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街道空间研究进展计量化解析

来源 :城市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道空间不仅维系城市交通畅通,对人的活动也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提出,街道空间研究趋增.为厘清其研究进展,使用CiteSpace对6593篇国内外研究文献展开可视化图谱解析,并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频次与中介中心性等解析研究重点领域与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外研究领域中“社会”与“空间”热点分异化,而“以人为本”是共同演进趋势;当前国内研究呈现出理念与对象方法进展不对称的特征.据此提出全局性拓展研究内容、多角度探索技术发展、多层级完善街道空间等建议.
其他文献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析武汉市实体书店的空间格局及相互影响关系,探讨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变化的新趋势.研究表明:武汉市传统书店表现为“T”型分布格局,并沿长江呈“东北—西南”向延伸;新型书店呈“I”型模式布局,并沿“西北—东南”向拓展.新型书店的设立加强了实体书店沿长江集聚和向远城区扩散的态势,弱化了其“东北—西南”向的显著性.城市文化消费空间以新型书店为载体,以新业态、新功能、新体验为价值导向实施重构,促进了以图书消费为主的商业化空间向“符号化”消费空间转向,初步建构起“共享阅读”向“互助阅读”
基于对武汉市8个城中村拆迁安置小区的411户还建家庭的随机抽样调查,通过构建多维生计能力评价模型,探析拆迁还建居民住房租赁性收入对家庭生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租户需求”增加及住房状况改变,还建后居民家庭出租住房的比例由拆迁前的14.4%提高到46.9%,还建家庭对住房租赁性收入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拆迁后居民家庭的生计能力整体有所改善,住房租赁性收入的取得对提高家庭生计能力作用明显;从指标维度来看,有住房租赁收入的家庭在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汽车拥有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工资
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象限图法,对2008-2017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生态效率及演变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高水平类型的城市数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分布并无明显聚集特征,高、低水平城市错落分布.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3%,技术进步是促进增长的主要原因.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变化较为平稳,仅四个时间段表现出下降趋势.在区域差异方面,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的
从理论层面构建了劳动力需求模型,通过对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进行分解,说明了环境规制作用于就业的具体机制.基于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结合门槛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与就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验证了环境规制影响就业的各项途径.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对就业的作用整体上可分解为负向的需求效应、正向的成本效应以及要素匹配效应;在不同环境规制门槛区间内,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由抑制逐渐转变为推动,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双重红利”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环境规制对不同收入水平地区就业
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衡量农民福利的六维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房改造集聚中农民福利的变化进行量化评价.选取我国新型城镇化先锋试点地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作为实证分析案例,测量农民的福利变化情况,并对同一地点不同政策下农民的福利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集中居住后农民整体福利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较小,且在家庭经济和社会资本方面的福利有所恶化;一、二两期改造政策的差异导致农民的相对福利下降,负债状况和社区融入问题较为突出.建议在推进农房改造集聚时要重点关注农民福利的现实困境,在物质资本、
将计划行为理论和态度—行为—情境理论进行整合,以北京市和上海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PLS结构方程,揭示了影响居民私域亲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着重剖析了情境约束对不同类型居民私域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居民的亲环境意愿是影响其亲环境行为非常重要的前因变量;情境约束对绿色消费行为、亲环境交通行为和节约与回收行为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情境约束显著削弱了亲环境意愿对亲环境交通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对亲环境意愿与绿色消费行为或节约与回收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最后,提出了促进城市居民私域亲环境行为的建议
基于开源数据与统计资料,借助空间自相关及回归分析方法,在街道(乡镇)尺度上,对2000年以来北京新增公共服务资源与新增住房的空间匹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增住房及公共服务资源的热点区均向远郊区转移,但转移路径和方式存在差异.新增公共服务资源与新增住房呈现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新增医疗服务资源与新增住房的空间匹配性较差.在局部匹配关系上,显著低—低区数量减少,显著低—高区从北五环地区向新城周边乡镇转移,显著高—高区和高—低区数量较少.新增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受到新增住房与原有资源基础的影响,但对于不同的新增公共
基于我国280个地级市2003-201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从低碳试点政策层面出发,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分析了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对城市废气排放量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平均降低了16.3%的二氧化硫废气排放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存在技术效应和效率升级效应,但对结构效应并不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II型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减排效应显著.对于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外商直接投资水平、高研发投入水平的城市,低碳试点政
将高铁开通视作一项“准实验”,利用2003-2017年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高铁开通可以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对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后,该研究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表明,高铁开通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得到验证,在东部地区,高铁开通未能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在非省会城市,高铁开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作用得到验证,在省会城市,高铁开通未能显著提升经济发
基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视角,构建了中国2003-2016年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U型效应,即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时,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利于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当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一定水平时,新型城镇化的创新驱动效应才逐渐释放.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在东部城市、非省会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三线城市以及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更为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