老婆离过两次婚)。光是这_点就已经很让人好奇了。
  日本著名的红灯区是歌舞伎町,有五千多家酒吧与色情场所。李小牧的店就开在那里——别误会,不是什么声色场所,是一家湘菜馆。虽然开的是小饭馆,但他的身份显然不止是个会做菜的中国人而已。混迹在歌舞伎町二十年、周旋于东京新宿歌舞伎町黑白两道之间的李小牧,首先是个“案内人”,也就是拉皮条的,早年给来这儿游玩的新客人带路。然后是个作家,他也许更愿意称自己为“自由撰稿人’。同时,他还是个评论员,写点儿号栏、上点儿电视节目。噢,差点忘了,他还是个演员—总在电视电影里演日本的黑社会大哥。
  在歌舞伎町里混,没几下功夫真不行。但许许多多的人热爱到这里来“朝圣”。“这是一个充满人性的、最能全面反映日本社会的地方。人类的所有欲望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食欲、物欲、性欲……虽然听起来有些露骨,但不可否认,这就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一席话,被李小牧说得畅快淋漓。
  在歌舞伎町,每天都有30万的人流量,周末更是有50万人来到这里,比游东京迪士尼的民众都还多。来这里找乐子的,有政治人物,有公务员,还有平民老百姓。李小牧用“真实”来形容自己生活了多年的歌舞伎町。“就像人喝多了就会讲真话一样。在办公室里打扮得人模人样、夹起尾巴做人,到了这,喝上两口酒,抱上一个妞,把外套一脱领带一取,拍着桌子开始骂娘,说真话。这才是歌舞伎町,
  在歌舞伎町的声色中浸淫多年,才子的风流和痞子的随性早已深入他的骨髓。但他依然坚持不改国籍。没有多么惊天动地的爱国气节,仅仅是因为“入了日本籍,我将会失去很多现在享有的自由”。
  看着热爱自由的“李作家”在纸上嬉笑怒骂,接着把笔一放,化身“李老板”在歌舞伎町的湘菜馆门口,笑着把浑身文身的黑社会大哥迎进门,然后把手一擦,转身打个“飞的”,到香港的电视台里,和窦文涛大侃起这些天里名人私奔闹出的事儿,确实还是挺好玩的。
  
  加藤嘉一:三年没买过新衣服的人
  
  相比起李小牧精彩的歌舞伎町生活,加藤嘉一就显得一板一眼得多。有媒体用“一个强悍到变态的日本人’来形容他。在北大期间,他一直严格遵守着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跑10-15公里的步,然后回宿舍洗澡,吃早饭:上午上课,回邮件,看新闻;下午上课,写文章或参加活动:晚饭后7点看《新闻联播》,8点开始看书,11点睡觉。接受采访时,他刚完成例行的每日晨跑。一进屋,他就指着自己穿的运动服说:“这是高中时候买的衣服,我三年没买过新衣服了”。虽然社会事务繁忙,但他坚持不请助理,凡事都习惯了亲自处理,即使搬家也是亲自上阵。无论多忙,家里的卫生也是他亲自做——“收拾房间也是对你心态的—种考验。收拾不了房间的人就收拾不了自己。房间有多整洁,你的心态就有多整齐,这一点很重要。”
  加藤嘉一的很多文章如果不看署名,说是出自主流媒体资深记者手笔也没人怀疑。他的硕士论文更走访了中国将近30位高官。他写文章习惯从亲身感受中找论据,这也是他为什么把家搬到潘家园的原因——这儿有个古玩市场,比起之前CBD东边的四惠更加人文,没有了商业氛围,更有北京的生活气息。
  “来中国8年,根本没怎么休息过,真的是累了。”采访的前几天,加藤嘉一刚刚结束“走进高校全国巡讲”,南从中山大学,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光是去年一年,他便写下200篇文章,出了3本书,受访超过300次,这样的工作量简直让人惊叹——他甚至三年没有逛过街。作为一个能说一口标准普通话、写一手中文文章的日本人,加藤嘉一显然和其他日本年轻人不同。他不浮夸,不偏激:诚恳,也更客观。
  他说自己高中时曾经为阿迪达斯做过模特,“镜头感很强”,得意和自信挂在脸上。如今他参与的全民跑步项目被耐克看中,成为代言人。他懂得自己在哪些领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但对于一些娱乐性强的活动,他都谢绝参加。去年的一个颁奖礼上,加藤嘉一与江苏卫视台长一同获奖,当被邀请参加金牌节目“非诚勿扰”时,他客气地拒绝了。
  至于被许多人看好将会成为未来的日本驻华大使,这个5岁就立志要当日本首相的年轻人谦虚地笑了,“我太年轻了,没有刻意去想这个问题。不过,机会来了我也不会拒绝”。
其他文献
它是每张餐桌上的必需品。它亦是继全球石油安全、粮食安全之后,又一个事关国家战略的新范畴。如《说文》“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所言,油,本为水。自混沌初开,便与水同形。甚至于在整个世界日新月异的现在,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或者超越它。而它引吸我们的,是餐盘中有形或无形的最朴实姿态。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食为天”仍是定律,它就是人类的食品图腾。然而,它的纯净度已面临考验,它的信任危机亦不绝于耳。
期刊
近来,美国《滚石》杂志发动读者评选出历史上最好的流行歌曲,结果在其最新—期里公布出来。这份名单里一共评出了12首歌,除了灵歌大师马文·盖伊(Marvin Gaye)的《让我们得到它》(第8名)属于纯流行乐之外,其余都应归于摇滚乐范畴。名单出来后遭到的最多质疑正基于此,不少人义愤填膺地问:“Michael呢?Whitney呢?Mariah呢?……”  不要急躁,若换《公告牌》杂志来选的话,Micha
期刊
6月13日-7月15日,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将推出日本平面设计的领军人物原研哉的首次大型个展“设计的设计”。这也是国内首次以设计品实物与图书文献、全方位呈现原研哉及其所处时代日本顶尖设计文化探索与成果的特展。  原研哉是谁?用“大师”来形容这个满头白发的男人一点也不为过。  越来越多的日本设计师进入中国艺术爱好者的视野,但原研哉永远是最受嘱目的一个。之所以受嘱目,具有个人风格和文化气质的设计当
期刊
很多人喜欢现代舞,因为它“很难理解”——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扭曲自己的身体,然后用似是而非的动作,演绎许多光怪陆离的片段。舞蹈演员的身体成为台下观众和故事讲速者的媒介,以不发声的姿态,讲速表面难以企及的思想核心。但有几个人能毫不费力气地解读皮娜·鲍什呢?让舞台表演回归到简明易懂的形式,成为许多对高雅艺术又爱又恨的市民大众的心声。于是,新马戏进入大家的视野。  传统的马戏以娱乐性和观赏性为主,新马戏则力
期刊
2007年10月,美国印地安纳州的计算机程序师约翰·布林创建了Freerice.com——“免费的大米”这—具有在线游戏性质的英文测试网站,以帮助儿子准备大学入学考试。为了提升儿子的学习兴趣,约翰‘布林为测验加入了一个特殊环节:每答对一道题,该网站便为儿子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捐出10粒大米。  网站上线不久,其学习与公益融于一体的模式便吸引了众多玩家。三个月后,网站在一天之中的参与者就
期刊
2011年的秋冬,我们发现男装未必是沉闷稳重的,它也可以是色彩斑斓的。亮橙明黄、天青蓝,这些原本专属于春夏的色彩也被使用到了今季男装的设计上。
期刊
曾有人这样描速“香港三大词人”:林夕多情,黄伟文摩登,周耀辉另类。  在二十多年前首度填词时,周耀辉就顶着“另类”的标签。1989年,周耀辉为达明一派创作了《爱在瘟疫蔓延时》,开始一鸣惊人。此后,在达明一派《意难平》专辑中,周耀辉写了《忘记他是她》、《天花乱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建立自己批判现实题材的独特风格。周耀辉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认为创作NT靠天分外,还要遇上赏识自己的伯乐。1990年
期刊
2012~ 眺望  “未来已经是现实,只是还没有成为普遍的现实”。的确如此,想要知道未来怎么样,只需要足够认真的观察现在。    今日中国,尽管大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离奢侈品的世界尚有一定距离,然而位于财富金字塔上层的人群,足够撑起奢侈品消费的昂贵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富有人群在财富量和人数上的不断扩展,对奢侈品的追求将不再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一个普遍的、大众化的奢侈消费时代将会来临。    奢
期刊
早上7点起床遛一会儿狗,吃简单的早饭,上一会儿微博看一会儿书,吃简单的午饭,下午再上一会儿微博看一会儿书,吃简单的晚饭,遛狗,回家看一会儿美剧,睡觉。  如果没有朋友力邀出门,现在的谢文每一天都基本这样度过,“基本是个书生的生活方式。”过去的这一年,他发了近1万条微博,看了150本书,去了南美,去了马达加斯加。这样的生活,对一个当过七、八个CEO的55岁职业经理人来说不可思议。“我做人、做事有自己
期刊
一年过去,一年又来。春节的时候,清理了一下书架,发现这一年来买了不少书,却有很多本连包装的塑料纸都没拆过,最要命的是,好些书竟然想了半天,也始终回忆不起当时是因何要买它。我把这些新书打开来,逐一翻阅,看看究竟里面潜藏着哪些我当时购买它的秘密:是它的开头的几句话?—这一向是我决定买与不买的重要依据。很多年来,我一直对书有洁癖,倘若一本书在它开始的时候不吸引我,那么我基本上不会去看它。我相信直觉,相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