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融入传统文化,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文化素养。声乐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可以赋予高校声乐教学以新的生机,并借助声乐教学课堂得到进一步传承。文章主要就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途径进行仔细分析,为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依然流传许多经典的文化,并影响着当代人。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之中,可以保证声乐教学更有文化内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当代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技巧,对传统文化的内容鲜有涉猎,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演绎某一作品时空有技巧,缺乏情感,导致演绎效果空洞、乏味。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保证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教师要重视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声乐教学之中。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意义
(一)使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与底蕴深厚的文化。自古以来,音乐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音乐可以很容易使人感受到民族的风俗与文化特色。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声乐教育之中,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声乐技巧的培养,其教学模式偏向西方模式。尽管声乐技巧应作为教学的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中国的音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声乐教育中,若可以结合历史文化,就可以保证音乐知识更有生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同时,适当引入传统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资源,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有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均有其存在的意义。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时期文化的特点与音乐特色,保证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将传统文化与声乐教学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建议
高校声乐教学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在融入传统和文化时,需要合理渗透,也要适当与西方声乐文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声乐人才。融入传统文化时,要保證声乐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既要重视技巧传授,又要保证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重视传授民族唱法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自然渗透和融入,就要重视民族唱法的传授。现代民族唱法离不开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歌唱技术的支持。在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对于歌唱的发声、语音和表演常识等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精心提炼这些内容,就可以使学生在民族唱法学习中受益匪浅。
1.有效区别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比较,可以体现出高校声乐教学中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二者虽然差异较大,但也有一定的共通性。比如,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呼吸均有严格的要求,演唱者需要掌握扎实的呼吸技术,做好呼吸训练,巧妙运用丹田唱歌。不过,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许多区别。民族唱法呼吸重视气与字的结合,美声唱法则更注重气与声和气与共鸣的结合。二者均强调气息的腰腹部支持,但前者以提气收腹为基本手段,后者则以腹部扩张和横隔膜下沉为主要追求。民族唱法的声音非常坚实、薄、明亮;美声唱法的声音比较厚实、丰满,柔而美。美声唱法强调将每一个元音唱清楚,吐明白,力求饱满、圆润;民族唱法的声音更加鲜明有特色,一般强调单音节字,在延长时要对同声韵的单音字意进行有效区分,这样唱出的声音就会有抑扬顿挫之感,因此,在演唱时,建议喉咙的张开处于适中状态。总之,在区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时,教师可抓住以上几个点,使学生能够清晰了解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2.民间唱法与现代民族唱法的区别
民间唱法是源于民间的原生态唱法,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声乐艺术。民间唱法强调娓娓道来,声音比较自然,就像是在说话一般。民间唱法十分注重咬字,尤其在方言处的咬字更加明显。民间唱法的歌声大多委婉、秀美、高亢、清丽、质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因此,其民歌风格也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现代民族唱法则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以汉语普通话为语音标准,在发声技能和声音审美标准上深受西洋唱法影响的一种歌唱方法。可以将现代民族唱法视作民间歌唱方法的一种类型。为了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保证传统文化有效得到渗透,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了解现代民族唱法和民间歌唱艺术。由于民间歌唱艺术不拘一格,丰富多样,学生了解得越多,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价值就会越发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与音乐素养。
(二)将情感和教学有机结合
教师要了解声乐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融入情感,使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加自然。这主要是由音乐的属性决定的,人们通过音乐释放情感,宣泄情绪,不同的音乐作品有不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这也就使得音乐充满生命力。高校声乐教师要想将音乐的这种生命力有效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积极促进传统文化与教学的结合,并适度融入情感。教师在融入情感时,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目的,要保证情感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被学生所感知和接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并在音乐中逐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声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在教授《高山流水》这一首经典曲目时,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和文化。《高山流水》所表达的情感非常鲜明,是伯牙先生所创作的一首乐曲。在作品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高山的雄浑浩荡与流水的恣意流淌。《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伯牙先生有一个唯一的知己就是钟子期,钟子期能够深刻理解《高山流水》所传达的情感,钟子期死后,伯牙先生有终生再无知己之感。《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十分凄美而动人,教师可以将这一故事与音乐相结合,娓娓道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文化和情感,使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达到相应的层次后,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和了解传统文化。 (三)激发学生的感知潜能
高校的学生性格鲜明,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学习声乐时,对音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融入传统文化时,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文化背后的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对于学生而言,拥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有效的感知,可以与音乐产生共鸣,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尽情驰骋。这种感知能力需要被激发,教师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多听、多感受传统民族音乐,结合音乐作品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在保证问题更有特色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可以将问题与音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相结合,或者使学生认真思考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时,教师要明确学习的意义所在。要将这种能力的激发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与特色风俗。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许多优秀的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湮灭,而是得到进一步传承,时至今日,这些文化依然熠熠生辉。尽管文化的形态千姿百态,内涵不可同一而论,但在声乐教学中,却可以将这些文化有机融合,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被学生所感所知。当学生充分感知到文化的精髓所在,就可以真正理解文化的内容,对音乐作品也会有恰当的诠释与演绎,甚至会有独具一格的风格。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待开发,这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準备与巧妙挖掘。在挖掘和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与声乐教学内容的融合,保证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程度得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有效的挖掘。有些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在理解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为学生讲授文化背后的历史,对地域风格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化背后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风格,使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和音乐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敏锐的感知。
(四)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要重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教学水平可以不断提升,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到多种多样的培训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充分了解不同音乐传统文化,并具备独到的见解。学校要提高教师的进入门槛,对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当教师素质得到提升后,教师就要积极思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感知。为保证学生对音乐、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善于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具有民族风情的音乐、视频,搭配合适的图片,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恰当融入传统文化很有必要。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感知潜能,使其对音乐作品有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刘佳.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艺海,2019(4):84-86.
[2]王晋敏.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及其融入策略探析[J].北方音乐,2019(7):250-251.
[3]王涛.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当代音乐,2019(4):46-47.
作者单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依然流传许多经典的文化,并影响着当代人。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之中,可以保证声乐教学更有文化内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当代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技巧,对传统文化的内容鲜有涉猎,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演绎某一作品时空有技巧,缺乏情感,导致演绎效果空洞、乏味。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保证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教师要重视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声乐教学之中。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意义
(一)使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与底蕴深厚的文化。自古以来,音乐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音乐可以很容易使人感受到民族的风俗与文化特色。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声乐教育之中,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声乐技巧的培养,其教学模式偏向西方模式。尽管声乐技巧应作为教学的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中国的音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声乐教育中,若可以结合历史文化,就可以保证音乐知识更有生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同时,适当引入传统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资源,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有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均有其存在的意义。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时期文化的特点与音乐特色,保证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将传统文化与声乐教学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建议
高校声乐教学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在融入传统和文化时,需要合理渗透,也要适当与西方声乐文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声乐人才。融入传统文化时,要保證声乐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既要重视技巧传授,又要保证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重视传授民族唱法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自然渗透和融入,就要重视民族唱法的传授。现代民族唱法离不开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歌唱技术的支持。在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对于歌唱的发声、语音和表演常识等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精心提炼这些内容,就可以使学生在民族唱法学习中受益匪浅。
1.有效区别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比较,可以体现出高校声乐教学中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二者虽然差异较大,但也有一定的共通性。比如,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呼吸均有严格的要求,演唱者需要掌握扎实的呼吸技术,做好呼吸训练,巧妙运用丹田唱歌。不过,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许多区别。民族唱法呼吸重视气与字的结合,美声唱法则更注重气与声和气与共鸣的结合。二者均强调气息的腰腹部支持,但前者以提气收腹为基本手段,后者则以腹部扩张和横隔膜下沉为主要追求。民族唱法的声音非常坚实、薄、明亮;美声唱法的声音比较厚实、丰满,柔而美。美声唱法强调将每一个元音唱清楚,吐明白,力求饱满、圆润;民族唱法的声音更加鲜明有特色,一般强调单音节字,在延长时要对同声韵的单音字意进行有效区分,这样唱出的声音就会有抑扬顿挫之感,因此,在演唱时,建议喉咙的张开处于适中状态。总之,在区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时,教师可抓住以上几个点,使学生能够清晰了解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2.民间唱法与现代民族唱法的区别
民间唱法是源于民间的原生态唱法,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声乐艺术。民间唱法强调娓娓道来,声音比较自然,就像是在说话一般。民间唱法十分注重咬字,尤其在方言处的咬字更加明显。民间唱法的歌声大多委婉、秀美、高亢、清丽、质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因此,其民歌风格也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现代民族唱法则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以汉语普通话为语音标准,在发声技能和声音审美标准上深受西洋唱法影响的一种歌唱方法。可以将现代民族唱法视作民间歌唱方法的一种类型。为了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保证传统文化有效得到渗透,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了解现代民族唱法和民间歌唱艺术。由于民间歌唱艺术不拘一格,丰富多样,学生了解得越多,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价值就会越发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与音乐素养。
(二)将情感和教学有机结合
教师要了解声乐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融入情感,使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加自然。这主要是由音乐的属性决定的,人们通过音乐释放情感,宣泄情绪,不同的音乐作品有不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这也就使得音乐充满生命力。高校声乐教师要想将音乐的这种生命力有效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积极促进传统文化与教学的结合,并适度融入情感。教师在融入情感时,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目的,要保证情感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被学生所感知和接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并在音乐中逐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声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在教授《高山流水》这一首经典曲目时,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和文化。《高山流水》所表达的情感非常鲜明,是伯牙先生所创作的一首乐曲。在作品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高山的雄浑浩荡与流水的恣意流淌。《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伯牙先生有一个唯一的知己就是钟子期,钟子期能够深刻理解《高山流水》所传达的情感,钟子期死后,伯牙先生有终生再无知己之感。《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十分凄美而动人,教师可以将这一故事与音乐相结合,娓娓道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文化和情感,使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达到相应的层次后,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和了解传统文化。 (三)激发学生的感知潜能
高校的学生性格鲜明,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学习声乐时,对音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融入传统文化时,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文化背后的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对于学生而言,拥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有效的感知,可以与音乐产生共鸣,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尽情驰骋。这种感知能力需要被激发,教师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多听、多感受传统民族音乐,结合音乐作品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在保证问题更有特色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可以将问题与音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相结合,或者使学生认真思考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时,教师要明确学习的意义所在。要将这种能力的激发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与特色风俗。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许多优秀的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湮灭,而是得到进一步传承,时至今日,这些文化依然熠熠生辉。尽管文化的形态千姿百态,内涵不可同一而论,但在声乐教学中,却可以将这些文化有机融合,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被学生所感所知。当学生充分感知到文化的精髓所在,就可以真正理解文化的内容,对音乐作品也会有恰当的诠释与演绎,甚至会有独具一格的风格。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待开发,这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準备与巧妙挖掘。在挖掘和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与声乐教学内容的融合,保证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程度得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有效的挖掘。有些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在理解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为学生讲授文化背后的历史,对地域风格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化背后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风格,使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和音乐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敏锐的感知。
(四)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要重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教学水平可以不断提升,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到多种多样的培训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充分了解不同音乐传统文化,并具备独到的见解。学校要提高教师的进入门槛,对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当教师素质得到提升后,教师就要积极思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感知。为保证学生对音乐、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善于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具有民族风情的音乐、视频,搭配合适的图片,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恰当融入传统文化很有必要。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感知潜能,使其对音乐作品有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刘佳.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艺海,2019(4):84-86.
[2]王晋敏.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及其融入策略探析[J].北方音乐,2019(7):250-251.
[3]王涛.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当代音乐,2019(4):46-47.
作者单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