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儿童”:谁书写了我们的童年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en8431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读物是我们阅读成长史中喝上的第一口奶。它的滋味在我们的血液里打下烙印。
  当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只能在诞辰200周年的时候再次被读者想起,当铁臂阿童木化身为怀旧玩具商店的古董,当“没头脑和不高兴”只能作为某个年代生人之间的秘语和暗号,我们才知道,这第一口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时光流年,更是一代童话养一代人的奇妙体验。
  童书的百年简史,承载着不同的儿童观和时代的深刻烙印。重读我们的童年阅读,足够成就一次在最真纯柔软文字领域内的文化年轮剖析。
  从蒙学读物到“发现儿童”——“大师编小书”
  一个渴望变成真正小男孩的木偶、误入兔子洞的爱丽丝、被七个小矮人收留的白雪公主,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话人物形象,是几代人经久不衰的童年回忆。
  童书是给予孩子最早的教育,但这些内容诞生的并不早,在西方中世纪,“儿童”的概念甚至都没有成型。当时的教徒认为儿童是带有“原罪”的,引导孩子成长的不是父母而是教会,拯救儿童灵魂的工作往往落在教父手中。
  是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拯救了孩子们的童年。法国哲学家卢梭是为儿童申辩的第一人,他在《爱弥儿》一书中,将孩子形容为“上帝的使者”。
  这样的观点被中產阶级父母最先接纳,儿童教育从救赎走向了启蒙。19世纪后半叶,铁路发展、印刷工厂兴建为童书发展带来了又一次变革。《爱丽丝漫游仙境记》《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都在这个时期风靡全球。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也是这些风潮的受益者。
  相较于西方在中世纪末期才产生的“儿童”概念,中国自古将儿童与成人相区别,开始读书识字的儿童又叫“蒙童”,针对“蒙童”而教授的“蒙学”以及“蒙学读物”早在周秦汉魏时期就初现端倪。
  南北朝时,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老课本《千字文》,开篇就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向孩童展示了一幅宏大的宇宙景观与自然规律。
  我国古代儿童读物内容丰富,既有以识字类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又有以教学传颂为目的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为儿童讲述历史通识的“蒙求”体裁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三国蒙求》《唐蒙求》等,乃至整个成人社会也都熟悉这些内容。
  当时的人们并不重视儿童,将其视为成人的附庸和财产,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尽快接受成人世界的各种规矩。故事性、诗歌形式、精美插图等等还没有体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只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道德说教服务。这些思想的糟粕和那些朴素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掺合在一起,深刻地塑造着我们民族的社会心态、文化习俗和国民性格。
  这是中国古代童书难以回避的问题。
  不过,不论怎样革新,中国蒙学课本直到清末民初也从未改变,那就是由社会贤达和大学问家亲自动手编撰,真正是大师编小书。从秦代的李斯、汉魏六朝的蔡邕、顾恺之、宋代的朱熹、王应麟,到清末民初的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不管是传统的蒙学课本,还是新式的改良课本,莫不如此。
  第一本被视作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萌芽的刊物,由孙毓修主编的《童话》诞生于晚清时代,同一时期的商务印书馆则是中国童书出版的发祥地。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下,童书被寄予厚望,以求塑造出“新国民”,此阶段,杜威来华讲学的事件为中国带来了“儿童本位”的思想。一场前所未有的儿童文化热潮和一场儿童观念现代化的社会进步思潮形成新型的儿童观,促进了儿童读物的兴盛与繁荣。
  这一时期的童书出版人多是大家,包括儿童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儿童文学翻译家郑振铎,文学家周作人等。
  对于错误的儿童观,鲁迅有过这样的总结:“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他的第一部用白话写作的作品《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他们意识到,只有纠正中国几千年来错误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封建儿童观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现代教育制度和体系,才能够真正解决儿童解放的问题。
  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发现儿童”的观点,并在1923年的《儿童的书》中提到“图画书”对儿童阅读的重要意义:“儿童需要从我的经验上看,便是故事和图画书……”
  郑振铎是图画故事的有力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于1922年1月创办主编了《儿童世界》周刊,在该刊发表了现代儿童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童话之一《河马幼稚园》,及《两个小猴子的冒险》《爱美之笛》等46篇长短不一的图画故事,开启了现代中国视觉化儿童艺术读物的先河。
  熟知儿童心理,富于儿童情趣,这是郑振铎图画故事的显著特色。《河马幼稚园》以河马夫人开办的幼稚园为背景,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虎儿、猴儿、猪儿、象儿、鹦鹉等小动物在校内校外的各种生活趣事,十分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
  《新年会》故事中则巧妙地穿插着儿歌、谜语、智力测验等游戏,可供小朋友开展活动时参考。如智力测验:
  什么东西最深?答:人心。因为人心是填不满的。
  什么东西最快?答:思想。因为人的思想瞬刻千变,比什么都快。
  什么东西是早上四脚走,中午两脚走,晚上三脚走的?答:是人。少时四足着地爬,壮时用两足走路,老时便要用拐杖了。
  因此1928年,美国童书作者婉达·盖格的《100万只猫》的出版,代表美国第一本儿童图画书面世,同一年里我国就将其作为图画故事丛书之一由金屋书店发行。
  从叶永烈到郑渊洁:人类有童年就会有童书
  “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哒嘀哒——!”从1956年9月4日开始,这个稚气的报幕童声和会讲故事的孙敬修老师,在我国第一个少儿广播节目《小喇叭》中陪伴了几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延续约半个世纪;1962年,《儿童文学》杂志在北京开始筹办。   相比现在,那是一个资讯匮乏的年代,具有独特魅力、富创造性的儿童读物并不多,但能和阅读相伴的童年总是充滿美好回忆。因此,《西游记》《水浒》《七侠五义》等传统读物多是当时孩子们的手头读物。
  但也有读物具有脱颖而出的气质。冰心奶奶的散文被称为具有魔力、温婉清新的“冰心体”,以恳切亲昵的“软件”赢得了众多小读者的青睐,1960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则以活泼插图和趣味十足的科普知识“硬件”成为了孩子们的热门书籍。著名翻译家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选》等则是70年代末中国少有的几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1976年初,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青年编导叶永烈发表了小说《石油蛋白》,这标志着十年浩劫后的第一次在儿童文学领域恢复了科幻题材。80年代开始,翻译界、出版界勃然而兴,成为突出现象和兴奋点。这时是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被统称为“新时期的儿童文学”。
  当儿童文学逐渐摆脱了单一的“教育工具论”的束缚,文学的审美功能大大加强。
  当时,课堂上的童年阅读仍然延续灌输式的理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必须解读为对无情的资本主义进行“血泪控诉”的经典,因此课外阅读中的自由联想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读《小灵通漫游未来》,虽然只能记住直径一米的大西瓜、不用汽油的飞行车、没有灯的发光天花板……没有什么道理,只有不可思议的奇怪念头,这真是童年最美好的收获。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了自己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描述了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巴学园”:
  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排成一列规规矩矩地走路”或者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丢果皮纸屑”之类的话。孩子享受到了最大的自由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学习到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国儿童文学此时也真正地“走向少儿”,以儿童为主体。这是一次了不起的观念革新。 一大批标榜“新潮儿童文学”的中青年作家热情呼唤“塑造小小男子汉”“阳刚气质”的口号,所塑造的个性鲜明的“自立型”“断乳型”“成长型”少儿形象,如《小龙人》《葫芦兄弟》等,都从不同方面受到过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感召与变革意识的冲击。
  少年儿童读者的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从前灌输式与哺乳式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种形势下显得力不从心,而真正面对市场、面对读者的作品则广受欢迎。
  郑渊洁唱主角的《童话大王》《少年报》《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看图说话》等报刊杂志更加大众化;郑渊洁童话、《丁丁历险记》《长袜子皮皮》《一千零一夜》等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
  曹文轩们的争鸣:“黄金时代”的童年困境
  进入新世纪,谈论中国的儿童文学,不得不提曹文轩的作品。
  我们时常会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中看到它们,如《草房子》《细米》《青铜葵花》……作者盛名累累——仅以《草房子》为例,至今已经再版300次,总印数也达到1000万册——老师们推荐他的作品不足为奇,可这却引发了争议。
  浙江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常立在文章《为什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读曹文轩?》称,自己上三年级的儿子在学校被要求阅读指定课外书、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儿子看得很生气,甚至表示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小孩“死之前一定要和这个爸爸同归于尽”。
  常立安慰儿子,儿子回答道:“我反正已经看过了,妹妹以后还得看。”常立听了这句话后,“脊梁骨发凉”,想到刚刚两岁的女儿以后还要读《草房子》,并且作为学校的指定课外书,其他地方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阅读此书,“这件事,对一个父亲来说,太吓人了”。
  这并非公众第一次讨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在2016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后,曹文轩作品的性别观和以成人世界为目的的儿童观便成为舆论焦点。
  在《狗牙雨》中,他写到:“随着身体的摇晃,裤裆里的家伙,大小不一,长短有别,但一律犹如钟摆。” 而一涉及女性身体,曹文轩的描述便是,胸脯的起伏是“风拂的春水”,女孩“没有瘢痕”的身体是 “洁白无瑕的玉”。两相对照,则形成了男性对女性,阳刚对柔弱,保护对被保护,主动对被动等一系列关系。
  曹文轩的创作和时代语境不无关系。当代儿童文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曾经历了“重新发现”“性别”这一时期,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带着冲破在那之前统一政治话语的强烈愿望,有理论研究者提出要建构“少女美学”。“女性”一词成为一种修辞式的运用,拥有自身主体性的女性形象仍旧没能够在儿童文学中突围。
  他的另一篇作品《细米》,小男孩细米用刻刀划花村中四根廊柱而被父亲责罚,曹文轩通过设置梅纹这一教导者的角色,将儿童自己的声音隐蔽起来。他的形象是懵懂无知的,体现了成人与儿童权力关系的失衡。
  与此同时,杨红樱、秦文君、郁雨君这类畅销读物也被诟病,“这些都是文化快餐,没营养,有限的阅读时间应该放在经典阅读上。”
  这不禁让那些对文学作品缺乏判断力的父母们陷入苦恼,到底该不该让自己的孩子读曹文轩?如果不该,那么推荐给孩子阅读的又是哪些作家?我们应该让孩子读什么样的儿童文学?
  目前,中国未成年人人口数量超过4亿,由此带来的童书市场潜力巨大。过去的十年里,图书市场整体不景气,唯独童书市场一枝独秀、逆流而上,一部畅销童书养活一个出版社的情况也并不稀奇。业内公认的“中国童书黄金时代”的十年(2006-2015年),也是各家出版社都争相建立童书板块,跑马圈地般大规模引入进口童书,“野蛮生长”的十年。
  而中国童书的出版行业,也从以快速引入进口童书,到花费时间精力培养国内的优质原创童书。曹文轩的《草房子》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朱成梁的《团圆》获得香港“丰子恺儿童图书奖”以及“2011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图书”,郁蓉《云朵一样的八哥》以及黑眯的《辫子》得到布拉迪斯拉发插画图双年展的“金苹果奖”,预示着中国童书的黄金时代还将继续。
  新世纪伊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多元时代,断裂的传统文化需要复兴,今人更要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创新的力量。无论是“复古”“革新”、还是“改良”,都可以在新世纪里找到施展的机遇和舞台。
  纵观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变化创新是主旋律,人类有童年就会有童书,但文学从来都不是能给出正确答案的自然科学,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三观”是否与作品本身的文学性相关,这将是一个长久存在并会一直被讨论的命题。
其他文献
这一次,褚时健真的离开了,一段商业传奇,就此落幕。  他早年把云烟做成亚洲最大,被称为“烟王”,晚年创办“褚橙”市值2亿。  从糖厂、红塔集团到褚橙,经商,是一个贯穿褚时健一生的动作。借用褚老自传里的一句话——“褚时健这个人,还是做了一些事。”  褚时健是中国改革开放史和中国企业发展史始终绕不开的名字,有人说他是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也有人说他是中国商业的励志教父,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褚
期刊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世界文明的至宝奇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政官员成为创作的主力,他们的诗作流传天下,成为人们口诵心呤的华章,历代经典无不如是。陶谢李杜、苏黄辛陆,无一例外。这是因为诗词作为最美的文学形式,是学问才华、情怀人格的综合体现。一个没有高尚品德与家国大爱的人,是难以成为诗坛名家的。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试帖作诗已成定律,历代官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诗人。历代诗词专集,绝大部分作者都是官
期刊
2018年11月,林立专程从东北飞往昆明,以200元/人的价格雇了50个人。一款AJ(Air Jordan)联名鞋即将在昆明发售。由于人数占优,在经过24小时的漫长排队后,林立吃下了昆明市场总计26双鞋中的21双。  丰厚的回报随之而来:按照当时的发售价1299元、市场价5600元计算,这位东北庄家一双鞋赚了近4000元,利润率高达逾210%。  需求带来的是生意,远超供给的需求带来的则是炒作——
期刊
《我看可以》是著名画家韦辛夷先生的第三本艺术随笔。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宋遂良赞曰:“一个聪明人写的一本有趣的书。”韦辛夷先生作为“融古今中外于一体、得诗文史舆之四味”的实力派作家,其人、其画、其字、其文、其诗,《我看可以》可做管窥之用。   初识辛夷兄,首先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他的藏书。只要踏入燕子山下那座幽静的院落,走进那套实际上并不湫隘的单元房,你马上感觉到闯入了一个由书籍垒成的世界,
期刊
坟头  就是砸进地里  拔不出来的  返回舱  对轩辕轼轲,你只能期待他的诗作会一次比一次更具有想象力,却不能期待触摸到他最终的想象力,这首诗即是证明:他怎么能把坟头与返回舱联系到一起?  这是一个太大的隐喻,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星际旅行,你飞出去,还得飞回来,这是旅行意义上的旅行。飞出去,飞回来,砸进地里拔不出来,这是生命意义上的旅行。如圣经所说,生于尘土,必归于尘土。也如佛家所说,是一个轮回。本来
期刊
车窗外  农民在大地上耕种  这个屏保  已经存在了  几千年  用咔嚓声  一划  就能露出下面  如同碎屏的  兵荒馬乱  轩辕轼轲是当今诗坛辨识度最高的诗人。不论在哪本合集中,他的诗一眼就能看出来。我本人超喜欢他的诗,无论他的好诗劣诗都喜欢。我还曾经当面恭维他是李白再生。当然,是现代诗的李白,或口语诗的李白。杜甫可学,而李白不可学,这就是天才与高手的区别。轩辕轼轲无疑是天才。他诗文的想象力和
期刊
这是一段有滋味的历史。从甜头到零食,糖果是怎么征服人类的?    人类的甜牙  迄今为止,地球上还未发现哪个群体拒斥甜味的:动物普遍对甘甜有着最强烈的爱好;而植物也靠着有糖分的果实来诱惑动物帮助其扩散种子;人类最早的甜味记忆来自母乳中的乳糖,因此甜成为五味中最能带来愉悦和欣慰的那一种。  与水果和蜂蜜所获得的纯天然甜味相比,糖是更高阶的存在。  中国是最早开始人工制糖的国家,先民让谷子发芽,煮熟后
期刊
“一日三餐只能让人苟活着,零食才是生命的真谛”——这句话道出了不少吃货的心声。超市货架上备受欢迎的“巨型猪饲料”“单身狗粮”,不要真的以为是买来给动物吃的;“死神辣条”“地狱麻花”,美食博主口水与鼻涕横飞的真人试吃,带火了这些光看名字就能感受到火辣味觉的零食。“网红零食”热潮来袭,开启了零食界新渠道和新品牌的“小食代”……    辣条的网红之路  辣条变身为网红,2014年是关键的一年。  在那之
期刊
儿童文学领域,“纯文学”作家贡献了很大力量。当然,两者并非不可逾越,有着很深的关联性。有良好写作基础的作家,增加了儿童文学的艺术性,拓展了其外延。在山东,张炜和刘玉栋是两位儿童文学写作的重要代表。  张炜:从40多年前的《狮子崖》开始  遍观张炜的诸多作品,所透露出的童年意味可谓深刻。  2015年出版的《寻找鱼王》,是张炜第三部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山村少年苦苦寻找“鱼王”学艺的传奇故事。这部
期刊
从1958年开始,在沂蒙山区的许多农村,生产大队成立了林业生产队。    遵照上级“封山造林”的指示,我们村开始植树造林,并把造林的责任落实到每户社员,每家分管一片,负责浇水和管理。修剪下来的树枝,可以拿回家当柴禾烧。这在没有煤炭、柴禾奇缺的年代,无疑极大调动了社员看管山林的积极性。十几年过去,荒山已经树茂林密、郁郁葱葱了,我们村成为植树造林的模范村。“山林集体所有,分户管理”的典型经验也登上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