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失散的解放区的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时在胶东故乡,参军前我也有一个小小的“书屋”。其实就是在我家西间的柜上,排列了一行我积存起来的三十几本书,两头用蓝色铁质的“书立”夹着,这“书立”,还是我高小五六年级时的语文老师王中戊回北平上大学前赠予我的师生纪念品。
  这三十几本书虽然不多,但品类不一,包括古典名著(残卷)、公案小说、三四十年代的都市言情小说、30年代上海出版的地图册,再就是解放区出版的文学作品和其他著作了。而后者,对我童少年时期思想信仰和人生观的形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这三十几本书的来路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我从外祖父东厢房的那堆“破烂”东西堆中找到的(如《岳全传》和一册《济公传》);有的是我再集市或旧物市场上买的(如《施公案》一册与京剧《戏考》二册);有的是土改“复查”分浮财贫下中农不要“闲书”扔在就地,由农会长免费赠予我的(如刘云若的言情小说《春水红霞》、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一册及《中国分省地图册》和《世界分国地图册》)。但更多的是我在县新华书店购买与我在小学与初中考试获得的奖品。这些都是解放区翻印出版的优秀小说和著作,包括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胶东新华书店翻印)、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东北新华书店出版)、《东北抗日烈士传》(东北新华书店出版)、《蒋党真相》(翊勋著,华东新华书店出版)、《新人生观》(俞铭璜著,华东新华书店出版),还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谈青年修养》《毛泽东印象记》《中国共产党烈士传》(以上均原由延安出版,胶东新华书店翻印)。再就是胶东文协主编的《胶东大众》《胶东文艺》各一册,算是当时的期刊,但均由新华书店发行。
  在买书的过程中,更有趣的是《李有才板话》。本来我是在柜台前翻看的,但看着看着,就被它吸引住了,狠狠心买了下来,多少钱忘记了,本来当时还想买萧红的著作,可是钱不够了(过了两个月,我还是相继都买了下来),从书店到我们村大约6里地,出城后,路上行人稀少,我禁不住又拿出这本好像刚刚出厂,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板话”,倒退着走以便迎着下午的阳光先睹为快。当晚,月光极好,我坐在院子里的长凳上又接着看。这是我第一次读解放区出版的小说时,如饥似渴的真实感受,直至若干年之后,书中那些朗朗上口,生动无比的“板话”,例如形容地主啬吝刻薄,给长工喝的粥很稀的语句“勺子搅三搅,浪头打死人”,仍记诵犹新。
  相对而言,对买来的萧红的两本著作,读起来兴头便没那么强烈。我想主要原因应该是我当时年龄太小,对风格更文气的作品理解起来有些不甚容易。购买时的积极是因为语文老师的推介,说萧红这位女作家如何如何有才,就连鲁迅先生也是很赞赏的。加之当时战争时期交通堵塞,像上海那边的南方出版物运不过来,所以县新华书店没有鲁迅、矛盾、巴金、老舍的书。而我故乡的龙口、烟台等港与辽东半岛的大连、旅顺近在咫尺,轮船一夜可达,所以东北新华书店的出版物多在我县书店出售,就是这个原因。
  我读东北新华书店出版的《东北抗日烈士传》留下的印象很深。书中不仅竭诚讴歌了耳熟能详的共产党人、革命烈士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惊天地泣鬼神的坚贞气节和斗争精神,也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其他爱国将领、抗日志士如邓铁梅等抗日英烈,展示出“九·一八”后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领导下奋起抗日的声势,证明了抗战不仅是八年而是十四年的真实图景。
  而在这些书中,使我如获至宝的则是《蒋党真相》。作者翊勋,真名恽逸群,江苏人,中共早期党员,长期在国民党高层机关做地下工作,后回到华东解放区,所著记叙单篇连贯性实录,提示了蒋家王朝内部种种,有许多至少在当时还是鲜为人知的“秘闻”,使人更清晰地认识到蒋政权的反动腐朽倒行逆施,其失败命运是必然之事。仅据我所记得的单章标题如《笨伯小诸葛》(白崇禧绰号曰“小诸葛”)、《志大才疏胡宗南》、《长沙大火真相》等。只惜该书作者恽逸群在上世纪50年初期即因所谓“潘汉年案件”而彻底改变命运。“文革”后平反后不久即与长辞。《新人生观》的作者俞铭璜亦为我方籍属江苏的才子和笔杆子。即使以我当时的水平读来,亦能感到作者较广博的学识与才气,他主要是从一个人的人格和品性以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上谈人生观的树立。他不回避“人生苦短”,便正因如此,才要倍珍爱光阴,珍惜生命,不能因为生命短暂而追逐享乐、“游戏人生”,恰恰要勤勉工作,尽多地做出贡献。作者非常强调人的品性涵养,在书中举出若干古人的楷模事例,如虚怀若谷,如举贤荐能等,书中多用“三国”故事,如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卧龙”“凤雏”的推崇,徐庶“走马荐诸葛”,其心多诚,其言感人。至于该书作者,不知是治学与工作过于劳碌还是怎的,据说享寿不长,上世纪60年代即因病去世。
  说到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当时的解放区可谓炙手可热。由于该书写得深入浅出,我读起来也不觉得很难懂,只是领会上有个深浅问题。真可谓“人以文传”,解放区差不多都知道“艾思奇”这个名字,虽未识此人亦闻其声。
  《谈青年修养》一书是延安一些高级干部关于青年问题讲话的辑录,署以洛甫等著,具体内容我今天已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当时年少的我,却有了另一个收获,即第一次知晓洛甫就是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那是我请教初中时的校长陈健通知后得知的。陈校长后来随大军渡江南下,担任过浙江宁波市委组织部长。
  《毛泽东印象记》是除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外的一些美国记者访问延安对毛泽东主席印象的记叙。全书笔调轻松有趣,真切生动,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泼斯坦对主席观看京剧演出时的片段描写。当看到比较悲苦的剧情时,主席不自觉地擦着眼泪;当看到逗人发笑的演员表演时,主席甚至会笑出声来。记者举出在看《三打祝家庄》中丑角祝小三的某些表演,尤其是《法门寺》中刘瑾叫他的忠实仆从、太监贾桂坐下时,贾桂执意不坐,说是“站惯了”,主席笑得合不拢嘴。我最爱读爱泼斯坦这些记叙,似乎觉得与其说是他在看戏,不如说是在专注记录毛主席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反应与表情。
  《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传》中收集了中共早期的革命烈士李大钊、瞿秋白、张太雷、向警予、恽代英等的传略与革命事迹,使我在少年时代即比较全面地了解到我党创建者和栋梁英才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与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对我革命信仰的确立无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胶东大众》和《胶东文艺》在胶东解放区存在了若干年,它使我懂得了什么叫杂志,什么叫期刊。战争年代的杂志自然离不开战争,我从中熟悉了当时胶东我军的首长如许世友、吴克华、聂凤智等这些开国后的上将、中将们;并学习了不少我素来酷爱的军事术语,例如:“胶东我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攻克顽伪匪首赵保原之老巢——胶县城,守敌悉数被歼。”“掖南我军于粉子山一带与蒋军李弥部发生激战/敌103师遭重创,166师丧失战斗力/我打成战役指标后安然转至新阵地。”“我”,即我军,用语至亲至简。
  至于上述我所有书籍的去向,基本有二:一是我参军前将其中绝大多数搁在一只柳条箱内,用一把小锁锁好置于我家厢房中,并反复叮嘱母亲“好好保管,不要外借”。我参军四年后才第一次回乡,但见柳条箱内已空空如也。我问母亲,她也记不起来是谁拿走了。其时,老人已年逾花甲,我也不好再说些什么。但最痛惜的是那兩大本地图册,它们是我年少时采掘地质知识的富矿,也是战争年代我自绘战争形势图的确凿依据。我此生在任何地方也未见过与之完全相同的地图册。二是我参军离家时,将《蒋党真相》和《新人生观》随身带走,而不顾累赘,只为随时翻阅,也是觉得别处大半不会再见到此书。近二十年后“文革”爆发,抄家时这两本书和我其他尚未付梓的书稿被一并搜刮去——“不翼而飞”,而且是无影无踪。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作家。)
其他文献
等植物的根伸进石头,等它发现自己别无去路,只有面对无尽的石头世界,它一定感到了某种荒唐,为了使自己挤进微微裂开的缝隙里,它不得不将自己的根变形,不得不将自己的根与石头合为一体,不得不顺着纹路形成古怪的直角、锐角,与刀子般的石头棱角相磨砺,它的生长姿势也会因此变成奇怪的模样。一个路人看到石头上的树,可能会惊叹:这是一株多么顽强的植物。但它忽略了植物根部的感受。作为根部,它也许体会到的更多是绝望和荒诞
上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类现象:“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国语·越语上》)句中“女”既指称女儿,又陈述将女儿嫁给某人的行为。该现象涉及彼此紧密相关的两个重要课题:上古汉语名动词类的区分、上古汉语名动转类现象。我的博士论文《〈国语〉名动关系研究》以此为研究对象,以先秦重要典籍《国语》为基本语料。  从博士二年级选题到论文完稿,其间自有一番苦乐。我最深的感受是,做论文是劳人心志筋骨
【壹】  “新年的头一天,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这是可喜的。住在北京多年,竟没有到这个地方去过。罪过!”这是当代著名作家杨沫1963年1月1日日记上的话。2006年5月的某一天,我骑一辆很破的自行车第一次到鲁迅博物馆,内心深处也沉甸甸地重压着一种和杨沫一样的惭愧。我并不是像杨沫一样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杨沫小时候就生长在和鲁迅家同一条胡同的西三条),但那时候也在北京住了差不多满三年,而在这三年
2017年年末,《纽约时报》推出了年度十佳图书。该项目由《纽约时报书评》编辑推选。此次评选出的十佳图书,包括虚构类(Fiction)作品和非虚构类(Nonfiction)作品各5部。下面,对入选作品与作家做一介绍,或简或繁,以飨读者。  虚构类作品  虚构类作品5部包括:史密斯(Ali Smith)的《秋》(Autumn)、哈米德(Mohsin Hamid)的《退出西方》(Exit West)、李
他是第一代大学生创业者。  他是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领军者。  他是智能安防和智能化轨道交通应用领域龙头企业的掌舵人。  他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十大经济人物”……  面对这一连串的头衔和身份,刘伟说:“其实我就是一个‘技术男’,一直有颗技术的心。”  正是因为那颗不变的技术心,才有了刘伟和佳都科技的持续创新,以及不断地把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让这个 IT“倒爷”,变身为融合信息、
当我们提起中东,提起其中在新闻里反复出现的伊拉克、叙利亚和阿富汗,它们所引起的印象,除了连绵的战火和混乱,复杂的宗教和民族状况与冲突之外,我们对其的了解往往十分有限。并且在这些模糊的“大词”和标签的笼罩下,这些地方也就渐渐被忽视。在这些标签之下,我们并不知道生活在其中的百姓的日常生活。罗瑞·斯图尔特最终排除万难而坚定地徒步完成在阿富汗的行走,其中的主要目的或许也就是为了更直接地去了解那些生活在这片
林语堂说苏轼“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传》)。2000年入选法国《世界报》评选的世界12位“千年英雄”之一,苏轼是我国唯一入选者。  苏轼诗词创作领域极为宽广,上自玉皇大帝,下至卑田乞儿,抑或山川草木,抑或鸟兽虫鱼,时而社会时事,时而节日风俗,顺手拈来,皆成妙笔;八面来风,触处生春。在己亥端午节来临之际,笔者就东坡部分有关端午之诗词作一简论,以见其精神世界之人文情怀及其艺术价值。  综观
《冯梦龙〈山歌〉研究》为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大木康教授完成的一部研究论著。1984年研究整理伊始,至结撰成书历时二十年。考索扎实,是为著者之力作,“也是目前为止反映冯梦龙《山歌》研究最新成就之作。出版后即受到日本、中国学界及国际研究者的关注,广获好评”。  该书以明末苏州人冯梦龙编的《山歌》十卷为研究对象,包括序章、主体五章及终章,又有复旦大学江巨荣教授作中文版序一篇,大木康教授作中文版后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丰厚,博大精深,尤其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影响着历代文学艺术创作,浸入民族的灵魂。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馆长牛克向读者奉献出的自选诗词集《水云深处》(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10月版),就是深受古典诗词熏陶而推陈出新的一朵馨香的奇葩。  牛克精选其2002年至2016年2月以来十多年间创作的83首诗词结集,这些诗词以开阔的视野,记录了作者人生长途跋涉历程中的心灵世界。有的写景状物,
中东,广袤肥沃、令人着迷而又困顿难解的土地。巴尔干半岛的伊斯兰化,改写了欧洲宗教、文明与政治版图。然而,阿拉伯帝国遥远的辉煌渐渐淡去,奥斯曼帝国的衰败与资本主义的扩张,造成了瓜分豆剖、纷争衰颓的碎片化的中东。2011年爆发的中东剧变,使得阿拉伯世界内部碎片化的加剧与“伊斯兰国”组织乱世中崛起,惊破了中东国家的梦想。中东何去何从?如何破解百年中东发展的难题?这或许就是所谓中东之谜吧。  田文林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