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竹筐做西餐农村娃绘就财富路线图

来源 :生财有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xffx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Peter的成功也容易解释:如若他不是真诚地工作。老板娘不会让他继续留在西餐厅;如若他不是真诚地求知。Mary也不会在她所认识的人中单单挑了他来资助。他的机遇是用真诚换的。
  “就叫我Pete(彼德)吧,大家都这样称呼,习惯了。”这是他在采访中唯一的要求,也是开场白!
  当你了解了Peter,你会立即明白“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千古名言的真谛。1981年出生的Peter,原名叫罗宗华。一位从土房走出来的农民娃儿,却善于在繁华都市中营造浪漫的南美风情;一个手上长过老茧的竹编好手,却能为在异国他乡寻觅乡味的老外烹饪出地道正宗的西餐:一位流落在社会底层的打工仔,用真情实意经营起一家家外国人的“世外桃源”。
  生活上,他保留着一些农家气息:24岁结婚,26岁得子,足足比城里人先行数年:住房要租,交通靠走,生活配套与一些高级打工仔有些相似。“生活就是这样,没有想过那些奢靡的享受。”Peter的日子朴实、简单,为人正直、热情。
  事业上,他飞跃了田野超越了烦躁都市,他的那股“洋”味脱俗而真诚:The Tex-mex Burrito、大使塔可卡尔邦、塔可、法嘿塔(菜名)在他手中玩得有张有度,从不为川人改良口味只为那股正宗地道的“西洋”味;句句字正腔圆的英语竟令人难以分辨出他是位初一辍学的农家小伙儿,与老外对话宛若同乡般的亲热。
  偶然,他小心翼翼问道:你是否觉得我说话结结巴巴的?
  记者答:你说英文可比中文要流利很多。
  他微微一笑,黯然低头说:我老婆也这样说的……
  对于成功,Peter的解释很简单,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也许他还不明白,现在社会已经不再是富贵世袭时代,是一个平民时代,是一个智者真者时代,更是英雄出少年的时代。从这一点来讲,他那傻傻地、懵懂地一笑验证了这个时代的新定义。
  
  怎知艰苦岁月 
  
  在与Peter的交谈中,他虽有时语句断断续续,交流不算流畅,确也时不时会给出一些经典的人生感悟。“如果你一直从事着扫地工作,长年如一日,你就不会觉得扫地有多艰苦了。只有有了变化,回味过去才知道那段时光是艰苦的。”
  
  12岁辍学编竹筐卖钱
  
  “我的家乡在资阳,我只念到初一便辍学了,和父母一起劳动,主要是做竹子加工。”Peter家在资阳农村,家境贫寒,读到初中一年级后,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当时Peter才12岁,想出门打工却不够年龄,而像父母一样务农的话,辛苦又赚不到钱,头脑灵活的Peter就注意身边哪些邻居过得比较好,他们做的是什么。不久,他就注意到编豆瓣筐卖可以赚钱,于是偷偷去看别人编筐学手艺,两个月后终于摸索着编出了第一个豆瓣筐,卖掉后赚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钱。
  编竹筐很苦,Peter的手每天都血淋淋的,不是被竹片划伤,就是被刀片划伤,但随着手艺日长,编筐速度越来越快,几个月后,小小的他已经能赚到比父母还多的钱。在Peter动员下,全家人都开始编竹筐,生活状况有了起色,当地人都称他“能干”,这一家人走上了“康庄大道”。Peter有段时间为自己谋划的未来就是,做个好竹匠。
  
  借来50元闯荡成都
  
  “有时我非常‘气’父母不争气,为什么老是比同乡人贫穷。”Peter话语中是又爱又恨。拿到身份证后,他“愤然”地离开了家人,靠着借来的50元来到成都。
  从1996年起,Peter开始了打工仔生涯。正如他所言,有改变才觉得乡下生活是一种艰苦,自此以后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种小小的幸福,他一如既往地踏实勤奋。借来的几十元只能够车费,他经历了在九眼桥打地铺的生活。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中餐馆洗碗,足足要站十多个小时不停地洗,每月包吃包住有200元的净收入。
  Peter思想上有种满足感,只是身体不争气。不到一周时间,他每天都止不住地流鼻血,老板有些怕了,叫他停下看病去。此后,杀鸡、守店、端盘子……他无一不做,辗转了七八份工作,命运却也悄然改变……
  
  初识异域风情
  
  那是位于川大内一家小小的西餐厅,Peter被介绍到此在厨房做下手。猛然走进迥然世界,他有些迷茫,有些好奇,有些兴奋。这里不再像中餐后厨里黑黑炉灶中呼呼冒出的滚滚红火,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烤箱、微波炉,大碗大碗的辣椒、葱蒜,被一排排整齐的西式调料所代替。前厅不再是吵闹不止的催菜声,莅临的老外们总是在小小的空间里用英语交谈着等待着。
  
  边打工边学做沙拉酱
  
  不难想象Peter的兴奋。而当时他的珍惜仅仅是因为夜晚不再睡那油腻腻的餐桌,有了独立的员工室,洗澡不再使用洗碗池里的冷水,而是到川大洗浴室里享受着充裕的淋浴。机会往往不仅仅需要珍视,Peter一度疯狂地学习西餐中必备的沙拉酱,每次都在最后因无法拿捏好原料的分量,功亏一箦。一周下来,望着一盆盆成本不菲的材料这样白白浪费掉,老板娘有了辞退Pet-er的想法。“能再给我一周的机会吗?我用工资将浪费的东西赔上。”Peter急切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西餐的探知欲。老板娘会心地笑了,这样的小伙儿有着与小工不同的认真与坚强。
  
  边帮厨边自学英语
  
  从此,Peter畅游在这个刀叉勺的世界,他时而在厨师边帮厨,一边留心学习西餐技巧;他时而又窜到了前厅,缠着大哥哥大姐姐做个翻译桥梁,与前来用餐的老外们聊天。有事的时候他用心帮厨,闲下来时,他会拿着从老家寄来的妹妹的初中英语教材,涂涂画画外加“鬼哭狼嚎”……
  
  际遇命中恩人
  
  那时是1997年,成都的西餐厅尚不具规模,那家小小的西餐厅成了当时在蓉工作外国人的小小根据地。一位有些发福、满脸笑容的老奶奶是餐厅的常客,她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在成都科分院当外籍教师,全名叫Meredith Elizabeth Dun—ton(梅瑞狄斯·伊丽莎白·丹顿),大家都叫她Mary(玛丽)。在后厨帮忙的Peter总是远远地望着Mary坐在老位子上,点着那几道熟悉的家乡菜。Mary总是热心肠,从开始的就餐后提出莱品意见到随后的餐后走进厨房指导主厨学习新菜,从指导店内摆设到教授员工英语。
  
  Mary出资助他学习西餐
  
  Mary与Peter相识了,这位热情的太太还给了他“Peter”这个名字,虽然后来同事在他名字前加了一个“小”字--小Peter--但是这个名字沿用至今。Mary希望让所有外国人能够在成都品尝到正宗西餐,邀请餐厅里的主厨到她家去学习, Peter用真诚与勤奋换来了陪同的机会。
  “哇塞……难以想象,Mary家仅西餐调味品就有几十种!”如今,Peter感叹西餐曾经带给他的震撼。Peter贪婪而勤奋地学习着,Mary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天,Mary叫住Peter,表示要送他去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西餐烹饪,学费全由她来付。Peter感动地答应了,并表示一定学好。1999年,Peter开始进入烹专,进行系统的训练,他的技术进步很快。特别是Mary更把中国少有人懂的“墨西哥菜”技术倾囊相授。经过一年多的学习,Peter的墨西哥菜和牛排已经在业内很有名气,不少同学都向他“求菜”。
  
  2万元和技术换来餐厅股份
  
  2000年初,Peter的学习结束,并认Mary做了干妈。一位投资人要在成都开西餐厅,Mary和Peter出技术,后者投资。
  “我一直都想拥有一家自己的餐厅。”在2000年初,Peter认为那只是一个梦。他用仅有的2万元想换一点股份。那时,Peter战战兢兢地将想法告诉了投资人后,数月后终于拿到了2%的股份。“也好,这样我就有了参与除了做菜以外的管理事宜,虽然完全没有绝对权,但是至少可以留心了。”
  
  自起炉灶开办墨西哥餐厅
  
  2003年12月,他辞去高薪报酬,自己在科华北路开创了“彼德西一餐”,以擅长的墨西哥菜和牛排作主打。技术见长的Peter一边做主厨,一边学管理。他一直同员工以兄弟相称,所以“彼德西餐”很少有员工离开。
  Peter坚持和伙伴一起亲自培训员工,餐厅的厨师都是他的“弟子”。正宗的味道很快吸引了不少外国顾客慕名而来,有些人甚至每天都要光顾。Peter一共认了4位“洋干妈”,另外3位干妈也是餐厅的常客。美国驻华大使雷德一家到成都旅游时,也指定要到Peter的西餐厅来享受墨西哥大餐。
  
  寻找下站方向
  
  Peter感慨道,“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老在别人认为不错了的时候想做更多的事情。”
  
  把西餐厅开到上海
  
  事实上,一直以来他确实做了更多事。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与父辈们一起努力脱贫,90年代又随着进城务工大潮度过打工生活,又在21世纪成为了“翻身做主”的典型。如今,27岁的Peter即将把经营的Peter's Tex-Mex Grill(彼德西餐)延伸到国际大都会上海。正当壮年、生逢盛世,一切对于他都顺理成章,又意味深长。
  与许多同龄人相比,Peter的经历的确令人汗颜。城里人读书时,他打工;别人打工时,他做主。城里人追求时尚,他在营造氛围;时尚人追捧感觉,他早已是感觉中的一分子。有时认为,Peter像是“出水芙蓉”,却又不太贴切。他从洗碗工、杀鸡仔、厨下手,到浪漫西餐的营造者、南美美味的制造者,不能说是脱胎换骨,却也步步升华。Peter更是文化的矛盾体,每日公交车上下班,咀嚼着川味员工餐,却满脑子是美式旋律,橘子酱是否正宗,怎样在餐厅里营造出异域氛围。
  
  开餐厅是为实现价值
  
  作为Peter's Tex-Mex Grill的老板之一,Peter没有太多自我的想法,“开好车,住洋房,又怎样,还不是做给别人看的。”Peter坚定地否决了现在成功可以带给他的一切享受。“我是从农村里那种土房子成长起来的,还有什么怕吃苦的。”此时,Peter有些手舞足蹈,激动地反问,“你能够想氦吗,就是那种蜘蛛网都会陈积多年的环境。”我点点头。
  他试图努力地让人明白他的追求:“现在在成都、北京的四家店都是随其自然成立的,并没有说要让Peter's Tex-Mex Gril做得多大多强,今后也将这样自然下去……总觉得应该这样下去……”Peter又开始结结巴巴,无法表达出他对餐厅的寄托。
  “实现一种价值吗?”记者轻声问道。
  “对,就是价值。”Peter犹如恍然大悟,大声而坚定地肯定。
  走时,Peter恰巧遇到美领馆海军陆战队的朋友来就餐,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他谈天说地,安排着下次在Peter'sTex-MexGrill的俱乐部聚会。
  Peter和Mary一起研究制作的“Marymoo's Ice Cream家庭自制冰淇凌”已经上柜,其味可能会甜蜜到Mary与其他所有人的心中。
  
  一股子傻劲儿
  
  走进Peter's Tex-Mex Grill,难以想象出有这样一位经营者。
  Peter's Tex-Mex Grill就像一簇墨西哥雏菊,随意地散发着火热的美洲激情。许多外国人常慕名前来,感受墨西哥乡土气息。店中左墙上嵌着一幅巨大的油画,浓墨重彩中向人们诉说着一两个世纪前墨西哥繁华的贸易买卖。餐桌和餐椅都取料原木,天然的木纹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桌布多以七彩条纹和格纹为主,柔软厚实的质地营造轻松随意的家居感觉。
  我见到Peter的瞬间,有种错觉,他亲切如学生,朴实如打工仔,像极了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儿。在彼德西餐厅外闲暇的外餐桌旁,身穿灰色T恤衫蓝色牛仔裤的Peter总是笑容满面,弯弯的眼角、上扬的嘴角总是有股纯真。
  当采访结束时,我表示出稿件将在周二刊登时,他突然坐直反问,“啊!不是周末英文版吗,我希望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他指着我的名片诧异地问,“这不是英文的名片吗?”
  “我是正面中文版给你的,可你一直看的是反面,英文的。”我轻轻说。
  “哦!是吗?”Peter又露出他那惯有笑容,摸摸头有些不好意思了。
  
  记者手记 人物特写
  
  就是那真诚换来成功的机遇
  “我这人就是这样的。”Peter总是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散发着特有的魅力,就如Peter抱怨父母一样,“他们总是会放下手中的事,去帮助别人,不在乎自己庄稼地里的收成。”其实他又何尝不是。正如那天中午,他望着我品尝那份蓝莓蛋糕一般,一个劲儿在旁望着别人的快乐而快乐。
  对于成功,Peter说是机遇,有些难以解释。“如果当时我放弃了在西餐厅的机会,没有自己去争取;或者没有遇到干妈;或者没有干妈资助;或者到酒店工作;或者没有勇气自己单干,再……”他归结于是机遇好。
  其实,Peter的成功也容易解释:如若他不是真诚地工作,老板娘不会让他继续留在西餐厅;如若他不是真诚地求知,Mary也不会在她所认识的人中单单挑了他来资助。他的机遇是用真诚换的。
其他文献
没有人否认口碑拥有成就或毁灭一个新产品的强大力量,只要问问那些曾被消费者大肆抨击或赞扬的厂商,你自然就会明白。  营销专家早就认识到了好口碑或坏口碑对新产品命运的重要性。但网络特别是互联网论坛和社交网站的出现,却让口碑拥有了以惊人的速度将一个产品从全球英雄变成狗熊的能力。有一个已被视为经典的案例:2004年,一个互联网论坛上的帖子,展示了如何用圆珠笔就能撬开美国Kryptonite公司生产的自行车
期刊
1 成功并不比失败更难;  2 贫穷是一种疾病,但它是可以治愈的;  3 钱来自人的内心,它是一种思想状态;  4 一切财富的根源是人的下意识;  5 思想的“自我编程”是成功的捷径;  6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唯一区别在于自我暗示不同;  7 富人就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并得到回报的那些人;  8 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  9 你付出的努力就像存在银行的钱,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取;  10 像百万
期刊
上周末,本刊记者天意去一寺庙做采访,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来寺庙里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开始多起来,寺庙周围经营佛香生意的小店也生意火爆。佛香市场为什么这么火爆呢?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采访到了一位经营佛香的店主。他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巨大的市场潜力让我心动    在外打工多年,自己创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一年前,我辞去工作,开始到处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杂志上网络里
期刊
你一定听说过服装店老板在打折季节到香港“淘货”,收藏爱好者在旧货市场“淘宝”,而中原女孩杨琳在广州的创富经历,你是否有所耳闻呢?一个26岁的河南女孩,她凭什么在广州这座国际大都市崭露头角,又净赚百万资产?她的经历可真让人大开眼界:原来。仅仅靠着在拍卖行“淘房”,也能在短暂时间里赚下了百万资产,这不可不谓之一个奇迹!    意外发现“黄金眼”    我叫杨琳,今年26岁。1998年从郑州一家建筑学校
期刊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若歌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但提起玛歌堡,她立刻变得眉飞色舞,赞不绝口。她说,玛歌堡是最了解亚洲女人的服装品牌,将所有像她一样爱美的中国女孩装点得千姿百态,美丽至极。更重要的是,除了实力,公司视诚信如生命。正是玛歌堡的品牌实力和公司的诚信服务,将她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为她的事业撑起一片晴天……    初遇玛歌堡: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学毕业后,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疲于奔波到处找工
期刊
忙碌了一天,正酣然入睡的你忽然被手机铃声惊醒,你会做如何反应呢?  A、立即接通  B、关机拒接  C、看电话号码后定  D、不去理睬继续睡    解析:  选A:敏感的反应验证了你“求机若渴”的心态,开创事业的机遇也随之而来了,并且来得突如其来让你有些摸不清头脑,抓住时机迎接挑战吧,但切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而动;  选B:你个人不追逐名利,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比较满意,对未来的憧憬是“过了今天
期刊
一个女人的回答是:99亿!一碗拉面的生意能做到多大?    必修功课——试吃    2007年9月4日中午12点,上海市淮海中路金钟大厦31层味千拉面中国总部的一间窄小的办公室内,站满了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士。  他们正围着房间正中央桌上摆放的两大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和几个空碗,热烈地交谈着。  “我们开始吧。”随着角落上一位戴着银框眼镜,卷发披肩的中年女士提议,服务员开始将每个空碗里盛上面条,大家也纷纷
期刊
开栏语:  就在股市着实疯狂了一把的浪潮还未退尽时。我们开了这个《理财》栏目。  与赶时髦无关。  我们看到的是:疯狂的股市撞开了更大的闸口。股市、基金、债券、保险、不动产……时间,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呼声比任何时候都响亮。快递财经新政。评说理财之道,《理财》一栏但求读者略知投资市场变幻,增强理财技能,圆你“钱生钱”的如意算盘。足矣。    2007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5次加息,商业性贷款基
期刊
一家鞋子销售连锁公司打算在某地提拔一名店长,可推荐名单上来以后,却让人事部门迟疑不决。两名候选人小孙和小李各方面都很优秀,不但销售工作干得不错,而且在为人处事方面也都不相上下,听了汇报后,经理决定亲自到店里去看一看。  经理到了店里以后,繁忙的生意让他很是高兴,顾客虽然很多,但一切都运转得有条不紊。店里没有人知道他是鞋店的总经理,可经理却认出了小孙和小李,公司的铭牌早已显示了她们的身份。  经理刚
期刊
作为经销商,自然是赚下游客户的钱。不过。你想过赚上游厂家的钱吗?    以往,经销商靠差价赚取利润,但现在,上面的厂家大搞通路扁平化,下面超级零售终端又在迅速崛起,而物流配送业又在不远的将来虎视眈眈,经销商何去何从?难道甘当厂家的搬运工吗?  其实,只要拓展思路,经销商不但能赚下游客户的钱,还能赚厂家的钱。  厂家的钱怎么赚?有个前提,厂家基本不会与经销商发生逆向贸易往来,也就是说只有厂家卖产品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