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如何才能使高中语文课堂多一点互动呢?
一、平等对话促互动
互动必须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否则就不可能体现真正意义的互动。这固然需要学生之间的友好和谐,教师的课堂表现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学会倾听。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批判质疑,与教师、同学平等对话,在讨论中发表意见。
如在《长亭送别》课堂教学中,从课文表面看不出老夫人阻挡自由爱情婚姻的实质。其实,老夫人在退兵后失信,甚至在知道崔莺莺与张生私定终身后,依然想拆散他们,要张生进京赶考,博取功名,才配得上她的宰相家世。只有让学生自己研究,并与同学、老师平等对话探讨,才能发现这些戏剧冲突的实质,在探讨的过程中,课堂也就实现了互动。如果由教师把这些内容强加给学生,则难以达到真正的互动,还是传统的“一言堂”,不会提高课堂的效率。
课堂中,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多鼓励,绝不能因学生回答错误而批评或指责,绝不能因教师的权威而控制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尤其是我们目前面对的是“90后”的学生,他们普遍略显叛逆,有时对于老师的教诲难以真正接受,唯有平等对话,让他们自然接受,课堂才能真正达到互动。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离骚》中屈原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高尚情操,感受到《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权利而坚定地斗争的信念,品味出《纪念刘和珍君》中宣泄着的对黑暗社会的愤慨与仇视。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地增长知识,提升境界。
只有当语文教学成为师生间生命对话、心灵碰撞、思想激荡的双向交流互动过程,学生才有灵气,有才气,有朝气,有锐气,有志气。
二、自主学习促互动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新课标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这也是实现语文课堂互动的必要条件。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关注的不是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学,有没有自主地掌握方法,能否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力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这个关注点和新课标强调的“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不但学生能学会的要让学生自己学,而且学生能说的要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做的要让学生自己做。对于学生学不会的、不会说的、不会做的,也要想办法让他们学会学、说、做。唯有如此互动,语文学习的过程才充满活力。
如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唯有如此互动,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再如文言文教学中,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为他们整理文言知识,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刚开始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要循循善诱,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里的自主,不仅仅是学生一个人的自主,也可以是学生合作基础上的自主。有了合作,势必会产生共鸣,也会产生碰撞,在不断的共鸣和碰撞中,也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
三、竞争激励促互动
如果说平等对话、自主学习是课堂互动的必要条件,那么,竞争激励则是促进互动的催化剂。
“90后”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很多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把竞争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能有效促进课堂的互动。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使用“比一比看谁……方面最好”、“比一比看谁能别出心裁”、“比一比看哪一组最……”这样激励的语言,虽然只有短短一句,但对学生思维的触动却很大。当学生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能不能凭自己的本领找到问题的答案呢?其余同学是不是比他更有办法?”经过这样的刺激,多数学生可产生求知的内动力。而且,当教师在课堂上有组织地开展竞争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总是希望能争第一,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竞争中,学生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组内同学相互激励,能使互动的水平和层次得到提升。
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当课堂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时,他们总是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理。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将问题设置得“模棱两可”,设置得有争议一些,这是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只要教师把握好大方向,就不必担心学习的成果。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互动。记得有一次学习《逍遥游》,在评价庄子的“有所待”是否积极时,有学生认为庄子“有所待”是虚伪的,因为他还是靠物质的大自然而生存;也有学生认为这只是精神层面的“有所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还有学生从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角度进行评价,可谓各抒己见。
所以,竞争激励是语文课堂互动的法宝,关键看我们语文教师如何预设课堂的内容,如何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多元评价促互动
恰当的评价是促进课堂互动交流的持久动力。为了使评价充分发挥诊断和激励的功能,有效促进课堂互动交流,必须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对象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学习伙伴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标准多元化”是指不简单地以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且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合作精神、责任心等内容作为评价的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设计了一份表格,以此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显著。
表格如下:
一、平等对话促互动
互动必须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否则就不可能体现真正意义的互动。这固然需要学生之间的友好和谐,教师的课堂表现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学会倾听。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批判质疑,与教师、同学平等对话,在讨论中发表意见。
如在《长亭送别》课堂教学中,从课文表面看不出老夫人阻挡自由爱情婚姻的实质。其实,老夫人在退兵后失信,甚至在知道崔莺莺与张生私定终身后,依然想拆散他们,要张生进京赶考,博取功名,才配得上她的宰相家世。只有让学生自己研究,并与同学、老师平等对话探讨,才能发现这些戏剧冲突的实质,在探讨的过程中,课堂也就实现了互动。如果由教师把这些内容强加给学生,则难以达到真正的互动,还是传统的“一言堂”,不会提高课堂的效率。
课堂中,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多鼓励,绝不能因学生回答错误而批评或指责,绝不能因教师的权威而控制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尤其是我们目前面对的是“90后”的学生,他们普遍略显叛逆,有时对于老师的教诲难以真正接受,唯有平等对话,让他们自然接受,课堂才能真正达到互动。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离骚》中屈原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高尚情操,感受到《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权利而坚定地斗争的信念,品味出《纪念刘和珍君》中宣泄着的对黑暗社会的愤慨与仇视。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地增长知识,提升境界。
只有当语文教学成为师生间生命对话、心灵碰撞、思想激荡的双向交流互动过程,学生才有灵气,有才气,有朝气,有锐气,有志气。
二、自主学习促互动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新课标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这也是实现语文课堂互动的必要条件。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关注的不是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学,有没有自主地掌握方法,能否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力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这个关注点和新课标强调的“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不但学生能学会的要让学生自己学,而且学生能说的要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做的要让学生自己做。对于学生学不会的、不会说的、不会做的,也要想办法让他们学会学、说、做。唯有如此互动,语文学习的过程才充满活力。
如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唯有如此互动,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再如文言文教学中,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为他们整理文言知识,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刚开始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要循循善诱,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里的自主,不仅仅是学生一个人的自主,也可以是学生合作基础上的自主。有了合作,势必会产生共鸣,也会产生碰撞,在不断的共鸣和碰撞中,也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
三、竞争激励促互动
如果说平等对话、自主学习是课堂互动的必要条件,那么,竞争激励则是促进互动的催化剂。
“90后”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很多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把竞争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能有效促进课堂的互动。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使用“比一比看谁……方面最好”、“比一比看谁能别出心裁”、“比一比看哪一组最……”这样激励的语言,虽然只有短短一句,但对学生思维的触动却很大。当学生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能不能凭自己的本领找到问题的答案呢?其余同学是不是比他更有办法?”经过这样的刺激,多数学生可产生求知的内动力。而且,当教师在课堂上有组织地开展竞争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总是希望能争第一,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竞争中,学生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组内同学相互激励,能使互动的水平和层次得到提升。
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当课堂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时,他们总是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理。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将问题设置得“模棱两可”,设置得有争议一些,这是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只要教师把握好大方向,就不必担心学习的成果。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互动。记得有一次学习《逍遥游》,在评价庄子的“有所待”是否积极时,有学生认为庄子“有所待”是虚伪的,因为他还是靠物质的大自然而生存;也有学生认为这只是精神层面的“有所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还有学生从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角度进行评价,可谓各抒己见。
所以,竞争激励是语文课堂互动的法宝,关键看我们语文教师如何预设课堂的内容,如何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多元评价促互动
恰当的评价是促进课堂互动交流的持久动力。为了使评价充分发挥诊断和激励的功能,有效促进课堂互动交流,必须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对象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学习伙伴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标准多元化”是指不简单地以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且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合作精神、责任心等内容作为评价的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设计了一份表格,以此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显著。
表格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