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景的启示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erwa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月前的2014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来自国内外的几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带来了几场讲座。其中,任职瑞士摄影基金会(Swiss Foundation for Photography)的彼得·普夫伦德(Peter Pfrunder)带来的讲座给人深刻印象。他以“融化中的山:想象与现实间的瑞士摄影”为题目,讲述了20世纪以来的瑞士风景摄影。前半部分以“再见瑞士”为题,论述了20世纪早期瑞士风景摄影,尤其是对阿尔卑斯山神话般雄壮风景的理想化表现,对瑞士民族国家认同的形塑起到重要作用;后半部分以“早安瑞士”为题,论述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近几十年的风景摄影,则更多表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人对自然改造,人类社会本身的反思与批判。他的讲述基于丰富的作品,语言节制精炼,配乐展示的作品梳理了瑞士风景摄影,给人强烈的想象空间。他将摄影作为该国延续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又没有远离对具体作品的读解,这让人想到,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人拍摄自己风景的过程。
  D:关于瑞士,我们都熟悉的符号包括阿尔卑斯山、银行、手表……相对较为人所知的法国和英国摄影,瑞士的摄影似乎并不广为所知,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瑞士摄影的历史,例如有哪些著名摄影师和流派?
  P:举例来说,纪实摄影在瑞士是很重要的一种流派,这与20世纪报道摄影阶段性的重要地位有关。很多你所知道的重要摄影师都来自瑞士,例如玛格南的成员沃纳·比肖夫(Werner Bischof),将纪实摄影带到主观角度的重要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也来自瑞士,他出生和受教育都在瑞士,之后去到美国拍摄了《美国人》这部重要作品。纪实摄影的传统表现在拍摄现实世界,并试图告诉人们世界的真相,我想,视觉从客观到主观的转换是纪实摄影的一个重要转向。
  你提到了手表,精工机械制造是瑞士人至今仍在从事的工作,我想瑞士人对待物品工作时这种精确而严格的要求,也可以在摄影方面找到例证。瑞士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汉斯·芬谢尔(Hans Finsler)在中国也许并不知名,但他在拍摄静物方面的摄影实践很重要,他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构图和用光方式拍摄物品,这对各类影棚内进行的摄影工作都有影响,20世纪初,很多摄影师都曾是他的学生,跟随他在影棚中体验这种精确明晰的摄影风格,之后他们走出学校,将这种精确的风格带入了报道摄影中。
  在上世纪40-50年代,客观的摄影开始向着更主观的方面前进,例如罗伯特·弗兰克离开瑞士后不久在1958年出版的《美国人》,他不再延续我们上述的客观的风格,而发展出了一种更主观的视角,这是20世纪后半叶摄影方面的重要转变。老一辈的摄影师都认为摄影可以反映现实,但这一辈开始认为摄影一直就是很主观的,你很难不带个人视角的拍摄一张照片。如果你接受了这个观点,那么世界的视觉形象也就随之改变了。罗伯特·弗兰克在瑞士所接受到的摄影是“瑞士标准”的,要求精确客观,但在转变后,他的照片更具批判性,展示出美国的另一面,人们看到他的照片时震惊了: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美国,这不是我们在画报上看到的那个国家。这是一个例子。延续了这种摄影的主观态度,今天的摄影师以更具概念性的方式来拍摄,例如本次连州展出的扬·明葛(Yann Mingard)的“存储”(Deposit)。这是瑞士摄影在上世纪和本世纪发展变迁的一些趋势,一个侧面。
  D:本次在连州摄影界带来的讲座“融化中的山:想象与现实间的瑞士摄影”为何以风景摄影为切入点展开,而不是其他?
  P:风景摄影很好地反映了瑞士的摄影在视觉风格方面的转变过程,展现了摄影是如何运作的,如何把现实世界变为视觉形象,而且对我来说,当我对中国朋友介绍瑞士这个以阿尔卑斯山著称的国家时,风景摄影是非常合适的类型,就如同风景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风景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但我并不是说风景摄影是瑞士最重要的摄影类型。我的研究同样包含纪实摄影、报道摄影等多种不同的摄影类型。我们回到这次扬·明葛(Yann Mingard)的“存储”(Deposit),对我来说这仍然是一个纪实摄影项目,但它更靠近虚构,它使用拍摄科技事实的影像来构筑,当你观看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他营造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你会思考人类的各种存储行为(种子、精子、数据)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变化的。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作品,他把一种很难视觉化的概念给传达出来了。你并未真的看到人们存储的东西,但却感受到了“这扇关着的门”背后正在发生着什么,这更吸引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
  D:能否从摄影家、摄影教育、展览、出版等方面介绍一下瑞士当代摄影的生态是怎样的?
  P:从博物馆开始,我们从1971年开始摄影收藏,如今我们有很多收藏摄影的博物馆,因为摄影已经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在瑞士,艺术家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他们的创作中使用摄影,这是摄影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的原因之一。另外,我们也有一些机构进行摄影的研究与收藏,主要是在瑞士摄影史的重要作品和遗产方面。创作、交流、研究等多个环节运转得很好,但这些机构并不庞大,数量也不多。在瑞士的不同城市有摄影方面的学校,但同时,学摄影的学生去找到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容易,因为媒体提供的职位锐减。所以很多想做摄影记者的学生就得去找别的营生方式,他们中的很多选择了进入艺术领域。
  D:瑞士摄影教育,更注重技巧的传授还是艺术理念的交流?
  P:这要根据学校而定,有些学校主要教授技术,但我想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更多地注重艺术理念的教育。有些年轻人给一些资深摄影师做助理,更多的学习动手方面的技巧,为出版、时尚等商业应用领域拍摄的摄影师多聚焦于此。另外一些年轻人想用摄影来创作,要求更个人的原创性,那么他们就会去专业院校学习。几十年前,做摄影师很难,你需要学会暗房的工作流程,花费大量时间在这方面。现在的摄影师则花费更多时间在数字后期的学习上。
  D:你自己的教育背景是文学,但你工作的领域是博物馆,主要是摄影展览和图书的策划,你是如何看待文学的想象力、虚构性在博物馆工作方面的影响?
  P:的确,我的教育背景是德国文学。对我来说,文学是一种交流方式、一种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摄影也同样如此。摄影与文学有很多共性,要解释影像,你需要进入它,找到描述它的文字,将视觉信息翻译成文字思维,这是一种翻译。并且,摄影在我眼中始终是一种虚构,这和文学相同。影像从不是面对面的事实,它一直是一种想象,一种叙事,即使它看起来像是现实世界的一扇窗户,但在我这里并不是这样。摄影不是现实,是对现实的视觉建构。文学也是如此,文学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一种建构,当你说出一个句子,你就是在发明某种表达方式。你表述的方式充满含义,即使听上去是平铺直叙,以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语气。摄影同样是这样,这使我建立起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我不是从艺术的方面来理解摄影,我更多从人类学角度来理解摄影,用摄影来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在我们的国家,没有一种专门针对读解摄影的教育,但是如果你有文学方面的教育背景,它帮助你解读不同的文化形态,包括摄影。从文学角度,你可以有很多方式来欣赏和理解摄影,你会发现,有的照片像诗,有的像散文,有的像新闻……我喜欢这样去观看摄影。
  D:本届连州摄影节你看到的摄影师和作品,有什么感觉?
  P:除了一些在欧洲较为著名的中国摄影师,例如莫毅、姜健等,我也看到了很多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和我在欧洲、美国看到的没有很大区别,他们以一种国际化的摄影语言来表达。我对戴翔的作品也很感兴趣,李宇宁拍摄的军队中的年轻女性,是一种精准的记录,并有很微妙的情绪。也有一些摄影师的作品是在讲述故事,不只是展示现实,很具想象力。我看到中国有很多富于创造力的年轻摄影师。
其他文献
小蚁科技是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它继承了小米的两大特征:价格便宜,小蚁运动相机的单机售价仅为399元;刚发布时需要抢购,现在机身不需要抢了,但防水壳、蓝牙遥控器等配件还不是很容易买到。  价格便宜量也足  虽然价格便宜,但小蚁运动相机的配置一点都不马虎。它采用了索尼Exmor R背照式CMOS、155度视角f/2.8光圈镜头和美国安霸A7LS图像处理器,整体水平接近GoPro Hero 3 和其他
数字课堂栏目每期讲解一个关于后期的话题,通过杂志与视频结合的方式,给您带来详尽的演示。本期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技术与器材委员会委员、良知塾新媒体私塾创办人、《高手之路》作者李涛带来“李涛说后期”。如果您有关于后期的想法,可发送邮件至lixin@pop-photo.com.cn。相关视频请登录大众摄影网或www.gogoup.com查看,亦可扫描右侧二维码直接登录。  在使用Photoshop一段时间
教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理事  摄影获奖60余次,作品刊登于《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数码摄影》、《中国摄影报》等多家媒体。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展一等或金、银奖。  摄影感悟  我生活在青藏高原,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却也默默地喜欢摄影已经有五年之余。在摄影创作方面面临着种种拍摄挑战(缺氧,语言的沟通等)。  作为一名喜欢拍纪实题材的摄影人,如何通过图片故事来传递真善美也是一
风光摄影有别于其他拍摄题材,一张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不仅讲究画面的光影效果,而且要求能够清晰地再现整个画面的层次与细节。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拍摄时即使我们用了很小的光圈,也会发现拍摄出来的画面并不是全部清晰,会有一段画面并不在清晰范围之内,所以就会牵扯到怎么对焦才能保证拍摄画面最大的清晰范围,这个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景深。  除了光圈、距离、焦距对于景深的影响之外,决定景深范围的另外一个重要
拍照手机,手机摄影的起源  有这样一个说法,每个爱拍照的人都会遇到这么一次:看到一个完美画面却没带相机,留下“如果拍下来就好了”的悔恨,从此以后连下楼买方便面都会带着相机。而那错失的画面,则会久久不去,最终决定一个人的风格。当然,风格云云有些玄虚,但快速反应画质够强的备机还是备受摄友推崇的,也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总有一天,备机也会在出门时被放在家里,于是手机就成为拍摄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最早
2010年9月,徕卡公司在德国Photokina展会上推出了徕卡M9钛金限量版相机。徕卡曾推出过各种不同的限量版M系列相机,这次的钛金限量版则再次引起世人瞩目,又将徕卡M9相机推上了潮头浪尖。M9作为全画幅旁轴测距相机,核心优势在哪里?钛金限量版又有何不同?    『新设计的全画幅CCD』  徕卡M9使用柯达公司专门研制的24×36mm的全画幅CCD,其有效像素达到了1850万。旁轴测距相机镜头距
EOS 700D采用了APS-C画幅约1800万像素CMOS感光元件,它拥有Hybrid CMOS AF混合对焦技术,能够在实时取景和短片拍摄中进行连续自动对焦,这是包括EOS 60D、EOS 7D等早期中高端机型所不具备的。借助可旋转式液晶屏,EOS 700D能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轻松完成取景拍摄,帮助我们越过前方的障碍或者自拍、合影。EOS 700D同样支持触摸操作,在屏幕任意位置点击即可进行对
完成拍摄任务很容易,而超越任务创新就很难。  无论摄影器材技艺如何层出不穷,  摄影从来没有迷失方向,那就是始终关注——人。  我这个摄影老骨头,2013年拍摄全运会体操比赛, 第一天就拍了一堆垃圾照片。满场中青年摄影同行,拍的照片都比我美。  子夜发完稿,我深深记起赛场健儿中,一位肌骨精瘦、最不起眼的小女子——商春松,排名第一。速上网搜索,第一页都是简单信息,再翻页、再翻页,结果发现湖南地方媒体
当众多的传统摄影记者还在为自己的出路焦虑、挣扎的时候,一些摄影师已经走在前面,加入自媒体行列。自媒体时代,专业新闻摄影已经没有门槛,没有身份区别,平台平等。  其实,当今的新闻摄影原本就不仅属于纸媒,网络和正在发展的自媒体摄影从业者早已经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不过,当下自媒体正在颠覆传统新闻摄影的理念。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摄影却陷入窘境。这是可能当下新闻摄影从业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这组多重曝光的作品中,每一个看似简洁的画面,往往需要5次、10次曝光,有的甚至多达30余次。在电脑后期如此发达、便捷的当下,摄影师邱晓宇却甘愿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在「摄影」的语言范围内,只借助相机这单一媒介来创造关于她自己心中那座城的影像,很好地保持了摄影的纯粹性以及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差异性。最终,在这些充满穿越感、想象力的画面中,旧时长安的胜景被再次勾勒出来。城阙春深(2次曝光,尼康D700机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