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制背景和意义
在1975年的中国军备发展会议上,海军强烈要求第三机械工业部(即航空工业部,简称:三机部),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型歼击轰炸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们自己坚持的是叫国土防空,我们不会首先攻击别人,但是我们必须有打击来犯者的手段, “飞豹”使我们具备了较强的打击能力和积极防御能力。
1977年11月,603所提出了初步设计:具有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主要用于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根据三机部指示,603所为总设计师单位,负责飞机设计工作。“飞豹”于1988年首次試飞成功。1998年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该机首次公开亮相。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随后该机主要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成为具备防空压制、精确打击的多用途战机,这意味着可以让较少的战机来执行更多的作战任务,从而可以减少空军机队的规模,这在现代战机日益昂贵的时期显然是十分宝贵的。1998年,“飞豹”正式列装服役,这架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的歼击轰炸机,大大增强了我军对地对海的作战能力和远程支援能力,成为当时国产战斗机中唯一可以覆盖南中国海地区的机型,从此,中国空中博弈军掀开了更加“有所作为”的一页。
坚持不懈的研制历程
当时我们国家没有现在这么强的经济实力,说困难也是真困难。为了把飞机搞起来,国家要拿出计划,而且要纳入重点计划才能够有经费保证,所以飞机曾经是“三下三上”,没有钱停下来,说是保持一定的工作量继续干,但是事实上只要一停下来,那就很难再启动。钱不够怎么办?就把这六架样机分成两个步骤,先投三架,再投三架。
在“飞豹”研制过程中,仅现场办公会就开了9次,从图纸投入试制开始,差不多年年都开现场会。为什么这么做?就是要把决策放到现场,有什么问题大家现场直接说清楚,有什么决策,现场人都在,马上就可以做出部署,有什么问题现场解决,这样效率高,暴露问题也充分,事实证明了这个办法不错。
要说体会比较深的,就是要抓什么事一抓到底,不管是几上几下也好,坚持就是胜利,不能轻易的动摇。我们可以有困难,但要克服困难,甚至可以花时间的代价,经费的代价。但是不能不坚持,不坚持,说垮就垮下来,一停下来型号可能也就没了。
当时另一个工程也在并行的发展,特别是硬件的改造,可以互相借用,只要我这个单位改造设备,改造了试验条件,大家都可以用。所以“飞豹”是得益于几个型号,大家互相促进,千方百计的想办法,甚至有些经费不到位,工作照干,大家一盘棋,都为“飞豹”早日形成装备,努力奋斗。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事情总好办,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飞豹”研制的启示
“飞豹”现在看是一个成功的工程,是一个成功的机型,是一代成功的装备。
一个就是我们的设计团队。一飞院是从山沟里搬出来的,什么条件都没有,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搞科研呢?这支队伍通过“飞豹”型号锻炼了出来。为什么后面的这些任务能完成的这么快,包括“飞豹”的改进改型,就是因为经过型号的锻炼,建成了一个研究所,形成了一支队伍,也培养出了一批科技人才,包括技术带头人。一个飞机或者一个产品的细节设计,是队伍决定的。但是飞机的总体水平是科研领导团队决定的,这个任务搞的快与慢,是行政指挥团队决定的,这些团队能够拧成一股绳,大家互相支持,是很不简单的。
为什么我们可以把后面的事干的比较顺利,与我们的总策略有关系。因为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基础包括理论基础、预先研究等,这个薄弱会带来队伍的薄弱。所以为什么要下决心花几个五年计划,把基础打好、打牢,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可以上水平。一代一代人的接替,总会有进步,总会不断的进步,总会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这么多年来的进步,是无形的,是它支撑着我们,一个叫技术储备,一个叫综合国力。航空工业对综合国力要求特别高,它要求从原材料开始,从基本的设备开始,甚至包括生产这些材料的设备,整个基础都要上去,这是综合国力。到现在为止,能够生产飞机的国家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我们建国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从当初那样一个工业基础,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状况,叫人感到骄傲。这些也是“飞豹”发展的前提条件,给“飞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也为其他型号提供了基础,积累经验,这个意义远大于装备本身。
做好规划 打牢基础
新一代航空人跟我们比起来,应该说他们更有冲劲,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要比老一代强的多,希望他们能够坚持老一代的工作作风,并且借鉴老一代的工作经验。
虽然时代在前进,在进步,但是有一些基本东西还是不变的,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规划搞准。因为规划决定方向,方向不是可以随便定的,但是一旦定了以后就要坚持。这个是很重要的一条,看准、认准了方向以后就要坚持。
再一个就是要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办法弥补我们过去技术储备的不足。我们过去吃亏就吃在我们不大重视预先研究,技术储备工作做的不够,将来如果我们要继续发展,有继续发展的后劲,就必须把技术基础打牢,后面的型号靠前面的技术,全面打好基础,后面的型号自然而然的就会上台阶。
技术带头人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要重视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锻炼,而且技术带头人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作为整个团队的领导者,必须得知己知彼。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新装备出来了,说明至少方向看准了,政策对头了,劲使对了,队伍用好了,才有今天。
在1975年的中国军备发展会议上,海军强烈要求第三机械工业部(即航空工业部,简称:三机部),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型歼击轰炸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们自己坚持的是叫国土防空,我们不会首先攻击别人,但是我们必须有打击来犯者的手段, “飞豹”使我们具备了较强的打击能力和积极防御能力。
1977年11月,603所提出了初步设计:具有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主要用于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根据三机部指示,603所为总设计师单位,负责飞机设计工作。“飞豹”于1988年首次試飞成功。1998年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该机首次公开亮相。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随后该机主要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成为具备防空压制、精确打击的多用途战机,这意味着可以让较少的战机来执行更多的作战任务,从而可以减少空军机队的规模,这在现代战机日益昂贵的时期显然是十分宝贵的。1998年,“飞豹”正式列装服役,这架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的歼击轰炸机,大大增强了我军对地对海的作战能力和远程支援能力,成为当时国产战斗机中唯一可以覆盖南中国海地区的机型,从此,中国空中博弈军掀开了更加“有所作为”的一页。
坚持不懈的研制历程
当时我们国家没有现在这么强的经济实力,说困难也是真困难。为了把飞机搞起来,国家要拿出计划,而且要纳入重点计划才能够有经费保证,所以飞机曾经是“三下三上”,没有钱停下来,说是保持一定的工作量继续干,但是事实上只要一停下来,那就很难再启动。钱不够怎么办?就把这六架样机分成两个步骤,先投三架,再投三架。
在“飞豹”研制过程中,仅现场办公会就开了9次,从图纸投入试制开始,差不多年年都开现场会。为什么这么做?就是要把决策放到现场,有什么问题大家现场直接说清楚,有什么决策,现场人都在,马上就可以做出部署,有什么问题现场解决,这样效率高,暴露问题也充分,事实证明了这个办法不错。
要说体会比较深的,就是要抓什么事一抓到底,不管是几上几下也好,坚持就是胜利,不能轻易的动摇。我们可以有困难,但要克服困难,甚至可以花时间的代价,经费的代价。但是不能不坚持,不坚持,说垮就垮下来,一停下来型号可能也就没了。
当时另一个工程也在并行的发展,特别是硬件的改造,可以互相借用,只要我这个单位改造设备,改造了试验条件,大家都可以用。所以“飞豹”是得益于几个型号,大家互相促进,千方百计的想办法,甚至有些经费不到位,工作照干,大家一盘棋,都为“飞豹”早日形成装备,努力奋斗。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事情总好办,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飞豹”研制的启示
“飞豹”现在看是一个成功的工程,是一个成功的机型,是一代成功的装备。
一个就是我们的设计团队。一飞院是从山沟里搬出来的,什么条件都没有,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搞科研呢?这支队伍通过“飞豹”型号锻炼了出来。为什么后面的这些任务能完成的这么快,包括“飞豹”的改进改型,就是因为经过型号的锻炼,建成了一个研究所,形成了一支队伍,也培养出了一批科技人才,包括技术带头人。一个飞机或者一个产品的细节设计,是队伍决定的。但是飞机的总体水平是科研领导团队决定的,这个任务搞的快与慢,是行政指挥团队决定的,这些团队能够拧成一股绳,大家互相支持,是很不简单的。
为什么我们可以把后面的事干的比较顺利,与我们的总策略有关系。因为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基础包括理论基础、预先研究等,这个薄弱会带来队伍的薄弱。所以为什么要下决心花几个五年计划,把基础打好、打牢,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可以上水平。一代一代人的接替,总会有进步,总会不断的进步,总会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这么多年来的进步,是无形的,是它支撑着我们,一个叫技术储备,一个叫综合国力。航空工业对综合国力要求特别高,它要求从原材料开始,从基本的设备开始,甚至包括生产这些材料的设备,整个基础都要上去,这是综合国力。到现在为止,能够生产飞机的国家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我们建国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从当初那样一个工业基础,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状况,叫人感到骄傲。这些也是“飞豹”发展的前提条件,给“飞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也为其他型号提供了基础,积累经验,这个意义远大于装备本身。
做好规划 打牢基础
新一代航空人跟我们比起来,应该说他们更有冲劲,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要比老一代强的多,希望他们能够坚持老一代的工作作风,并且借鉴老一代的工作经验。
虽然时代在前进,在进步,但是有一些基本东西还是不变的,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规划搞准。因为规划决定方向,方向不是可以随便定的,但是一旦定了以后就要坚持。这个是很重要的一条,看准、认准了方向以后就要坚持。
再一个就是要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办法弥补我们过去技术储备的不足。我们过去吃亏就吃在我们不大重视预先研究,技术储备工作做的不够,将来如果我们要继续发展,有继续发展的后劲,就必须把技术基础打牢,后面的型号靠前面的技术,全面打好基础,后面的型号自然而然的就会上台阶。
技术带头人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要重视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锻炼,而且技术带头人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作为整个团队的领导者,必须得知己知彼。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新装备出来了,说明至少方向看准了,政策对头了,劲使对了,队伍用好了,才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