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默不一定是金,有时还是孙子。社会的集体沉默,往往就是悲剧发生。”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要告诉你的是,我们不甘于噤声,不甘于活在这样无趣的世界里。如今,社会正在激烈地发生着动荡和变化,人们的许多观念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我们是否愿意勇敢地站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呐喊者呢?
【作者站牌】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他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又不乏理性精神。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去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
【“王小波现象”】
1997年王小波的遽然逝世,成为“王小波现象”的开端。王小波作品被空前地传播,在民间与知识界都引起巨大反响。各种形式的王小波纪念会、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一时间“王小波现象”席卷文坛、文艺界与文学批评界。“王小波现象”的爆破点在于王小波的杂文。评论界有把“王小波热”比作继“陈寅恪热”之后,自由主义浪潮在中国的第二次复兴。
著作名句
①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你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我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个性评析:沉默是个双面的词语。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现实品读:2016年8月26日,周口市纪委处置了市教育局一干领导。他们白天到该城南顿八联村扶贫点慰问,晚上在该城市政府招待所聚餐喝茅台,更在酒后大打出手。然而,比这些更可怕的是,他们对超标准接待的集体沉默,这简直就是莫大的讽刺!如此“扶贫慰问”,我们实在看不到一丁点诚意。
②做学问的方面,大家心里有数,我就不加以评论了。至于关注社会,简直是一目了然——关心的方式大不相同。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伦理道德,经常赤膊上阵,论说是非;而外国的知识分子则是以科学为基点,关注人类的未来,就算是讨论道德问题,也是以理性为基础来讨论。人家那里热衷于讨论伦理道德的,主要是些传教士,还有一些是家庭妇女。我敢说大学教授站在讲坛上,断然不会这样说:“你们这些罪人,快忏悔吧……”这与身份不符。因为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个性评析: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
现实品读:2009年3月,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表示:“那些‘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吧,他们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有偏执型精神障碍。”孙东东关于“上访专业户99%以上精神有问题”的惊人表述,没有一丁点的事实依据。这对于一个精神卫生领域的专家而言,随意下结论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著作回顾】
《我看文化热》片段节选(有删减)
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我想要说的是,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链接《中国成语大会》
央视科教频道在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抓住成语这一中华文化的语言精华做文章,用轻松愉悦的竞赛形式向大众传递成语之美,吸引全民的参与和关注。晋级比赛的优秀选手有90%是年龄在20—30岁间的年轻人,从而拉升了年轻观众对节目的期待和兴趣,带动了青年人热衷传统文化的风潮。
【素材映射】在网络传播和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蕴藏在古籍中的经典文化正日趋沉睡。传承百代甄选的中国智慧,弘扬“中国智慧,自成语境”的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和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关键词】文化热
《科学与邪道》片段节选(有删减)
有件事正在使我忧虑:中国人和德国人不同。中国人对证明自己的种族优越从来就不很在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想要证明自己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最近我们听说,从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之中,即将产生震惊世界的科学成就。前不久我在电视上和一位作家辩论,他告诉我说,有位深谙此道的老者,不用抹胶水,脑门上能贴一沓子钢。这的确是了不起的本领,但诺贝尔奖总不能颁给一个很黏糊的脑门吧?作家这样瞎说还不要紧,科学家也有信这个的。像这样的学问搞了出来,外国人不信怎么办呢?到那时又该说:科学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东西一样,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异性为基础的。以此为基础,划分出中国的科学。还有外国的科学,那是邪恶的,通通都要批倒批臭。中国数学、中国物理和中国化学,都不用特别发明出来,老祖宗都替我们发明好了。中国物理是阴阳,中国化学是五行,中国数学是八卦。到了那时,我们又退回到中世纪去了。
【热议素材】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话要说】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文化不可抛弃,但一定要使之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敢于扬弃,不可抱残守缺。气功大师王林关于科学与迷信的谬论并不是绝无仅有。早几年的“养生大师”张悟本以及让马云等人大肆推崇的李一道长,都是科学与邪道相结合的骗人产物。
《有关“伟大一族”》片段节选(有删减)
现在的青年里有“追星族”“上班族”,但想要开创伟大事业的人却没有名目,我就叫他们“伟大一族”好了。过去这样的人在校园里是很多的。当比尔盖茨先生穿着一身便装,蓬着一头乱发出现在校园里时,和我们当年一样,属于“伟大一族”。刚回中国时,我带过的那些学生起码有一半属“伟大一族”,因为他们眼睛里闪烁着梦想的光芒。一次,我问朋友最近在忙什么,他说坐在那里给人家操作软件包。气得我吼了起来:“咱们这样的人应该做研究工作,谁给他打软件包?”但是他说:“人家给钱就得了,管它干什么。”我一想也对,谁要是给我一年三四万美元让我“打”软件包,我也给他“打”去了。这说明现在连我也不属“伟大一族”。但在年轻时,我们曾有过很宏伟的梦想。“伟大一族”不是空想家,不是只会从众起哄的狂热分子,更不是连事情还没弄清就热血沸腾的青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有可能成真。换言之,不能成真的梦想本身就是不美好的。
【热议素材】梦想/坚持
克里斯·加德纳,他的名字或许没有家喻户晓,但他的故事却早已被人熟知。他把自己用生命诠释的责任和坚持奋斗以及如何去实现梦想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2006年,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他曾背着医疗仪器四处推销却处处碰壁;他曾因事业失败,身无分文,无钱交税还款;他更因失败被妻子抛弃,无家可回的他带着儿子睡在地铁、卫生间,排队等待救济。最后,他以自己对梦想的坚持,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股票经纪公司。
【有话要说】抛弃学生时代对理想的追求,庸碌一生,这就是“伟大一族”的堕落。这样的堕落一旦产生,人生便充满了被动。坚持,趁我们还年轻。年轻本身就是追梦的最好时候。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要告诉你的是,我们不甘于噤声,不甘于活在这样无趣的世界里。如今,社会正在激烈地发生着动荡和变化,人们的许多观念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我们是否愿意勇敢地站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呐喊者呢?
【作者站牌】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他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又不乏理性精神。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去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
【“王小波现象”】
1997年王小波的遽然逝世,成为“王小波现象”的开端。王小波作品被空前地传播,在民间与知识界都引起巨大反响。各种形式的王小波纪念会、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一时间“王小波现象”席卷文坛、文艺界与文学批评界。“王小波现象”的爆破点在于王小波的杂文。评论界有把“王小波热”比作继“陈寅恪热”之后,自由主义浪潮在中国的第二次复兴。
著作名句
①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你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我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个性评析:沉默是个双面的词语。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现实品读:2016年8月26日,周口市纪委处置了市教育局一干领导。他们白天到该城南顿八联村扶贫点慰问,晚上在该城市政府招待所聚餐喝茅台,更在酒后大打出手。然而,比这些更可怕的是,他们对超标准接待的集体沉默,这简直就是莫大的讽刺!如此“扶贫慰问”,我们实在看不到一丁点诚意。
②做学问的方面,大家心里有数,我就不加以评论了。至于关注社会,简直是一目了然——关心的方式大不相同。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伦理道德,经常赤膊上阵,论说是非;而外国的知识分子则是以科学为基点,关注人类的未来,就算是讨论道德问题,也是以理性为基础来讨论。人家那里热衷于讨论伦理道德的,主要是些传教士,还有一些是家庭妇女。我敢说大学教授站在讲坛上,断然不会这样说:“你们这些罪人,快忏悔吧……”这与身份不符。因为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个性评析: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
现实品读:2009年3月,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表示:“那些‘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吧,他们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有偏执型精神障碍。”孙东东关于“上访专业户99%以上精神有问题”的惊人表述,没有一丁点的事实依据。这对于一个精神卫生领域的专家而言,随意下结论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著作回顾】
《我看文化热》片段节选(有删减)
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我想要说的是,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链接《中国成语大会》
央视科教频道在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抓住成语这一中华文化的语言精华做文章,用轻松愉悦的竞赛形式向大众传递成语之美,吸引全民的参与和关注。晋级比赛的优秀选手有90%是年龄在20—30岁间的年轻人,从而拉升了年轻观众对节目的期待和兴趣,带动了青年人热衷传统文化的风潮。
【素材映射】在网络传播和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蕴藏在古籍中的经典文化正日趋沉睡。传承百代甄选的中国智慧,弘扬“中国智慧,自成语境”的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和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关键词】文化热
《科学与邪道》片段节选(有删减)
有件事正在使我忧虑:中国人和德国人不同。中国人对证明自己的种族优越从来就不很在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想要证明自己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最近我们听说,从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之中,即将产生震惊世界的科学成就。前不久我在电视上和一位作家辩论,他告诉我说,有位深谙此道的老者,不用抹胶水,脑门上能贴一沓子钢。这的确是了不起的本领,但诺贝尔奖总不能颁给一个很黏糊的脑门吧?作家这样瞎说还不要紧,科学家也有信这个的。像这样的学问搞了出来,外国人不信怎么办呢?到那时又该说:科学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东西一样,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异性为基础的。以此为基础,划分出中国的科学。还有外国的科学,那是邪恶的,通通都要批倒批臭。中国数学、中国物理和中国化学,都不用特别发明出来,老祖宗都替我们发明好了。中国物理是阴阳,中国化学是五行,中国数学是八卦。到了那时,我们又退回到中世纪去了。
【热议素材】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话要说】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文化不可抛弃,但一定要使之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敢于扬弃,不可抱残守缺。气功大师王林关于科学与迷信的谬论并不是绝无仅有。早几年的“养生大师”张悟本以及让马云等人大肆推崇的李一道长,都是科学与邪道相结合的骗人产物。
《有关“伟大一族”》片段节选(有删减)
现在的青年里有“追星族”“上班族”,但想要开创伟大事业的人却没有名目,我就叫他们“伟大一族”好了。过去这样的人在校园里是很多的。当比尔盖茨先生穿着一身便装,蓬着一头乱发出现在校园里时,和我们当年一样,属于“伟大一族”。刚回中国时,我带过的那些学生起码有一半属“伟大一族”,因为他们眼睛里闪烁着梦想的光芒。一次,我问朋友最近在忙什么,他说坐在那里给人家操作软件包。气得我吼了起来:“咱们这样的人应该做研究工作,谁给他打软件包?”但是他说:“人家给钱就得了,管它干什么。”我一想也对,谁要是给我一年三四万美元让我“打”软件包,我也给他“打”去了。这说明现在连我也不属“伟大一族”。但在年轻时,我们曾有过很宏伟的梦想。“伟大一族”不是空想家,不是只会从众起哄的狂热分子,更不是连事情还没弄清就热血沸腾的青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有可能成真。换言之,不能成真的梦想本身就是不美好的。
【热议素材】梦想/坚持
克里斯·加德纳,他的名字或许没有家喻户晓,但他的故事却早已被人熟知。他把自己用生命诠释的责任和坚持奋斗以及如何去实现梦想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2006年,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他曾背着医疗仪器四处推销却处处碰壁;他曾因事业失败,身无分文,无钱交税还款;他更因失败被妻子抛弃,无家可回的他带着儿子睡在地铁、卫生间,排队等待救济。最后,他以自己对梦想的坚持,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股票经纪公司。
【有话要说】抛弃学生时代对理想的追求,庸碌一生,这就是“伟大一族”的堕落。这样的堕落一旦产生,人生便充满了被动。坚持,趁我们还年轻。年轻本身就是追梦的最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