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发展等级之用词贴切 句式灵活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e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一、用词贴切
  1.精心选择最精当的词语。用字用词要收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就须选择、锤炼动词。动词用得好,则字活而自响,句健而自妙。而如果把文章比喻成一块色彩艳丽的布料,那么,形容词就是能点缀这块布料的色彩、花纹。画家作画,讲究光影的明暗、色彩的浓淡、色调的冷暖,同样写文章也要增强画面美感,选用色彩词就是一种好方法。在给事物着色时,应讲究不同事物色彩的彼此排列和配置,精心筛选具有鲜明对比色的景物,加以点染和勾勒,让它们以彼烘此,或彼此映衬,或相互对照和依托,从而使文章产生一种有对比的和谐的色彩美。
  2.适当运用叠音词、拟声词、谐音词、双声叠韵词,注意音节的配合。汉语中这几种特殊形式的词往往使作品具有音乐美,听起来很悦耳,从而收到更加良好的表达效果。运用这些词时,考生要注意这几类词都不是凭意义关系把两个字组合起来的,所以不能分开来理解,自然也不能分开来使用。像下面句子中双音词和叠韵词的用法就是错误的:“他一个人在街头徘来徊去”“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心里又犹又豫”。
  3.巧妙运用熟语。熟语是汉民族语言璀璨不朽的瑰宝之一,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其中成语故事短小而寓意深刻,修辞和谐而优美动听,激人情怀;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前语像谜语,后语像谜底,短小、风趣、形象;谚语通俗而含意深刻,往往反映事理,揭示规律。作文中恰当运用熟语,不仅能节约笔墨,而且能准确地表达文章最主要、新鲜、精彩的事实和作者的思想。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巧妙地化用熟语,或赋予临时意义,或更改换字,或调换顺序,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考生要注意对意义相近的熟语进行仔细斟酌,比如“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的程度不同,“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的陈述对象真假有别,“面面俱到”与“八面玲珑”的感情色彩不同。
  二、句式灵活
  句式灵活,追求的是有序,多变。即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需要,根据所表达的对象、目的和具体语境的需要,灵活自如地变换不同的句式,在句子铺排格局的多样性、变化性中显现出文章内在和谐的统一关系,使句子铺排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表现出本质上的整体性,从而充分地表现文章的意蕴境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功能,这里选择常用的几种说一说。
  1.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交替使用。这四种句式分别用来表达不同的语气。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考生作文时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不同语气的句子,便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整句和散句的配合使用。整句指对应整齐、结构匀称的句式,包括运用了对偶、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的句式;散句指不求对称、参差错落的句式。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散句调遣自如,灵活多变,音节参差,适宜于表现行云流水的叙述、起伏变化的情景,能避免单调呆板,收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3.长句或短句的选择使用。长句是指定语、状语用得多,联合成分用得多,或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其结构繁复,内涵丰富,具有集中紧凑的特点,常常靠虚词来连缀,能严密地表达思想,有较强的逻辑力量,还能表现舒缓的语势和缓慢的节奏,抒发细腻低沉深厚的感情。长句经常用于议论文体,也用于文学作品的某些段落。短句颇能体现汉民族语言风格。它结构简单,节奏明快,表意简洁,干脆有力,语言短促,气势雄壮,便于表现紧张的气氛,抒发激越的感情,体现简约、明快的风格。
  4.常式句和变式句的灵活运用。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往往是固定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便是常式句。有些句子成分的位置因特殊情况起了变化,如主语在谓语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后,这便是变式句。常见的变式句(即倒装句)有:主谓倒置(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一般来说,常式句自然平实,语势和缓,多用于一般的叙述、描写、议论,也可用于表达祈使和感叹的语气,适用于各类语体,能构成朴实、平易、典雅的风格。变式句起突出强调作用,给人奇巧之感。文学语体,特别是诗歌和抒情散文,经常采用变式句。
  【郝芬/供稿】
  ■
  文化无门槛
  □祁栋华
  《水浒》一书,堪称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农民战争的史诗,可是当初竟然连作者姓甚名谁都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若问成书的时候作者缘何不敢署上大名?很大程度上怕是要“归功”于那些刻意为文化设置门槛的所谓“精英文人”。
  精英嘛,自然是瞧不上文学界的那些“旁门左道”的,唯有汉赋、唐诗、宋词这类“高雅文学”方可登堂入室。在这些人眼中,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横亘于文化殿堂的大门之外。于是乎,诸如元杂剧、明清小说之类的新兴文学样式便被当年的文化精英们不屑地赶进了勾栏瓦肆之中,只能由那些歌伎戏子、评书艺人去口口相传。
  然而,这些“沉沦下僚”的“没有文化品位”的文人及其创作当真如此不堪?非也。
  试问,自古以来那些被后代称之为“文学”的东西到底缘何而来?还不是从“俗人”們的日常劳动、生活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其中瑰宝如《诗经》者,被后世尊为诗歌的鼻祖,传之后人,历千载而不衰。其实,这些诗歌中的奇珍当初也不过就是一支支出自大字识不了一箩筐的乡村野老口中的民歌民谣。倘真要为文化筑上一道“去粗取精”的门槛,《诗经》中的305篇作品绝大多数恐怕都要被拒之门外。可以说,正是由于民间俗文化的积淀,才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人类文明的辉煌大厦。
  而所谓的“文化人”又由何而来?“人非生而知之者”,何人不是首先受着俗文化的濡染,再一点点求经问道,才得以脱颖而出?因此,还是请我们的精英人士能高抬贵手,鉴定文化的质量和档次时不要将“孩子和污水”等量齐观。就通俗文化而言,大浪淘沙后,它或许百不存一,可一旦流传下来,却足以登堂入室,昂首走进经典文化的殿堂,让后人须“仰视才见”。谓予不信,瞧一瞧四大名著,哪一部当初不是“见不得人”的“俗文学”?
  细想想,我们的精英人士真该拜白居易为师。据传白香山诗成之后都要读给老媪去听,再作修改。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文化人如此放低身段恐怕是我们的精英人士绝难做到的。“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和实在。”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的这句慨叹特别发人深思。
  当年曾有不少的文化人蔑视宋词的媚俗,嗤笑元曲的通俗,鄙弃明清小说的流俗……他们高筑起文化的门槛,拒绝将这些文学样式“扶正”。时至今日,这些文学样式却化作了文化殿堂中不朽的丰碑。正如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那些时时处处为文化设置门槛的精英人士们知否:或许你的冷眼下就有苏东坡,你的讥笑里就有关汉卿,你的拒绝中就有曹雪芹!
  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任人徜徉。
  作者分析问题时论据信手拈来,且用得恰到好处;观点富有新意,且有理有据;语言犀利,但并无偏激之处,做到激情、诗意和理趣相交融,令人折服。
  【指导教师:王淦生】
其他文献
变味的微信“朋友圈”已成鸡肋  “现在走过来的是微信方阵,你看他们左手手机,右手充电宝;身后背着一锅心灵鸡汤,胸前挂着佛经和养生秘方,手上拿着励志经典和情感小句,口中还在大喊,亲,给孩子投个票吧!”……先别急着笑,这里要说的事,每个人都可能“躺枪”。从最初私密的记录和分享,到现在帮领导点赞、帮单位公号拉粉丝、帮“萌娃”投票,大家纷纷吐槽:变味的朋友圈,你烦不烦?  ■  1.生活影响。从正面的角度
期刊
一、材料丰富  “丰富”这一发展等级要求既是对考生知识储备的考查,也是对考生灵活提取知识能力的检测,还是对考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考量,当然也是对考生的表达能力的检阅。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做到“材料丰富”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具体来谈。  1.储备。考生应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逸事、时事热点、新闻人物、名言警句、新鲜语汇、名著名篇,等等。除了积累知识性的素材之外,考生还
期刊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你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你会觉得生活有趣吗?当然没有乐趣。我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  我觉得邹明的做法是对的,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做法是错的,他不应该不顾家人。我觉得他应该也是被逼的,父母不同意他的想法和做法,他才迫不得已这样做的。每个人走的路總还是要由他自己决定的,不能由他人决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不能用自
期刊
之前网上有一篇热传的文章,叙述了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莘莘学子已经坐满图书馆,静静看书、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问题……然而最近有人证实,这其实只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凌晨4点半的哈佛大学其实和世界上,包括中国的大学基本一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沉浸在睡梦中。在哈佛,没有人以“刷夜”为荣,更没有学生暗自较量谁能熬得更晚。这些学校的学生崇尚的是效率。  现在,随着对睡眠
期刊
今年春的到来所以步履疾迅,主要因为冬的延稽过久,这样即使兼程退却,也早超出其节令期限。不过半月之前,我还在那饱胀的河边见着巨块浮冰滚滚而下。山腹个别地带而外,眼前茫茫大地覆雪极厚,其最底层尚是去年12月间雪暴所积。骤睹此景,几乎令人目呆,不解何以这片僵死地面上的偌大殓布方才铺上,便又撤去。但是谁又能弄清那阳和淑气会有这灵验,不管它是来自周遭的岑寂物质世界,还是人们心底的精神冬天?实际上,多日以来,
期刊
秋天,是个诗意兴发的季节,杜甫写出了七律《秋兴八首》,欧阳修写过辞赋《秋声赋》,郁达夫写过散文《故都的秋》,都是名篇,可见清秋在国人审美中的地位。“风物最宜秋”,中秋团圆赏月、登山赏红叶等传统习俗在今天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趣。  相较于春天的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秋天是以“清”的形象出现的,更在生与老的转圜中将审美引向深层与幽处。金风扫尽炎夏,秋高气爽,木叶斑斓,加之丰收在望,原本就适于摇落世间纷扰
期刊
一、明确关系,整体把握  考生要从整体把握全文,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体现文章总体思路的行文提纲,弄清文章段落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提问方式: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篇章结构进行写作的?  解题方法:  1.理清顺序,把握叙述结构及线索。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线索:时间、空间、情感、逻辑。  2.把握叙述顺序的作用。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造
期刊
【编者按】  我们睡得好吗?该怎么睡得好?这是个问题。考試成绩不理想,睡不着。学习一天,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没法睡。看着高考倒计时,压力大,不敢睡。我们变成“熊猫”,书本、练习题、试卷……几乎所有的时间皆被它们占领,包括做梦也都是这些。久而久之,我们成为“高考综合征”患者。  其实,要改变这种状态,从睡好觉开始。下面是上海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施明关于解决失眠问题的一些建议。虽然是写给上班族的
期刊
苏鸿熙:一生赤子  苏鸿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1949年赴美留学,1956年学成后突破重重阻碍辗转回国,1958年在中国开展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实现了新中国外科手术革命性的飞跃……“一生赤子,一代名医。”这是和苏鸿熙共事过的人们对他共同的评价。  在美国留学7年,苏鸿熙先后在4家医院学习,开始研究心血管外科领域刚刚出现的新技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学成之时,他回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并花5
期刊
幼年时,他很爱养小鸡。每每看到小鸡不知疲惫地在他身边叽叽轻叫,他的嘴角就咧得出奇的大。  小鸡突然死去的那天,他哭了一整天,一提及便哭;一想起,就无法收住泪。妈妈不知该如何安慰,只是问:“如果我也和小鸡一样离去,你想小鸡还是想我?”  “小鸡!”他几乎吼叫出来。他看不懂妈妈眼中的怜惜和落寞。  妈妈是仙女,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会死!  少年时他已不那么热衷于养小鸡,养几天就都推给了妈妈。当妈妈无奈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