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量”为核心,多元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分析化学人才的实践

来源 :大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化学是以“量”为核心的重要化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山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量”为核心,开展科研训练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多元“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使学生收获全景化的分析化学视野,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其他文献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很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分析化学实验一般开设时间较早,如何早期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以络合滴定实验为例,介绍了中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构建了相应的教学案例,体现了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分析化学教材是本科生学习分析化学、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编写符合这些要求的分析化学教材已成为分析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介绍了笔者在编写分析化学教材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以及所编写的《分析化学》教材的特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分析化学(定量化学分析部分)是一门重要基础课,传统课程体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记忆换运算”和“近似换简化”。大量公式不仅导致沉重的记忆负担,而且割裂了化学平衡理论的内在统一性,难以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提出分析化学“去公式化”新课程体系。新体系具有记忆负担轻、统一性强等优点,而且能够对化学平衡问题进行精确解析。从教研背景、体系特点、课程资源、考查考试和教学实践5个方面详细介绍新课程体系,为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探索了在多个平行班且单班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小组竞赛讨论教学模式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情况。初期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加入基体改进剂是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中消除基体干扰常用的方法。但学生对于基体改进剂的选择和作用机理了解还仅停留在教科书层面。基于此,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文献调研、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后续学生实验等方式,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用于环境水样中重金属离子测定的基体改进剂进行深入探讨。
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双语的教学模式,并将该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互渗透;依托MOOC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开展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训练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厚植爱国情怀,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推荐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2,4-滴原药中游离酚杂质含量的学生实验,综合了农药质量分析与农药相关杂质的概念,结合称量、涡旋、移液等样品前处理实验技能,又涉及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学及数据处理方法。此实验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并培养其初步的科研思维能力,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理念下,如何优化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整合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重构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指标,渐进式提升课程内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交互式学习为导向,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的。
区分了有关缓冲溶液的两个指标,分别用来衡量瞬态缓冲能力和持续缓冲能力,提议分别命名为缓冲强度β和缓冲容量α(对应的计算公式分别是微分式和积分式),对教材中采用微分式进行有关持续缓冲能力计算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其适用条件,并由此就教材相关内容提出改进建议。
推荐了一个仪器分析实验“手性气相色谱法测定野菊花中的龙脑对映体”。实验采用手性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对野菊花中的(+)-龙脑和(−)-龙脑进行检测并定量。实验内容包括:野菊花挥发油的提取、色谱程序升温条件的优化、内标标准曲线法的应用等。本实验从分析化学的角度,重点介绍了手性色谱柱的种类及分离原理,建议作为拓展类的仪器分析实验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