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好日子过得太穷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chen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钱不难,难的是拆掉思维禁锢的墙。
  家里大扫除的舅舅要丢包垃圾,被我爷爷坚持拦了下来。那包垃圾内容是什么呢?一把老锁头、一副破了的老花镜,还有几根爷爷在路上捡来的鞋带和几个废纸盒。爷爷的理论是:不管什么时候你有好日子都不能忘了穷日子!浪费可耻!对此,舅舅极其无奈地问:“爸啊,我现在拼命挣钱,不就是为了过‘好日子’!难道还让你们用一万多一平方米的房子堆废品?”
  诚然,放眼望去,家里哪个角落都堆着爷爷的东西。可能是一块海绵、一堆旧报纸——这都是他捡来的“宝贝”。“万一有用呢?”他永远这么说。我不禁想,为什么,有人有钱了,却永远过的是穷日子?答案是:你习惯了!你习惯了,恐惧贫穷。
  有人说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因为一旦他每天吃饱就对吃饭失去兴趣。随时保持饥饿感,他们会知道饭是会“没有”的,自己不吃,下一秒就会饿肚子,这样他们就会有危机感。连莫言都坦言自己童年的记忆和以后写作灵感全源自“吃”和“饿”。孩子们争夺食物,争相塞进嘴里,一嘴黑色——他们争抢的是车上的煤球。
  老一辈的人身上你会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你会觉得他们抠门,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丢。因为他们都经历过最苦的饑荒年代,家里兄弟姐妹缺衣少食,吃顿白面能高兴一年……刚刚有个好东西,说不准下一秒被谁抢了。这样的十几年、几十年下来,让他们脆弱的神经时时陷在一种恐惧中:怕没钱,更怕回到以前的生活。于是他们拼命攒,攒东西,攒钱……
  当年的大贪官和珅,富可敌国,嘉庆皇帝查抄他家时搜上来堆着几间屋子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抵得上皇家国库实收15年的银子,但和大人家里只吃粥。除了他自己、夫人和管家能绫罗绸缎外其他仆婢都穿粗布,和大人事必躬亲到连买菜的银子都算完称好了往下发——那是真穷怕了。
  “等我赚够了钱,我就环游世界。”“等我赚够了钱,我就去享尽繁华。”你身边肯定会有人这么发愿。我一姐们儿靠英语顶呱呱当志愿者跑了一圈柬埔寨回来了,那边朋友们还在家看肥皂剧呢。“等我有钱再跟你去啊!”有人在微信回复她。问题是跟她讲这些话的人始终也没动地方,他们一辈子在等,因为钱永远“不够”。
  前两天那个回复她的人还在双十一感叹自己剁了手。那些人有工作,甚至很多人都有车、有房,却都“没有钱”去旅行。说穿了,是“没钱”成全了我们的“不够”,给了我们一个不努力、不满足又无办法的装受害者的借口。
  你想到达的地方,只需要你真心一步步走。对自己好一点。爱自己的人,真正热爱生活。所以,对于那些告诫我“不要忘了苦日子”的人我只想回复说:“我只想过好日子,苦日子让别人过吧!”


  【素材运用】老一辈的人经历了最苦的饥荒年代,他们怕极了没钱,于是他们拼命攒东西,攒钱……即使如今他们有钱了,生活富裕了却依然无法摆脱这种穷人思维,我们年轻人又何尝不是呢?思维的转变是我们获得财富、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所以,让我们一起突破固有思维,去过好日子吧!
  【速用名言】
  1.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月收入数字。——文化学者 于丹
  2.生活如山路,向前跨一步,便可发现一条更好的路,使生活更充实,更有乐趣。——日本企业家 松下幸之助
  【适用话题】思维转变;摆脱穷人思维;享受生活
  (特约教师 高延青)
其他文献
“套路”这个词被用滥了,仿佛成了为人虚伪做作的代名词。然而,太多时候,我们不缺真诚,而缺套路。  职场上,骨干们经常会被领导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我的想法怎么样?”我们往往是当着众人的面,说“你的方案哪里哪里很棒很棒,但是哪里哪里有问题”等。结果往往是领导不开心,同事很尴尬,想法没执行。只要你一张嘴“但是”,对方基本上就做好了不爽的准备了。  严格来说,我们可能是好设计师,不一定算好员工。工作
期刊
大家肯定听过一句话,叫做“Dream big”——要有更大的梦想。你可能会想,我连一个小小的梦想都难以实现,更别谈大的梦想了。昨晚的分享,一开始我定的目标是10万人来听,后来有6万多人报名。如果我一开始目标就只定了1万,肯定不可能来这么多人。今天看书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让我眼前一亮:“做一个不现实的人比做一个现实的人更容易。”嗯,我们之所以觉得目标太难实现,是不是因为目标太低了?  有研究表明,
期刊
昨天,研发部的小李一脸不爽地来找我“谈心”。他抱怨自己来公司快两年了,每天重复着最简单的工作,职务和工资也没什么变化,还质问我,当初我去他们大学招聘时可不是这么说的。  我问:“我怎么说的?”他拿出当初的招聘简章,上面写着:职员—主管—部门经理—总监—总经理。我说:“公司就是这样做的,和你一起来的小赵已经坐到了主管的位置。而你每月的绩效考核,都刚刚及格。你每天上下班准时吗?你们部门需要的软件都熟练
期刊
(一)  小时候,爸爸从福建带回来好多串香蕉,那时候在东北,还真没有看过这金灿灿的像弯弯的月亮一样的水果。  爸爸告诉我香蕉很好吃,我却发现这白胖的肉肉中间有一个黑黑的墨渍,感觉像是一个小虫子爬过的黑黑的隧道口,也许,这根香蕉是坏的吧。爸爸说没坏,他又撕开了另一根香蕉的黄色的外衣,咬掉尖儿,我却还是看到有个黑黑的东西。于是,我死也不肯吃了。  我还在幼儿园里把这一切告诉了小伙伴们。我说,每根香蕉里
期刊
做媒体人这几年,常常会和一些作家、名人、艺人打交道。最初看某电影,特别喜欢其中一个1990年的女演员,演得挺好,当时也是机缘巧合,互相关注了微博,还私信聊过一段。那时,她的微博粉也就几万,还是个亲切的小姑娘。  大约几个月没联系,在做一本新刊的时候,想对她做个采访,打开微博,发现她已经把我取关了。蒙了一刹那,打开和她的私信聊天记录,摆在那里冷冰冰的对话都成了历史。怅然若失的感觉袭上心来。  我调侃
期刊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到大陆的文化创意交流学习营。在机场集合的时候,大家分享了彼此为何来参加这个营队。有位政治大学的女同学说,因为她在学校社团里认识了大陆学生,从此开启了“认识新世界的大门”,顿時觉得过去的认知都不一样,有一种被社会长期欺骗的感觉。她首先是惊讶地发现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教育,对现代中国大陆几乎是只字不提。一跳就跳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其后的发展一笔带过,毫无更新,无视于大陆近一二十年来的
期刊
昨天帮我妈在太古汇买了个包,她晒在朋友圈,结果,她的朋友几乎都在莫名惊诧:花那么多钱,买一个装东西的东西,至于吗?我妈也心疼:虽然觉得你有孝心,但我也觉得没必要。我笑,其实是很平常的事,只是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了不同的解读。你看,如果我晒在我的朋友圈,就少有人意外,他们会评价,这个包包优在哪,劣在哪,美在哪,丑在哪……我妈说,那是,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朋友圈嘛。  是的,就是这样,你在哪里,朋友圈
期刊
刚毕业时,我在某外资公司做英语翻译。公司香港总部有一位叫May姐的女同事,是一位典型的香港职场女精英,做事雷厉风行,除了老板,对谁也不留情面。很多同事包括我在内,对她是又怕又恨。  有不少同事在私下吐槽,真想跟她大吵一架。我在她那里碰了几次钉子之后,也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凡是她交代的工作都按时完成。慢慢的,May跟我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平和。刚开始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特别,直到有一天,上司告诉我,
期刊
2016年12月16日9点40分,母亲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小孩,这一年,母亲45岁。当了小半辈子独生女的我,从这一天开始有了个亲妹妹,我从“母亲的女儿”晋升为“母亲的大女儿”。这种感觉好不真实,跟做梦似的。  还记得大学四年级的某一天,母亲打来电话说:“现在开放二胎了,妈妈想再生一个,你支持不?”我完全没当真,嬉皮笑脸地说:“支持呀,想生就生呗。”  几个月后,电话里传来怀上的消息,我依旧半信半疑,连
期刊
一个人最大的能力,是不让自己的善良为愚蠢买单。  我从小根深蒂固的思想里,有一种先人后己,觉得那是一种最大的善良。如果没有朋友那件事,我大概一辈子不知道“愚善”是多么可笑。  有一年,我的一个朋友千里迢迢给我打来电话,她那时在外省的一所大学,她说,她只是觉得不知道该和谁讲了。  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家里很穷,拿着学校的助学金,常在她面前讲述自己家庭的不幸。我朋友听过他们家的经历,她说,可能是她听说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