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使教学富有创意,别具一格,让课堂成为学生飞扬思绪、洋溢激情、演绎顿悟的空间呢?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着融入音乐的元素,让学生在优美旋律的熏陶中走进文本,陶冶情感,启发联想,提升感悟能力、审美能力。
创设情境一运用音乐渲染气氛
音乐是极具渲染性的艺术。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够聆听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乐曲,能很快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坡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课堂教学良好的情感基调。
例如,学习《卢沟桥烽火》一文前,我就先播放了抗日名曲——《松花江上》。歌曲播放完毕,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背景介绍,而是利用音乐熏染带来的悲情,让学生径直接触文本。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读得人情入境,甚至达到了“人与书合”的境界。这就很好地实现了由“要我读”转变成了“我要读”,避免了出现“强迫吃食”的尴尬场景。
深化内涵——运用音乐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让我们荡起双桨》《长江之歌》等等。学生如果仅仅是朗读理解,背诵记忆,他们所感受到的仅仅是平面的美、文字的美。这个时候如果能播放出原曲,这些文字就会立刻鲜活生动起来,使得学生不仅能准确地理解歌词,还能充分感受到歌词所表达的丰富情感、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还有一类课文虽然本身不是歌词,但它描述的是著名音乐家的故事,以及他们所创作的伟大音乐,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为了更好地理解《二泉映月》这部不朽之作的内涵,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将音乐贯穿其中,静心聆听《二泉映月》,让绵长哀怨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上空回旋。随着音乐旋律的迭宕起伏,学生心中似乎真的出现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的老人,带着墨镜,在清冷的月l光下,坐在叮咚回响的泉水边,通过手中的二胡向世人倾吐着痛苦与悲伤,诉说着激愤与不平。音乐在这篇文章中如影随形,时刻紧扣文章的情感脉搏,对理解掌握文章的深刻内涵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激活思维——运用音乐启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途径有很多,而在教学中巧妙运用音乐来激活思维,启发想象,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上完《草原》一课后,我别出心裁地上了一节创新作文课——听音乐,写想象作文。学生先听几遍二胡曲《赛马》,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草原赛马的情况,然后让学生一边听二胡曲《赛马》,一边写想象作文《赛马》。这次听音乐写想象作文的效果出奇的好,就连班上平时写作不太好的一位同学也超常发挥了,他在文中这样写到:
内蒙古大草原上人山人海。一年一度的赛马比赛开始了。几百匹骏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终点。一匹白马跑在最前面。跑在后面的,个个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成千上万观众的喊声、加油声响彻草原上空。一匹枣红马突然加速,超过了最前面的大白马,获得了冠军。顿时,草原上掌声雷动,成了沸腾的海洋。
文学创作是需要捕捉灵感的火花的,而音乐同样是一门富有灵感的艺术,有很多文学大家喜爱音乐,就是因为音乐能开启他们的灵感之门,音乐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音乐能点燃他们创作的激情。
潜移默化——运用音乐强化审美
在各类艺术中,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它们是孪生姐妹。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的因素;在诗歌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特质。正像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歌唱来表现一样,诗歌也只有在吟唱、朗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抒情的、审美的艺术效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词人“豪放”和“婉约”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窦老师先出示《破阵子》,同时播放激昂雄壮的打击器乐,再出示《清平乐·村居》,配以《水调歌头》的乐曲,教学生在委婉抒情的曲调里诵读、吟唱课文。两种迥然不同的乐曲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在聆听、吟诵中学生对“豪放”“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的尝试还是初步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提高课堂上教学创新的能力和融合的功底。这样才能将音乐渗透到儿童的心灵深处,像绵绵的春雨一样滋润学生心田,潜移默化地完成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素养的建构。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创设情境一运用音乐渲染气氛
音乐是极具渲染性的艺术。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够聆听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乐曲,能很快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坡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课堂教学良好的情感基调。
例如,学习《卢沟桥烽火》一文前,我就先播放了抗日名曲——《松花江上》。歌曲播放完毕,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背景介绍,而是利用音乐熏染带来的悲情,让学生径直接触文本。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读得人情入境,甚至达到了“人与书合”的境界。这就很好地实现了由“要我读”转变成了“我要读”,避免了出现“强迫吃食”的尴尬场景。
深化内涵——运用音乐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让我们荡起双桨》《长江之歌》等等。学生如果仅仅是朗读理解,背诵记忆,他们所感受到的仅仅是平面的美、文字的美。这个时候如果能播放出原曲,这些文字就会立刻鲜活生动起来,使得学生不仅能准确地理解歌词,还能充分感受到歌词所表达的丰富情感、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还有一类课文虽然本身不是歌词,但它描述的是著名音乐家的故事,以及他们所创作的伟大音乐,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为了更好地理解《二泉映月》这部不朽之作的内涵,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将音乐贯穿其中,静心聆听《二泉映月》,让绵长哀怨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上空回旋。随着音乐旋律的迭宕起伏,学生心中似乎真的出现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的老人,带着墨镜,在清冷的月l光下,坐在叮咚回响的泉水边,通过手中的二胡向世人倾吐着痛苦与悲伤,诉说着激愤与不平。音乐在这篇文章中如影随形,时刻紧扣文章的情感脉搏,对理解掌握文章的深刻内涵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激活思维——运用音乐启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途径有很多,而在教学中巧妙运用音乐来激活思维,启发想象,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上完《草原》一课后,我别出心裁地上了一节创新作文课——听音乐,写想象作文。学生先听几遍二胡曲《赛马》,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草原赛马的情况,然后让学生一边听二胡曲《赛马》,一边写想象作文《赛马》。这次听音乐写想象作文的效果出奇的好,就连班上平时写作不太好的一位同学也超常发挥了,他在文中这样写到:
内蒙古大草原上人山人海。一年一度的赛马比赛开始了。几百匹骏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终点。一匹白马跑在最前面。跑在后面的,个个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成千上万观众的喊声、加油声响彻草原上空。一匹枣红马突然加速,超过了最前面的大白马,获得了冠军。顿时,草原上掌声雷动,成了沸腾的海洋。
文学创作是需要捕捉灵感的火花的,而音乐同样是一门富有灵感的艺术,有很多文学大家喜爱音乐,就是因为音乐能开启他们的灵感之门,音乐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音乐能点燃他们创作的激情。
潜移默化——运用音乐强化审美
在各类艺术中,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它们是孪生姐妹。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的因素;在诗歌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特质。正像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歌唱来表现一样,诗歌也只有在吟唱、朗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抒情的、审美的艺术效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词人“豪放”和“婉约”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窦老师先出示《破阵子》,同时播放激昂雄壮的打击器乐,再出示《清平乐·村居》,配以《水调歌头》的乐曲,教学生在委婉抒情的曲调里诵读、吟唱课文。两种迥然不同的乐曲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在聆听、吟诵中学生对“豪放”“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的尝试还是初步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提高课堂上教学创新的能力和融合的功底。这样才能将音乐渗透到儿童的心灵深处,像绵绵的春雨一样滋润学生心田,潜移默化地完成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素养的建构。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