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实现途径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dan2008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幸福观认为生命是幸福的载体,需求是幸福的动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内容;劳动实践是幸福的源泉;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教育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特殊生活方式,必须从培养人追求幸福的健康生命、创造幸福的能力、享受幸福的能力和提升人的幸福境界四方面促进人的发展,增进人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马克思主义;实现途径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然而什么是幸福?这个基本问题却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贤人智者。人们为此争论不休,从各自立场都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就是获得肉体上和精神上得快乐,避免痛苦;理性主义幸福论提出“善即幸福”的主张,把幸福上升到理智层面;自然主义幸福论则提倡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自我实现的幸福论强调人的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幸福的终极指向。
  而从全人类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理解,这种理解的一个集中反映,就是马克思的幸福观。
  
  一、马克思的幸福观内涵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主体通过创造性劳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和意识到实现了
  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其基本条件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表现为人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可以从以下视角予以考量。
  (一)生命是幸福的载体,需求是幸福的动力
  生命是一切的载体。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生存和幸福而奋斗着。满足需求,保存生命,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舍弃需求,放弃生命就无所谓人的本质和幸福。马克思幸福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分析人类生活,强调幸福范畴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活条件在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中的反映。马克思认为,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完全是正当的,满足正当需求,保存生命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求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但首先就是一个自然存在物。人的需求是与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地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在一定意义上“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对人的需要的摒弃必将促使人的“异化了的人的本质”的“积累”。
  (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内容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往往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对立起来,这些幸福观总的来说主要可归结为禁欲主义幸福观和享乐主义幸福观两种。马克思幸福观把幸福范畴观既反对禁欲主义,也不同意享乐主义,而是充分肯定人的自然需要,重视人的正当利益。人作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任何一方人生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他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辩论、活动、消费和加工对象”。[2]
  物质生活是幸福的基础,是人得以生存、活动和创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3]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状况同时也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马克思在肯定物质生活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精神生活在幸福中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所谓符合人性的人的需要不仅包括自然需要,而且还包括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享受一旦成为目的本身,他便会失去人的面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明确地指出“一个民族为了在精神上更自由地发展起来,就不应该停留在肉体上的需求这一奴隶状态中,不应当是肉体的奴隶,所以首先必须留出时间来,以便能够在精神上创造和享受,”只有“一切社会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可以成为幸福的内容。
  (三)劳动实践是幸福的源泉
  马克思一方面反对清教徒式的苦行僧生活,认为享受不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广大劳动人民也应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又主张幸福不仅仅是对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践对幸福生活的创造,幸福也存在于人类的创造活动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而存在的根本方式。人类在劳动中不仅获得劳动成果,而且能发现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它和劳动实践密不可分。人在劳动创造中充分发展身心,挖掘内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力量,体验自己的存在。“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劳动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快乐”。[5]在这里马克思为幸福找到了源泉。
  (四)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
  在马克思的幸福观里,最高层次和境界的幸福应该是个人的自我实现超越“个人”的界限,提升到为社会和人类的无私奉献,追求全人类的整体幸福的层面,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幸福,才能最终实现个人的价值,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阐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6]由此可见,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当然社会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现实的人是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相统一的存在。
  人既然作为类的存在物,他就必然有自身的道德责任。那么幸福的个体性也必须得到超越和提升,意味着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整个全人类的公事。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强调:“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善”,“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7]而且马克思从此出发,号召人们最终为全人类的解放而献身,因为唯有全人类的解放才是个人幸福或解放的真实前提与最高境界。唯有如此,个人的生命价值才能最终得到实现与升华。
  
  二、人获得幸福的途径之一——教育
  
  如前文所述,马克思认为,幸福就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充分创造和享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自由、全面地发展自身,并追求全人类的幸福,以升华个人的自我生命价值。由此看来,在马克思那里,幸福是人以存在的完美指向的一种价值追求,幸福的追求需要人在后天生活中获得能力,这就意味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有人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具有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感悟幸福的能力,才能真正达到幸福的状态。
  然而,人在出生时只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和生物体,并不具备幸福的知识和能力。此时教育的伟大责任就在于把那些外在于个人的追求幸福的知识经验简约化,高效率地内化为个人的幸福智慧和才能,发展个人的智力,使个人从原始的生物状态迅速达到当今认识水平,再外显于人的追求幸福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中;在于使人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他们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幸福的能力。“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质疑的”[8]。总之,人的幸福能力需要通过教育去获得。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培育人追求幸福的健康生命
  生命本身就是可珍贵的幸福,幸福离不开人的生命而存在,对生命意义的肯定首先就体现了对个体存在的确认众所周知,尽管活着和健康不是幸福的全部,但失去生命和疾病缠身却是不幸的。一个健康的生命是人进行劳动实践,创造和享受幸福的前提,这个健康的生命应该是身心内在的和谐、统一。因此教育首先就要通过身心一致的体育培养人的一个健康生命,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全面发展人的体能,训练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人有充沛的精力从事创造和享受幸福的各种劳动实践。
  (二)教育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
  一个健康的体魄只是幸福的前提,人必须以一个健康的体魄为基础,通过各种劳动实践去创造并享受物质性幸福和精神性幸福。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它存在于现实的创造活动。在劳动实践中,人不断地实现对自身和外界的创造和超越,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创造了一个能够深刻领悟幸福的精神境界的主体,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为此,教育必须联系劳动实践和各种社会实践,给人以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促进人的个性潜能的发挥,引导人主动追求、创造幸福,使每个人成为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主人,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享受幸福。教育为了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应该教会人四种基本能力,“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9]
  (三)教育培养人享受幸福的能力
  人通过各种劳动实践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目的在于享受、体验、感悟幸福。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种存在形式,也是幸福的主要内容。只有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中,人的幸福才能真正地生长起来。人作为自然生命,也必然受自然界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动物性,因而人应该努力满足基本的物质的、生理需要。但真正的人不应该让自己的幸福水平永远停留在动物水平,物质需要和生理需要的满足决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人是有灵魂、有精神、有理性的生命,使他渴望不断地超越其自然属性的束缚,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理想境界的实现。人性区别于动物性的全部高贵品质在于人的生命具有高于生命本身的目的意义。一个人只有赋予自己的生存以超越生物学的意义,追求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他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从人的精神生活结构看,人又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既有感性的欲望、动机、情绪、情感,又有理性的思维能力和理性的信念、知识、要求。感性生活和理性生活的和谐统一既是人生的渴望和追求,又是人生幸福的感受和体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其作用主要是在于对人幸福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建构及内在主体感受的引导、提升;在于引导人在理性的指导下,把自己的情感、欲望作为思考对象,和谐统一个人的各种需要、欲望和追求,充分体验并正确对待人生中种种的酸、甜、苦、辣等情感经历;在于让人理解幸福生活的意义,用辩证的思想看待人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在于使人心灵丰富和成长,使人越来越成为“人”,从自然存在走向精神存在。
  (四)教育提升人的幸福境界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幸福存在着生理层面(物质生活)、心理层面(精神生活)和自我实现层面(伦理幸福)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并以此为基础追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层次的伦理幸福价值取向,追求道德的至善和完美,鼓励人们以个人的幸福为基点,超越幸福的个体局限,实现社会幸福和整个全人类的幸福。幸福既是一种道德上的价值追求,价值是幸福的基础,就决定了幸福需要通过教育对人进行价值上的引导和提升。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人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觉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理想、信仰与追求;在于引导人去追求自身个人幸福的过程中,不仅要意识到个人的利益与幸福,也要意识到他人的利益与幸福,意识到社会整体的利益与幸福,不断寻求个人的幸福与社会、他人的幸福的交汇点,从而把个人自我的幸福的追求在整体上、方向上纳入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轨道上,追求那些有利于促进个人人生幸福和全人类幸福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做一个符合“人”的真正含义的真正幸福的人。诚如约翰·怀特所言:“受过教育的人从拓展的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1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7.
  [8]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10][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8.
其他文献
摘 要:结合平煤矿区铁路柳河中桥地基加固工程,介绍利用旋喷桩加固桥梁基础的施工工艺,加固效果。  关键词:旋喷桩;桥梁;地基加固    一、前言    基础作为桥梁的下部结构,对整个桥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若承载力不足,不但墩台基础不稳定,而且将会影响整个桥梁的受力状态。  桥梁建筑物作为一种平衡结构,若因某种原因(例如基础断桩或地基不均匀沉陷等)打破这种平衡时,会使结构产生扭矩及剪切力,引起结构
期刊
摘 要:长江第一弯成因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科学问题,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争论。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概括来说有河流袭夺说和非袭夺说之争。本文就这些观点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长江第一弯;河流袭夺;金沙江    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可谓是中国地质地貌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已成为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长江上游金沙江流经我国两大地貌单元的阶
期刊
摘 要: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蒜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经过数年的努力,我国大蒜在品种改良、种植规范和加工包装保鲜等方面的技术都有较大的提高,部分产品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但近几年来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怎样去协调,并让我国大蒜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上风,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大蒜在国际市场的主要优势,然后提出了我国大蒜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了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我国
期刊
摘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改革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权力监督。  关键词:政治文明;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行政体制;权力监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总体上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指导、协调和保障;另一方面,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满
期刊
摘 要:针对我国社会突发性事件诱因不断增多、波及范围愈加广泛、危害性日益加强的发展态势,本文从建立预警机制对于防范危机、规避风险的价值角度入手,深入剖析预警系统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出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系统是预防各类社会突发性事件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我国每年因社会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约相当于GDP的6%。2008年以来,我国遭受诸多社会
期刊
摘 要: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保证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在搅制和浇筑过程中应进行检查。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检查    由于混凝土材料的变异性,施工中的配合比、计量、搅拌、运输、浇筑、搌捣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养护温度和养护条件的变化,因此,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为了保证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在搅制和浇筑过程中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查:  ①检查混凝土
期刊
摘 要:锅炉主要受压元件(锅筒、管板)上如产生腐蚀、裂纹、鼓包或凹陷等缺陷,若变形较大,损坏严重,不允许采用堆焊、焊补或顶压复位等比较简单的方法维修时,应采用挖补法修复。方法是先将损坏部位挖除,用性能相同或相似,厚度相同的钢材,预先制成需要的形状,补焊被挖去的部位,恢复钢材原有的强度。本文以一台单锅筒6T蒸汽锅炉为例,介绍了采用挖补处理该类问题的方法。    甘肃河西地区某宾馆于2006年10月安
期刊
摘 要:针对成人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提出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加强教学计划管理、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讲教师的遴选和培养,完善教学工作规范和强化学风建设。  关键词:成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教学管理工作在成人高等学校中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教育部为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在要点中提出“各种类型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贯穿着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从先秦至到两汉时期的儒学人性论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历史背景的特点阐述了这两个时期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  关键词:儒学;善;恶;人性论    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儒家的人性论是以研究人和人社会关系为中心的人学,儒家学派的诸位先哲在人性论的研究上都有各
期刊
摘 要:有效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和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与实际,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效果为目的,探索了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实现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有效沟通;思想政治教育    在多元文化激流碰撞的后现代,相互交流、共享对话、达成理解是人们共同的心声。追求时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自我意识日趋早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