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乡村闲居已经有些日子了。这些天,无非是跟农人谈谈如何种瓜种菜,或看着他们插秧除草;再则,就是呆在小室内看些闲书,抚弄糙琴。除此之外,便是向远方的亲友传些书信,聊表相思罢了。说白了,这一切都是在打发时间。
前几日,听说附近有个叫做黄花川的地方,景色特别怡人。今早,我索性跟着一群闲暇的村人去了。
一路上可谓是九曲回肠,蜿蜿蜒蜒。路边,青色的草儿上还挂着露珠,摇摇欲坠,让人忍不住有种想尝上一口的冲动,但终究是走过去了。越是往远处走,心里越是如猫爪抓似的,想回头去尝尝。甚至心内暗想着,若是能舔上一口,其甘甜程度应该绝不亚于岩缝里流出来的清泉。但,又似乎有些疏懒,懒于回头,于是,就这样擦身错过了。
草丛里自然也少不了几束鲜花,有的已经开了,正招揽蜜蜂为它们传粉;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但似乎巴不得尽早开放。花儿的种类也是繁多,有蓓蕾,有杜鹃,有兰花,还有不知名的;花形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喇叭,有的像海星,有的像小女孩头上戴的蝴蝶结……
大约走了二三十里地,有水声潺潺入耳。久居乡村的人,对水最感兴趣了。一闻水声,他们一窝蜂似的赶去,我也快步走上前去。
这里是条小溪,宽不过七八尺,深不过尺余,若说长度,则无头无尾。水很清,有些极小的鱼虾在游动。他们也真是幸运,这里没有天敌,他们可以欢快地成长。不过,这里是山溪的水,似乎没有多少营养,所以他们总长不大。
走了好远的路,有的人像是渴了,于是弯下腰掬起一捧水,吸着,欢呼道:“真是好水,你们也来尝尝!”在他的鼓动下,又有一群人照着做了,却说道:“甘甜是甘甜,就是有点凉,喝多了会坏肚子。”和他们呆久了,他们也没忘记我,对我说道:“先生,要不,你也试试!”
读书人终究是要斯文些,不像他们一下手就捧,我先用双手把水向两边拨,然后从中央掬起一汪水,不过抿了一小口,其余的随即洒下。但我的感受和他们的不一样,仿佛有种幽幽的沁脾感。当时,正处立夏时节,气候有点转热。有人有些禁不住了,索性脱了鞋子,挽起裤管,用手擦洗,或者捞起一汪水往脸上浇,以解解暑气。我可不敢再随他们了,毕竟自己身体不太好,有点吃不消。
溪那边是条山路,溪水中间拦腰有几块断断续续连成一条线的方形石块,尽头和那条山路衔接在一起。在此休息够了,又是人头攒动,往对面去了。临了,他们还问我:“先生,你不去黄花川了吗?”我正流连于这条溪,见有人问我,随即答道:“这里就很好了。前面路途太远,我走不过去了。”他们不再邀我,我也就留在了这里。
刚才欢呼的人声遮盖了一切自然声响,也由于人多眼杂,没能好好观赏此处。现在,人走空静,倒可以好好领略一番了。水流得很急,哗哗地响,像是赶大潮,偶尔撞上凸起的小石尖,激起朵朵浪花,又散开了去。周围也不乏鸟叫虫鸣,有布谷鸟的“布谷布谷”声,有燕子的“吱吱”声,有麻雀的“唧唧”声,间或有蝉的“知了”声……此起彼落,他们在演奏大自然最美丽的乐章。俯首看看这水,菱荇在这里扎根,叶子在水面漂浮,一左一右,来来回回,倒真有点“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意味。退后五六步再观察,岸边的芦苇也掩映在水里,好一幅倒影!
我无聊的心终于安静了下来,就像这溪水,不管是无人问津,还是天长日久地向前流淌。我在溪边找了一块高出水面两尺、稍显平整的大石头,坐在上面,操起原本想到了黄花川才用的鱼竿,学着画上的老翁,垂钓起来。
(作者系武昌理工学院作家班学生,指导老师:范文琼)
前几日,听说附近有个叫做黄花川的地方,景色特别怡人。今早,我索性跟着一群闲暇的村人去了。
一路上可谓是九曲回肠,蜿蜿蜒蜒。路边,青色的草儿上还挂着露珠,摇摇欲坠,让人忍不住有种想尝上一口的冲动,但终究是走过去了。越是往远处走,心里越是如猫爪抓似的,想回头去尝尝。甚至心内暗想着,若是能舔上一口,其甘甜程度应该绝不亚于岩缝里流出来的清泉。但,又似乎有些疏懒,懒于回头,于是,就这样擦身错过了。
草丛里自然也少不了几束鲜花,有的已经开了,正招揽蜜蜂为它们传粉;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但似乎巴不得尽早开放。花儿的种类也是繁多,有蓓蕾,有杜鹃,有兰花,还有不知名的;花形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喇叭,有的像海星,有的像小女孩头上戴的蝴蝶结……
大约走了二三十里地,有水声潺潺入耳。久居乡村的人,对水最感兴趣了。一闻水声,他们一窝蜂似的赶去,我也快步走上前去。
这里是条小溪,宽不过七八尺,深不过尺余,若说长度,则无头无尾。水很清,有些极小的鱼虾在游动。他们也真是幸运,这里没有天敌,他们可以欢快地成长。不过,这里是山溪的水,似乎没有多少营养,所以他们总长不大。
走了好远的路,有的人像是渴了,于是弯下腰掬起一捧水,吸着,欢呼道:“真是好水,你们也来尝尝!”在他的鼓动下,又有一群人照着做了,却说道:“甘甜是甘甜,就是有点凉,喝多了会坏肚子。”和他们呆久了,他们也没忘记我,对我说道:“先生,要不,你也试试!”
读书人终究是要斯文些,不像他们一下手就捧,我先用双手把水向两边拨,然后从中央掬起一汪水,不过抿了一小口,其余的随即洒下。但我的感受和他们的不一样,仿佛有种幽幽的沁脾感。当时,正处立夏时节,气候有点转热。有人有些禁不住了,索性脱了鞋子,挽起裤管,用手擦洗,或者捞起一汪水往脸上浇,以解解暑气。我可不敢再随他们了,毕竟自己身体不太好,有点吃不消。
溪那边是条山路,溪水中间拦腰有几块断断续续连成一条线的方形石块,尽头和那条山路衔接在一起。在此休息够了,又是人头攒动,往对面去了。临了,他们还问我:“先生,你不去黄花川了吗?”我正流连于这条溪,见有人问我,随即答道:“这里就很好了。前面路途太远,我走不过去了。”他们不再邀我,我也就留在了这里。
刚才欢呼的人声遮盖了一切自然声响,也由于人多眼杂,没能好好观赏此处。现在,人走空静,倒可以好好领略一番了。水流得很急,哗哗地响,像是赶大潮,偶尔撞上凸起的小石尖,激起朵朵浪花,又散开了去。周围也不乏鸟叫虫鸣,有布谷鸟的“布谷布谷”声,有燕子的“吱吱”声,有麻雀的“唧唧”声,间或有蝉的“知了”声……此起彼落,他们在演奏大自然最美丽的乐章。俯首看看这水,菱荇在这里扎根,叶子在水面漂浮,一左一右,来来回回,倒真有点“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意味。退后五六步再观察,岸边的芦苇也掩映在水里,好一幅倒影!
我无聊的心终于安静了下来,就像这溪水,不管是无人问津,还是天长日久地向前流淌。我在溪边找了一块高出水面两尺、稍显平整的大石头,坐在上面,操起原本想到了黄花川才用的鱼竿,学着画上的老翁,垂钓起来。
(作者系武昌理工学院作家班学生,指导老师:范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