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_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结构的联结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化学基本概念是指化学事实、化学原理、化学方法、化学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概括、命题、定义等,是思维的工具、知识结构的联结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在化学学习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开始没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深化,势必造成学生对概念越来越模糊,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一、做实验,形成概念
  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学生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形成的概念,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我总是千方百计从实验着手。如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首先由学生测出室内温度,并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的水,再由教师分别在两个试管中缓缓加入食盐和硝酸钾的固体,当学生发现食盐不能再溶解,而硝酸钾仍能继续溶解时,通过提问,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在此条件,食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然后我问:“此条件是什么条件呢?”那就是温度为室温和溶剂的量为10mL。接着我问:“如果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时,我在食盐溶液中加入5mL的水,振荡后,学生发现溶液中剩余的食盐溶解了,这时我又问:“溶液还是不是饱和溶液?”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不饱和溶液。”这时我马上指出:“所以,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或溶剂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变。”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才具有确定的意义。实践表明,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形成的概念,学生能透彻理解,牢固掌握。
  二、抓要点,领会概念
  概念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是怎样叙述概念的,概念分几个层次,有哪些要点和关键词,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剖析每个概念,深刻领会每个概念的含意。例如,在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我抓住以下要点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A.一定温度;B.100g溶剂;C.饱和状态;D.溶质的克数。其中ABC是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D是结论部分,即必须在满足三个条件下,溶质的克数才是溶质的溶解度。又如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我抓“改变”和“没有改变”等关键词语,阐述催化剂能改变什么,什么没有改变,学生马上回答:“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于抓往了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如有这样一道习题: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5g装入大试管加热,待反应完全后,有4.8g的氧气放出,将试管中的剩余物质溶解干燥后称重,质量为3.25g,问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不少学生面对该题思维混乱,一时不知从何入手,有部分学生是利用氧气的质量,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求解。为此,我要求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2)反应完后试管里有什么物质?学生通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后,突然醒悟过来,觉得题目太简单,只要用混合物的量减去催化剂的量,就可得到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三、明特征,区分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既有本质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如果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忽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那么,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因此,我常采用对比的方法,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对比,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例如,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等概念的对比,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对比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只有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灵活地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
  四、抓关键,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既有阳离子H 产生,又有另一种阳离子Na 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五、举反例,强化概念
  一般说来,课本上都是从正面阐述概念.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有意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每一个概念.例如,针对电解质酸的概念,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金属能导电,是不是电解质?碳酸氢钠溶于水有H 生成,它是酸吗?由于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全面,课堂上学生答错率较高.这时引导学生对照概念逐步分析:金属能导电,但它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碳酸氢钠电离虽有H 生成,但阳离子不全部是H ,所以不是一种酸。通过举反例,使学生懂得概念中的关键词的重要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既要使用正例,有时也要使用反例。反例虽然不具有概念的关键特征,但在无关特征方面却可能和正例有许多相同点。又如2CuO C=2Cu CO2是置换反应的一个正例,而CuO CO=Cu CO2是置换反应的一个反例。两者生成物是完全相同的,反应物也都是两种且一种为CuO。像这样极为相近的正例和反例,正是学生学习中易混淆而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研究表明,在教学中使用与正例相近的反例,并将他们进行比较,有利于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提高概念学习的效果。
  六、做练习,巩固概念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巩固性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复习过程中,如果给学生出以下一个填空题:“元素种类是由()决定的,元素间的本质差别是由()决定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学生通过该题必能进一步巩固元素这一概念。为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改编或自编习题,但应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巩固化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学的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质量,有待广大化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更好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教育是人类基本的交易活动之一,学校则是维系教育交易的社会契约。与其他社会交易相比,教育交易具有不可或缺性、即时性与易逝性、长效性与显效性、成本与收益的不可估量性等特
一、从书中找题    这是指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出于侥幸心理,把教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有的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试时,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是“貌合神离”、相距甚远,当然也就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二、题题都翻书    不少学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该是动态的,要充分考虑到五个方面的要素,即层次性、类型性、全面性、时代性和行业性。本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与发展历程
陶渊明诗句“久游恋所生”中的“生”,历来注家皆作“生养”解,把:所生”或释为父母,或释为母亲。本文对此注释不尽苟同,并把诗句放到陶渊明整修游宦心境中去考察,从其社会历史、生
宁波市外经贸局俞丹桦局长因为长期从事外经贸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所见所闻又善于联想思考,经常在其微博上发表一些真知灼见,在业界颇有好评。本刊特发表他今年在网上
随着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等学校的美术教师师资的“工作母机”,必须刻不容缓的找准定位、明确方向,重新建构与新时期美术教育相适应的艺术设
当前农科院校的物理教学与科学知识的发展已不相适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办法等三个方面对物理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我国政府为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而职业教育发展能为职后继续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对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启示。继续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
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企业法律体系的分析,指出它存在许多与现代企业制度要
为探明广西城镇居民体育价值取向,对该地区城镇居民2400人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影响城镇居民体育价值取向的因子按其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为:强身健体价值因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