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课教学技术 优化学生认知方式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备受广大一线教师喜爱的一种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微课教学手段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微课以其时间短、展示内容丰富等诸多特征,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科学运用微课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采用视频手段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能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因为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而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小学生的认知方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利用微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课堂导入。新知识一般是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的,利用旧知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微课展示虽然时间短,但蕴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利用微课导入新课,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就利用了微课视频导入,视频中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圆形的纸片转化成学生学过的图形,纸片的形状变化了而面积是不变的。新的图形近似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等。接着,在对比与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前,师生共同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同时,教师还把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制作成微课快速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记忆。这样的导入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兴趣,降低了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难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
  布鲁纳说:“个体的认知是建立在知识呈现方式基础上的。”微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知识,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将难以观察清楚的知识通过感觉器官形成认知,从而营造身临其境的认知情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领。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其中如何让学生画角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给学生看,这就存在着难以形成认知的弊端。如有的学生不注意看,而教师的操作过程很快就过去了;或者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了一些学生视线等。但是,运用微课演示就避免了这些弊端。教师课前录制好微课视频,演示操作过程的每个步骤。如果学生没有看清,可以反复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演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纸上尝试着画角。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优化了学生的认知方式。
  三、利用微课资源,促进师生互动
  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让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更加便捷高效,构建了师生互动的课堂。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呈现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接着,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并就教学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课堂上有些难点知识学生不一定理解,如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其实,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折线统计图展示更加清楚而已。怎样才能让学生感知这一特点呢?只有通过微课视频来展示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用对比的办法来解决它。让学生通过两幅图来进行比较,并说说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的互动,让这两者反映数量变化趋势规律更加清晰,从而认识到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四、制作微课视频,突破难点问题
  布鲁姆的教学观告诉我們,如何突破教学难点问题是教师教学的艺术。微课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通过视频快速展示知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就选择具体的知识点,如如何展示平面中看不到其他的长宽高等,视频画面能够通过虚线的方式突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微课中围绕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结构这个点制作动画视频,以此展示出两种形状的角、面、棱,从而突出了“体”的概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区别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面图形。值得注意的是,微课制作时应该贴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从而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生活中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物体很多,如铅笔盒、粉笔盒等。微课视频形象地展示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弄清楚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在头脑中产生一种代入感,从而让教师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总之,微课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微课技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帮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优化微课教学技术,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增强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理解人工智能的内涵,根据人工智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创设人工智能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创客教育,实现人工智能启蒙教育;教师要应用人工智能系统,促进对信息
期刊
小学信息技术是小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预习环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课后应用信息技术复习,促进学生知识点的巩固应用。  信息技术在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推进了自身的发展与普及。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教
期刊
精准教学理论和实践始于美国,其倡导积极采取措施实现良好外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使得条件反射的学习行为模式得以构建,并且依靠流畅度来进行学习进步或者学习成果的权衡,这样才能够进入更加理想的教育教学规划格局。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实践将精准教学模式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日常中,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指向学生发展的精准教学必要性分析  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需要老师
期刊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不再单单利用黑板和课本,通过自己的描述去给学生讲解专业性的知识内容,而更加注重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的拓展。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的拓展可以更好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小学生学习数学要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理解一些知识,
期刊
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科学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及世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又能增强其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分析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策略,仅供参考。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知识面为目标的综合性基础课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以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那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提升科学教学质量呢?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科学这门“副科”的地位在小学教育中得到了较高的提升。小学是学生科学启蒙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的内容是在不断更新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好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分析,能够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对于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进步将起到关键作用。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来看,教师想要实现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就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统筹分析。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铺垫环节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先做好课堂教学铺垫环节的设计
期刊
在小学数学启蒙教育环节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是基础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确保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够被满足。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们始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创新研究。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在诸多的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技术是应用效果最为突出的教学工具之一。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启发,实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做好
期刊
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师要思考应该通过哪些方式提升知识讲解的趣味性和能力培养实效性,在理念革新基础上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和精准运用的能力。基于合作学习呈现出的运用特色和小学生体现的课程基础,教师应该从多媒体环境出发,对具体应用策略进行分析,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探索意识和互动交流能力,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和情感体验的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结构梳理
期刊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当前小学科学老师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老师应当及时摒弃现阶段的教学方法,构建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准的全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成果。  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实验课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该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个人动手能力以及对大自然中奇妙事物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小学科学实验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