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政策比较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jxb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美、英等西方国家“择校政策”作为公立学校的改革政策得以推行,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择校”现象,但由于往往与高收费挂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禁止择校的政策。面对同样的问题,中美两国的政策大不相同,这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对我国今后择校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
  
  择校行为产生的原因
  
  “择校政策”是近几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措施。“美国择校行为的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是作为大多数家长响应联邦政府取消种族隔离要求而出现的。到了70年代,许多家长发现强制性的入学计划无法令人接受,所以,许多白人孩子流入种族单一的教区私立学校。为了解决对强制入学要求的不满,高级法院决定限制取消种族隔离的影响的范围,在市内建磁石学校,发展成为对白人家长更有吸引力的公立学校,这是一种自愿性的取消种族隔离的学校,联邦政府对此进行资助。80年代,城市教育改革把磁石学校概念推广到整个教育系统中,同时,开放入学也是应强烈的种族平衡要求而出现的。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种由公共资金资助的择校形式——实验性的凭证计划”。之后,又出现了特许学校或合同学校,这是一种共校私营的形式,为了改善质量差和公众不满意的学校。总之,美国的择校政策是一种政府行为和公众在国家支持、鼓励和法律允许的基础上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力,选择自己满意的和符合自己实际条件的学校。
  我国的择校行为则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它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就近入学”的相关规定,并伴随着权、钱的交易,是国家花大力气整顿、治理的重点。国家明确规定:不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小学和初中招收择校生。结果却是屡禁不止,“成为一种法律不认可、政策不允许,事实上却相当普遍存在的现象”。
  当然,由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同,择校行为产生原因也不相同,但仍存在着相同的因素:
  1.择校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引起的。
  2.择校是家长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结果。
  尽管存在着共同的原因,但中美两国政府对待择校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在对待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选择的政策是不同的。
  
  择校政策出台的目的
  
  国内学者认为,美国出台择校政策是为了改变公立教育体系的弊端,“其目的是:1.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居民日益强烈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2.通过教育选择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教育投资效率。3.通过学生选择以及相应的师资及其它教育资源的选择,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4.通过教育选择,加速私营化进程,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体制和模式。
  中国出台择校政策,明确规定不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小学和初中招收择校生,对于高中招择校生,在数量上、成绩上、收费标准上也作了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是不被允许、提倡和支持的。其目的:1.减轻家庭负担。就近入学节省了路费、择校费,为不富裕家庭子女入学提供了一种保障,使家庭不必为子女入学而担忧。2.保障社会安定。择校会导致一系列权钱交易,使有权有钱家的孩子可以进入重点学校,这就会为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隐患。3.避免校际之间差距越拉越大。择校当然是选择那些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这就造成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差的学校则会出现生源危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的出台,是有着不同的目的的,但无论是美国的择校政策,还是中国的禁止择校政策,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当然,教育机会均等不是绝对的,从古到今直到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只是一种接近,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因为教育机会均等应该等于“教育投入均等+教育资源对学生成就产生的效力均等+教育产出的均等”,而这三者在实践中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所以,我们只能运用各种手段、方法、途径无限地接近教育机会均等。这样,美国和中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出台“择校政策”。
  
  社会各方对择校政策出台的态度
  
  在美国,自从“择校运动”浮出水面,针锋相对的争论就一直不断。支持者认为,择校有利于促进校际之间的竞争,刺激学校业绩的改善和家长满意度的提升,能够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需求,并且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跨区择校为克服居住区带来的“阶层隔阂”,促进各族间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和途径。批评家认为,“择校”结局可能是非但不能缓和反而会加剧不公平的程度,因为很多父母因为没有免费的交通和充足的信息,将无法进行选择。另外,人们往往不考虑一所学校录取学生的类型及其资源,而用单一标准,尤其是考分去判断学校的优劣,这本身就有失公平。当前,虽然反对的意见日渐增多,但支持择校者依然占据优势。
  在我国,不论是学术界还是在一些社会公众层面,对择校的态度也是截然对立的。支持者认为禁止择校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遏制了择校中出现的权钱交易,纠正了不正之风,保证了基础教育的顺利实施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也有反对者认为:择校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方面的竞争。吸引家长把钱拿出来支持教育,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满足了家长的愿望,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动力。对于学生而言,择校也满足了他们的学习愿望,因而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更易于成长。因而,国家大可不必强行禁止。
  不难发现,两国学术界对“择校政策”都颇有争议,对“择校政策”利弊的分析也不乏相同之处。至于一般社会公众的态度随着社会阶层不同而表现明显差异。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少数族裔和低收入阶层强烈支持择校,但中产阶级,特别是居住在郊区的,则意见不一。那些对自己的孩子被迫就读于长期效绩不佳的学校感到不满的少数族裔和穷困的家长想找到可以替代的方法,对自己的孩子所在学校的质量感到满意的中产阶级家长,则不太愿意寻求变革。在我国,有权有关系,高收入者多赞同择校,而反对国家出台的禁止择校的相关政策。普通的工薪阶层及其他低收入阶层大多反对择校,因为,他们更加支持国家出台的禁止择校政策。
  择校政策产生的效果
  
  在美国,择校政策的产生,起因于公众对逐年下降的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满,政府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教育领域,打破传统的“就近入学”原则和公立学校的垄断,实际上是政府推行的一种教育改革。而这项教育改革是在联邦宪法和州的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满足公众需求的一种合法的政府行为。这种制度的实质是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了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私立学校之间、公立学校之间开展公平的竞争。争生源、争师资、争资源,从而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优化了资源配置,对学生学业成绩、出席率和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给家庭特别是中低收入的家庭以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家长对教育的参与更加积极。目前,教育改革推行的择校政策对美国基础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无疑是深刻的。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重建着美国公立学校的结构与制度,对教育观念、教育行政体制、公立学校的财政体制产生重要影响。当然,美国择校政策的正式提出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还不完善。再者,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国家,政党制度与总统制相结合,两党轮流执政。由于国家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美国在择校改革过程中常缺少法律支持,难以深入进行。同时,美国分权制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各州在推行择政策校方面所采取的策略以及给公众提供的自由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择校制度确实给美国教育带来了希望,这是勿庸质疑的。
  与美国不同,我国的择校行为是1993年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普遍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后的非预期效应。因其与《义务教育法》相违背,因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择校。1995年出台《关于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的意见》、召开全国教育纪检检查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小学治理乱收费工作电话会议,明确提出五不准的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准义务教育的公办小学和初中招收择校生,对于高中却未作出明确规定,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分成了两部分。但禁止择校政策的出台,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默认或放纵“择校”,造成择校现象成为虽然不合法却滋长蔓延的失控局面。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禁止择校政策的出台是武断和片面的。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择校失控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用简单的行政手段禁止是很困难的,也没有必要。
  
  对我国择校政策的可行性建议
  
  1.“就近入学”与“择校”并举。“就近入学”原则是《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一种入学方式,而“择校”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即人人享有自由选择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的权利。那么,如何保证法律与人的基本权利不互相冲突,就要使就近入学与择校相结合。从本质上讲,“就近入学”与择校也并不矛盾。择校是在就近入学基础上实现的,只有保证了学校所辖区内的儿童都已享有就近入学权力以后,才考虑招收择校生,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现在,择校政策只是一味地禁止,正如前面所说,它并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屡禁不止。而正确的做法则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2.对“择校”行为进行规范。
  ①要制定择校的标准。它包括招收学生的标准和收取择校费的标准。学校所招收的学生除了本地区的以外,择校生应以成绩为标准,择优录取,根据市场经济的原理,也可以考虑家长对学校发展贡献大小的因素适当优先。择校生的收费标准,应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和教学质量来确定。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先给学校评定等级,各等级学校确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学校应按有关部门的标准收费,所收的择校生经费应统一管理,除一部分上交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改善薄弱学校经费外,其余应专款专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
  ②招收择校生的学校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能通过扩大班额来招收择校生。招收择校生后,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馆、师生比、教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都须符合有关规定,决不能超出学校的办学条件,盲目招收择校生。
  ③为了避免主办人员以权谋私、以关系谋私,招收择校生工作应作到招收条件公开、招收名额公开、交费公开,以杜绝不正之风发生。
  3.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缩小校际间的差距。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不可能把所有的学校一下子都办好,同时也需要一些“窗口”学校,所以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允许择校就是把重点学校收取的择校费,用于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政府也更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力度,逐步缩小校际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使他们成为学生、家长放心的学校。当然,薄弱学校也应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拼搏,提高教师素质,寻求自己发展的新思路。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高中、初中招生办法和中小学建设改革的力度,切实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4.扩大民办教育规模。发达国家民办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已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美国接近20%,是公众进行选择的重要选项。绝大多数私立学校都保持着较高的教育质量及办学特色。我国民办教育起步较晚,良莠不齐,所占比例不足1%,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显示了民办教育进一步制度化、法制化的趋势,国家正在鼓励、支持、规范其发展。民办学校本身也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收费标准应依学校办学成本确定,不以营利为目的,使民办学校在法制的轨道上更好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办学校也会像美国一样打破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成为公立学校的竞争对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家长选择的首要目标。
  总之,择校现象作为一种短期内难以消失的社会现象,应认真对待,不能作简单化处理。同时,教育选择是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国实施教育选择的时机已经成熟,各级政府应当有步骤地加以推动和引导。
其他文献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策划了一个“父与子”专题,童话大王郑渊洁在节目中讲到了其子郑亚旗读小学时的一件事,令我感慨良多。  郑亚旗现在是《皮皮鲁画报》的主编。他读小学的时候表现平平,成绩也只是中下等。有一天,他跟父亲说,每次学校升旗的时候,他都觉得有一股热血往上涌,心情非常激动,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回升旗手,哪怕当护旗手也行。郑渊洁听后非常高兴,忙说这是好事,改天我去学校和老师说说,
高考已经结束,漫长的暑假成为许多学生、老师、在职人员上网考证的好时机。国家教委也颁布了规范网校的文件。如何正确选择有效的网络学校、考试机构和证书,是目前受到普遍关注
加入WTO后,我们进入了“能力决定前途,素质决定命运”的时代。服务贸易将会大大超过货物及商品贸易。中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开始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尚未认识到民办教育的服务性、产业性。90年代末民办教育“掀起红盖头”,开始了“教育产业”的思考。目前,各界还在继续着教育是否产业化的争议。  面对加入WTO将带来必然的挑战,教育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我国民办教育带来机遇。我们
针对煤矿孤岛采煤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护段巷道压力大,反复修复、维护困难,修复维护人员多,影响回采效率的问题,通过加强工作面超前支护段支护强度,增加支护受力面积,变被动支护
文章面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围绕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这一热点问题,以自动测试系统课程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为例,探索了双创背景下融入人工智能的
校长的举动直接影响到整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态势。笔者由一名工作干线多年的教师到刚刚上任不久的校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感触颇深:教育中要求老师要对学生多关爱,多鼓励少
近几年来,关于校园暴力的话题不时见诸报端,特别是学生暴力现象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当前出现的学生暴力现象,要认真地研究这一现象成因,找出防治的措施,以培养出更多高素
创业企业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创业企业又常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创业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基金)、个人投资者、政府三者需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2004年11月30日,联合国改革问题高级别名人小组向安南秘书长提交报告,建议将安理会的席位从现在的15席增加到24席;并就此提出了两种备选方案,但两种方案均将否决权仍限于目前的5
探索可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本项目针对计算机主机拆装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综合使用3ds Max、Unit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