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才是精彩的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666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努力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投入大、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时常可见,因此,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何谓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最好的发展。有效教学符合教学规律,能够达到教有所授、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最佳效果。
  二、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课本上的内容是固定的,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去教,教师要懂得处理教材,有些内容需要我们经过一番“加工”才能带进课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
  做到高水平处理教材须把握“四要”——“巧”、“新”、“精”、“活”四者统一。
  一要“巧”。
  所谓巧,是指处理教材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出发,把握心理,调动情感,以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简言之:“一线串珠”的处理就是“巧”。如《凡卡》(第十一册)一文,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为此,教学时可采用线索串连法,层层推入,不断深化。①先理解信的内容,深刻体会凡卡孤独、悲惨的境遇。②然后将作者的叙述连结起来,以“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凡卡痛苦的生活、悲惨的命运。③最后与回忆的内容串连起来,讨论:凡卡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忆乡村生活的?乡村生活真那么幸福吗?为什么?通过线索串连,化繁为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新”。
  所谓新是指教学处理要有新意,教学过程富于变化。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只有感到老师高出一筹,才会钦佩你,教学才会有吸引力。因此,给学生以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新视角、新体会)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张亮老师执教《刷子李》,从题目的特殊含义入手抓住一黑一白色彩对比,紧扣一起一伏心理对比,体会刷子李精湛的刷墙技艺,及如何表达精湛技艺的写法,达到了与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凸显了略读课文中的“重拳敲击”。
  三要“精”。
  所谓“精”主要指精练,提取精华。比如,有位教师教《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就做到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描写确定为教学重点设计问题:①发现。我国古人有句话叫“听其言,观其行”,找出动作描写填写在括号里。②比较。读读描写严监生动作的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③揣摩。作者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他的手指头和头的动作呢?每个动作蕴含什么意思?④归纳。你觉得抓住严监生的动作描写有什么好处?⑤使用。透过动作看人物内心,凭借动作“悟”表达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并明确了本文的社会意义。可见处理教材上要做到避轻就重,即在重点、难点、疑点处予以点拨,而且讲得要言不烦、一语破的,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要“活”。
  如谷静老师执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课文,在教材处理上就是另辟蹊径的,除了古诗教学中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外还注重知识的拓展。
  ①抓住“无故人”,在哪首诗中还有“故人”这个词?
  ②体会“柳”的含义,“柳”即“留”,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挽留之情)。
  拓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依依就是依依不舍。唐朝有折柳送别的风俗。
  ③当时的阳关以西又是什么样子?(出示图片)
  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无边的沙漠、茫茫的戈壁、寸草不生、黄沙漫天)。
  拓展:十日过沙碛(qì), 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
  ④出示渭城与阳关对比图片。
  渭城分手的清晨是丝丝细雨,而阳关以西却是黄沙满天。
  渭城分手的清晨是柳色青青,而阳关以西却是寸草不生。
  渭城分手的清晨是熟悉的老友与家乡的亲人,而阳关以西却是举目无亲。
  从老师处理教材上我们可以看到师生配合默契,加之教师援古引今,不仅拓展了教学容量,又将读说写融为一体,让学生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式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一举多得,实为上策。
  总之,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的永恒追求。有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加强对有效课堂的研究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更能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思考课堂,让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使课堂更精彩。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本文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接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生活化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新课标》也指出: “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从朗读训练的功能、朗读训练的要求、朗读训练的原则加以强调,为今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训练 功能原则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
期刊
摘 要: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学科,其改革一直备受世人瞩目。然而,高耗低效成为当前语文学科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策略应从单一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板块式程式,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升中学语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肩负着开发学生智力、解放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意识的任务。从目前教学状况来看,初中数学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题海战术”、“教师独占课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制约了素质教育在初中学科教学中的推进。本文以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为研究基点,对如何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促进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实现互动化、多样化、灵活化。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探究性
期刊
【源起】  伴随可汗学院的风靡浪潮,翻转课堂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这是专属我的学习”这样一种感受,它的可停、可重复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节奏……  2013年9月华东师大C20慕课联盟(初中、小学)成立,我校成为联盟成员之一,老师们开始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现与我校正在开展的“基于预习基础之上的自主探究学习”有着众多的契合点。  那么,如何把翻转课堂与
期刊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带来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春天,它改变了音乐课无地位、无组织、无核心的局面,正在走向日益完善、系统的道路。唱歌课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实践活动进行,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喜悦,受到美的熏陶。以下是我在这几年音乐教学中的一点拙见:  一、教学现状及分析  1.变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
期刊
摘 要:教师、学生和网络所构成的互动关系,我们称之为互动式教学。即创建民主教学的宽松空间,师生在角色平等中共进,学生在集思广益中提高、在兴趣盎然中作业, 这一教师、学生、网络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教学过程, 即互动式教学。  关键词:小学 互动式 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
期刊
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实施“差异教学”,就是借助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平台,在进行综合探究课学习时了解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出发,设计适合学生差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差异的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改变综合探究课枯燥无味的现状,使学生的差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和满足,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保证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掌握,帮助学生树立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