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的半导体落后是可以接受的,但你奋起直追就不能接受了。
京东CEO刘强东公开称,中兴事件重重打了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一个耳光;阿里巴巴也于近期宣布全资收购芯片公司天微,并投资六家芯片公司。一时间,要“举全国之力”,赶超美国芯片行业的呼声甚嚣尘上。
有决心固然很好,但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以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行业竞争的激烈性。
早在2017年的1月,一份由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发布的名为《确保美国半导体的领导地位》的报告曾对中国屡次提及,从中可窥见此次美国遏制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逻辑。
既然要全面“狙击”中国,那就得师出有名。于是,文章一开始就下了个判断:“从历史上看,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所谓不完全竞争,那就是有机构干预,果然,文章写道:它基于政府和学术界的研究而建立,由于考虑到国防安全等,当中有一部分的技术是处于高度限制的状态。
基于这一点,报告做了第二个判断:“如果我们能够快速创新,那就能够减轻中国带来的威胁。但一旦美国的创新碰到阻碍,竞争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跟上。因此保持领先的根本方法就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为了让自己的做法更具合理性,报告还“痛斥”了中国的某些做法,比如“我们认为中国的竞争手段是扭曲市场。他们通过破坏创新抢夺美国的市场份额,并让美国面临国土安全的危险。”
由此,报告得出结论:美国政府不应在面对中国崛起的威胁时保持沉默或者悲观。在创新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应该极力阻止中国的破坏和影响。
具体怎么做?
美国应该和中国进行会谈,明白中国的真实意图,通过加入联盟的方式巩固内部投资安全和出口控制,并对中国的某些违反国际协议的某些方式进行限制。美国同样需要调整国土安全的相关协定,预防中国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
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在该领域做的一切事情,对于美国来说,都变成了极具威胁性的行动。
比如,他们虽然也承认:中国在半导体技术方面的追随远远落后于美国。中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跟美国、中国台湾等先进的半导体玩家比较,也是大大不如的。
落后是可以接受的,但你奋起直追就不能接受了。因此,诸如中国在2014年颁布“IC推进纲领”来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举动,都变成了一系列负面行为。
事实上,在美国看来,中国整个半導体的建设策略(美国将其分成了两点:补贴和零和博弈),都是“别有用心”的。
首先来看补贴。众所周知,为了支持行业发展,中国常常会提供各类补贴,半导体行业当然也不例外。但这一点,美国也不能忍,他们称:短期来看,中国的补贴对于美国公司和消费者来说是利好的,能够帮忙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但长期来说,这些补贴会减弱其创新能力。而对美国来说,由于中国会将其产品的销售范围扩大,这会增加美国国土安全面临的风险。而生产的过剩,则会对直接竞争者构成影响。这些补贴,也会直接侵蚀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影响企业的雇佣状况和创新。
再看报告中所谓的中国的“零和博弈”策略:强迫或者鼓励本土消费者购买中国半导体供应商的产品,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很突出,这会使全球创新的动力骤减。对于那些非中国的供应商来说,市场就更小了。强迫用技术换市场,以降低美国企业的创新动力,这同样会引致先进技术能够被所有企业迅速复制的可能,从而使市场向中国集中。而随着中国市场的高度集中,中国就有能力去推动技术转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盗窃IP,以此获取相关半导体的技术细节……
看看,多么严肃的指控。且不说到底有没有实锤,单看这行文、这用语,就很吓人了吧。
如果说,前面还有些“讲道理”的味道,报告在提到策略部分的时候,就是赤裸裸地在打击中国了。比如明明意识到,为了获得胜利,最好的办法是“自己跑得更快”,持续创新。但他们心心念的还是打压中国。
在这一点上,美国自我感觉可以说是相当良好:标榜美国提倡全球开放交易和投资,这个立场会让消费者和全球经济受益;指责中国更愿意将补贴投向成熟的公司和行业,并持续投入帮助其成长壮大,最后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受到影响;指责中国从全球的开放中受益,但是很少承担相应的义务。很多情况下,中国反而阻碍正常的市场化运动。
不仅如此,报告还得出了一个很”诡异“的结论:不要条件反射地反对中国的进步。那应该怎么反对?报告建议:美国政府需要找出那些特别的半导体技术和公司,并对其加以保护,拒绝并购,避免造成可能的安全威胁。
更狠的还在后面。
美国有很多方式限制中国的行动。当中包括了正式和非正式的贸易和投资规定,还有类似基于国土安全考虑的CFIUS单边审查的工具。
报告建议:美国应该以国防安全作为做相关决定的衡量出发点,在某些领域不应该给中国任何谈判的可能,例如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所谓“安全可控”等。如果中国企业通过政府支持,从美国这边获取先进技术产品,并最终将其推向产能过剩的后果,那么对于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就需要考虑是否答应中国的这个并购了。
话说到这份上,对于我们来说,认清现实,谋而后动,则是必须的一步。
虽然AI芯片的竞争刚刚开始,已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的AI芯片市场已越来越呈现一片红海趋势,在红海趋势下,如何打造并维护好国内AI芯片生态也面临着重重挑战。
挑战一,如何避免内耗。在AI芯片赛道有限的比赛时间内,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保持错位发展,如何避免一窝蜂的状况,是拿下AI芯片之役重要一面。
挑战二,如何发挥国家力量。芯片行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尤其在中兴芯片事件后,国家在芯片行业发展中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方面。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清华大学CIDEG主办的2018学术年会上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这种危险就是由于这个争论使得这种国家主义更加取得了优势,就是用更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我们的有关产业”。对此,吴敬琏进一步解释:“芯片问题似乎并不在于给钱不给钱,三年前建立的半导体芯片基金规模是4000亿,但是效果并不好,有许多深层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挑战三,如何打造比较优势。
如今,芯片巨头英伟达、英特尔已将其大部分芯片制造专业技术转移到了AI等新兴领域,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也都在基于各自业务发展的需要,发展自主AI芯片。虽然目前国内国外处在AI芯片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下,未来每一个单一国家或企业不可能完全掌控AI芯片发展的全部技术,如何找到符合我国AI芯片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并深度参与到全球芯片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中,将是摆在AI芯片从业者面前的问题。
(综合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侠客岛)
京东CEO刘强东公开称,中兴事件重重打了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一个耳光;阿里巴巴也于近期宣布全资收购芯片公司天微,并投资六家芯片公司。一时间,要“举全国之力”,赶超美国芯片行业的呼声甚嚣尘上。
有决心固然很好,但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以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行业竞争的激烈性。
早在2017年的1月,一份由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发布的名为《确保美国半导体的领导地位》的报告曾对中国屡次提及,从中可窥见此次美国遏制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逻辑。
逻辑
既然要全面“狙击”中国,那就得师出有名。于是,文章一开始就下了个判断:“从历史上看,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所谓不完全竞争,那就是有机构干预,果然,文章写道:它基于政府和学术界的研究而建立,由于考虑到国防安全等,当中有一部分的技术是处于高度限制的状态。
基于这一点,报告做了第二个判断:“如果我们能够快速创新,那就能够减轻中国带来的威胁。但一旦美国的创新碰到阻碍,竞争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跟上。因此保持领先的根本方法就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为了让自己的做法更具合理性,报告还“痛斥”了中国的某些做法,比如“我们认为中国的竞争手段是扭曲市场。他们通过破坏创新抢夺美国的市场份额,并让美国面临国土安全的危险。”
由此,报告得出结论:美国政府不应在面对中国崛起的威胁时保持沉默或者悲观。在创新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应该极力阻止中国的破坏和影响。
具体怎么做?
美国应该和中国进行会谈,明白中国的真实意图,通过加入联盟的方式巩固内部投资安全和出口控制,并对中国的某些违反国际协议的某些方式进行限制。美国同样需要调整国土安全的相关协定,预防中国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
控诉
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在该领域做的一切事情,对于美国来说,都变成了极具威胁性的行动。
比如,他们虽然也承认:中国在半导体技术方面的追随远远落后于美国。中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跟美国、中国台湾等先进的半导体玩家比较,也是大大不如的。
落后是可以接受的,但你奋起直追就不能接受了。因此,诸如中国在2014年颁布“IC推进纲领”来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举动,都变成了一系列负面行为。
事实上,在美国看来,中国整个半導体的建设策略(美国将其分成了两点:补贴和零和博弈),都是“别有用心”的。
首先来看补贴。众所周知,为了支持行业发展,中国常常会提供各类补贴,半导体行业当然也不例外。但这一点,美国也不能忍,他们称:短期来看,中国的补贴对于美国公司和消费者来说是利好的,能够帮忙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但长期来说,这些补贴会减弱其创新能力。而对美国来说,由于中国会将其产品的销售范围扩大,这会增加美国国土安全面临的风险。而生产的过剩,则会对直接竞争者构成影响。这些补贴,也会直接侵蚀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影响企业的雇佣状况和创新。
再看报告中所谓的中国的“零和博弈”策略:强迫或者鼓励本土消费者购买中国半导体供应商的产品,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很突出,这会使全球创新的动力骤减。对于那些非中国的供应商来说,市场就更小了。强迫用技术换市场,以降低美国企业的创新动力,这同样会引致先进技术能够被所有企业迅速复制的可能,从而使市场向中国集中。而随着中国市场的高度集中,中国就有能力去推动技术转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盗窃IP,以此获取相关半导体的技术细节……
看看,多么严肃的指控。且不说到底有没有实锤,单看这行文、这用语,就很吓人了吧。
策略
如果说,前面还有些“讲道理”的味道,报告在提到策略部分的时候,就是赤裸裸地在打击中国了。比如明明意识到,为了获得胜利,最好的办法是“自己跑得更快”,持续创新。但他们心心念的还是打压中国。
在这一点上,美国自我感觉可以说是相当良好:标榜美国提倡全球开放交易和投资,这个立场会让消费者和全球经济受益;指责中国更愿意将补贴投向成熟的公司和行业,并持续投入帮助其成长壮大,最后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受到影响;指责中国从全球的开放中受益,但是很少承担相应的义务。很多情况下,中国反而阻碍正常的市场化运动。
不仅如此,报告还得出了一个很”诡异“的结论:不要条件反射地反对中国的进步。那应该怎么反对?报告建议:美国政府需要找出那些特别的半导体技术和公司,并对其加以保护,拒绝并购,避免造成可能的安全威胁。
更狠的还在后面。
美国有很多方式限制中国的行动。当中包括了正式和非正式的贸易和投资规定,还有类似基于国土安全考虑的CFIUS单边审查的工具。
报告建议:美国应该以国防安全作为做相关决定的衡量出发点,在某些领域不应该给中国任何谈判的可能,例如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所谓“安全可控”等。如果中国企业通过政府支持,从美国这边获取先进技术产品,并最终将其推向产能过剩的后果,那么对于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就需要考虑是否答应中国的这个并购了。
话说到这份上,对于我们来说,认清现实,谋而后动,则是必须的一步。
中国芯发展路径挑战重重
虽然AI芯片的竞争刚刚开始,已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的AI芯片市场已越来越呈现一片红海趋势,在红海趋势下,如何打造并维护好国内AI芯片生态也面临着重重挑战。
挑战一,如何避免内耗。在AI芯片赛道有限的比赛时间内,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保持错位发展,如何避免一窝蜂的状况,是拿下AI芯片之役重要一面。
挑战二,如何发挥国家力量。芯片行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尤其在中兴芯片事件后,国家在芯片行业发展中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方面。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清华大学CIDEG主办的2018学术年会上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这种危险就是由于这个争论使得这种国家主义更加取得了优势,就是用更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我们的有关产业”。对此,吴敬琏进一步解释:“芯片问题似乎并不在于给钱不给钱,三年前建立的半导体芯片基金规模是4000亿,但是效果并不好,有许多深层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挑战三,如何打造比较优势。
如今,芯片巨头英伟达、英特尔已将其大部分芯片制造专业技术转移到了AI等新兴领域,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也都在基于各自业务发展的需要,发展自主AI芯片。虽然目前国内国外处在AI芯片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下,未来每一个单一国家或企业不可能完全掌控AI芯片发展的全部技术,如何找到符合我国AI芯片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并深度参与到全球芯片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中,将是摆在AI芯片从业者面前的问题。
(综合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侠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