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永不忘 使命永担当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kj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90多年前,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军来到井冈山,组建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成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创建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培育出了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党在领导井冈山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90多年的时光荏苒,90多年的砥砺前行,党和人民早已把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深深融入到了民族精神的血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础,民族之魂,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庆之年,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的重要时刻,在党的98岁生日到来之际,重温党的历代领导核心对井冈山精神的论述和阐发,深切感受井冈山精神的圣洁和崇高,时刻提醒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切实担当,在新时代条件下,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超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戮力前行。

毛泽东: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毛泽东同志是井冈山精神的培育者。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百废待兴,又面临复杂艰难的国内外环境。1951年夏天,中央派出谢觉哉为团长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来到江西,深入到井冈山等革命老区进行走访慰问活动。谢觉哉将一面绣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锦旗赠送给江西人民,鼓励全国上下继续发扬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争取更大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来到了阔别了38年后的井冈山。他与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深情回顾了井冈山的斗争历程:“井冈山是座好山,地形条件好,群众基础好,遂川、宁冈、永新、酃县、茶陵、莲花等县均有党的活动和农民运动,具有一定的政治条件。”井冈山的艰难岁月,并未击垮同志们的斗志,“当时,我们在井冈山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住的是破草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穿的是百家衣。自己有什么穿什么,没有统一服装。夜里盖的是禾草,脚上穿的是草鞋。有的同志甚至连草鞋都穿不上,打赤脚。上山下山全靠两条腿。所有吃的、用的东西全靠两肩挑。当时除少数人说风凉话、闹点情绪外,大多数人是坚定乐观的,战斗力还是蛮强的。”这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所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的斗争道路就是党和军队紧密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创出来的新路。“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数不清的大小战斗,证明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拖不垮、打不烂的。几经失败、周折,我们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扩大、巩固了井冈山这块革命根据地。”“这一段历史,使红军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认识。但是,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没有井冈山后方休整地,战斗的胜利就没有保障。所以现在人们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38年前是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洋房,吃饭是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但是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没有井冈山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胜利真是用生命换来的啊!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井冈山的斗争,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新方向。当时有人提出井冈山的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疑问,我们以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坚持了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的斗争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中国革命如果没有这些根据地作后盾,就不可能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革命的成功,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呀!我们应该用井冈山革命的这些历史,多宣传井冈山的革命传统,让后来的年轻娃娃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
  5月27,感慨万千的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用诗歌抒发出了井冈山精神中的英雄气概。

邓小平: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邓小平同志是井冈山精神的提出者和发扬者。
  1972年11月12日,鄧小平偕夫人卓琳一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对井冈山的访问,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夙愿。在茅坪参观期间,在听完对井冈山斗争的情况和茅坪的现状的介绍后,邓小平坚定地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接着又说:“我们的党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邓小平是第一个明确使用“井冈山精神”这一概念的中央领导人。
  当邓小平到位于攀龙书院的红军医院旧址参观时,他走进当年红军伤病员住过的简陋病房,望着屋子里那一张张潮湿的地铺,万分感慨道:“革命的胜利是靠他们的流血奋斗换来的,来之不易呀!”并一再说道:井冈山精神丢不得!
  1973年3月10日,就在这次井冈山之行的几个月后,邓小平第二次正式复出。复出后,他一直强调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他曾先后在各种场合明确讲到井冈山精神。“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60至70年。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在井冈山打旗帜才几千人,一打就是22年,最后还是战胜了帝国主义和他们支持的力量,中国人站起来了。”   1984年,“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由邓小平在北京亲笔题写。

江泽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江泽民同志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做了精辟的概括。
  1989年10月,刚担任党的总书记才四个月的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来江西考察。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后,江泽民挥毫题词:“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江泽民说:“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毛主席在井冈山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虽然我们今天不再像井冈山斗争时期那样每天吃红米饭、南瓜汤了,但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燃遍全国,走向胜利,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2001年5月29日至6月3日,江泽民再次视察江西。他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摇篮。重温我们党在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历史,以及在斗争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优良革命传统,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加强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作了许多深刻的论述。毛泽东同志把关心群众的问题想得很细,提的问题很具体,但又把这些问题与革命的总目标、总任务紧密联系起来。这就说明,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群众才会真正拥护我们。
  江泽民强调,江西是革命老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全党和全国上下始终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首次阐发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胡锦涛:让井冈山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胡锦涛同志多次来到井冈山,并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以及如何弘扬井冈山精神,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与价值取向。
  1993年4月,胡锦涛第一次上井冈山走访慰问。他强调,“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用鲜血与生命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是江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当然,对革命传统要继承又要发展。我们应该把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的新的时代风貌结合起来,熔铸成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并把它贯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胡锦涛第一次着重提出了井冈山精神内涵的“三要点”:“第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三,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再次来到井冈山,他说,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胡锦涛强调,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加强团结、形成合力,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用优良的作风保证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2007年7月26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说明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培育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2009年1月24日至25日,胡锦涛第三次来到井冈山,他指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井冈山精神”,并论述了弘扬井冈山精神以应对挑战、共克时艰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始终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矢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使井冈山精神始终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习近平同志先后三次来到井冈山,对井冈山精神内涵作了重要阐述和新的高度概括,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6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到井冈山实地学习时指出,到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深切地感受到当年革命的艰难,当年胜利的不易。这块红土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令人神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6月习近平在上海会见江西省吉安市党政代表团时指出,井冈山是红色摇篮,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第一个县级工农兵苏维埃政权,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中央在吉安建有井冈山干部学院,在上海建有浦东干部学院,红色传统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2008年10月13日至15日,习近平在江西调研考察时指出,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我们要把继承优良传统和坚持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把解放思想和尊重执政党建设规律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党的建设中的新问题,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来到井冈山。他指出,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习近平指出,伟大的理想信念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习近平强调,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转化为对奋斗目標的执着追求、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对高尚情操的笃定坚持、对艰难险阻的勇于担当;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都要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不丢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丢廉洁奉公的高尚操守,逢事想在前面、干在实处,关键时刻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都要认真践行党的宗旨,努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要求,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坚持用井冈山精神等革命传统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汇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之河,灵魂之河。孕育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培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条件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其他文献
一  2017年6月20日,著名藏学家蒲文成先生悄然辞世,至今快两年了。他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是藏学界的一大损失。他生前刻苦钻研藏学,从历史和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多方面为传播藏民族文化、汉藏文化交流,为民族团结,为政府资政等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我们撰写此文,想全面介绍蒲文成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果和藏学研究成果,以缅怀他一生的功德业绩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蒲文成先生于1942年11
期刊
李逢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一周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在学养上他是我的良师,在感情上他是我的益友,因此我送给他的挽联是“忆良师百里桃花映春晖,悼益友千篇诗文载史册”。这是我对李逢春先生前半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遍河湟,后半生从事方志編纂和文史研究工作著作等身的精彩人生的衷心赞颂。  李逢春先生,字宜农,号耕夫,青海西宁韵家口人,1937年10月出生,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10月加
期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个真理。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望奋斗历程,我们无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共产党不仅建立了新中国,改天换地,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它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西北“花儿”,同样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共产党使“花儿”获得新生。传承了千百年的大西北民歌“花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照耀下,才获得了新生。中国西部地区,以浩瀚辽阔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立体的气候特
期刊
4月18日,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青海省体育局、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青海省文化馆承办的“畅游丝绸之路·共享美好生活”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锣鼓喧天彩扇飞扬彰显文旅时代风貌  4月12日,雄浑豪放、气势高亢的威风锣鼓声响彻青海国际会展中心。青海省文化馆红半天鼓乐团的130名女子鼓乐手在铿锵有力的节拍下,以精神饱满、热情豪放的姿态,敲响那传递着喜悦、幸福
期刊
理念层面强大的领导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左”的思想观念严重地束缚着我们的手脚,窒息了我们的创造活力。针对这些思想观念,中国共产党确立起实践标准的权威,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才是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起“三个有利于”标准,让我们懂得了应该如何评价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好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结束了阶级斗争,顺利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带领全国人民铆足力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计划与市场
期刊
一、田野点:化隆县塔加村   塔加藏族乡位于化隆县境最东端,距县城82公里。本文的田野点塔加村则隶属于化隆县塔加乡,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的纯藏族自然村落。“塔加”源于藏语“答加”,意为一百匹马。全村以藏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塔加村分为塔加一村和塔加二村,塔加一村现有92户,452人;塔加二村现有98户,474人。主要的经济作物是以小麦、豌豆、洋芋、青稞为主,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和牧业生产。  
期刊
蒲文成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每想起他,总令人痛心不已。他是学术大家,人格楷模,他虽然走了,但他的道德文章是留给社会的丰厚财富,他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  蒲文成先生于1942年11月19日出生在青海省乐都县高庙镇蒲家壕村一个耕读传家农民家庭,祖父是一位前清秀才,在当时可称得上“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听祖父讲授《百家姓》《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本,受到了良好的家
期刊
河湟谷地,古称三河间。这一地域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这里山川相间,沟壑纵横,地貌雄浑多变,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所谓三河,是指黄河、湟水河和大通河,湟水河和大通河是黄河的两大支流。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和约古宗列盆地源出汇合,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流出,一路穿行而来,走过草地沼泽,穿过崇山峻岭,浊浪拍岸,奔腾汹涌。在行将离开青海故土之际,似是为表达对养育过她的家园
期刊
细雨飘洒在2019年的初春时节,悄无声息地润泽着春意萌动的高原大地。进入喜庆祥和的己亥年之后,全省各地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让人眼前一亮、应接不暇。据统计,仅上半年元旦、春节期间,全省开展各类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5700场,现场参与观众总人数达411万人次,网络参与量达488万人次,大大高于往年。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兴盛,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折射出我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坚实历
期刊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同志必须自觉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下面是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后的一点感想。一、重视书法艺术之教育功能,历来是书坛的一个优秀传统  书法是术,还是道?书法是技艺,还是学问?面对这个问题,所有书家皆应有明确认识和准确回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