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核分枝杆菌性淋巴结炎病理学改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性淋巴结炎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改变

方法

建立非结核分枝杆菌性淋巴结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对1例临床初步诊断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性淋巴结结核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经多重PCR方法检测筛选后,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淋巴结炎的病理学改变与我们所熟知的淋巴结结核的病理学改变不完全相同.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淋巴结炎的特征性病理学改变如下:(1)淋巴结内可见结节状肉芽肿形成,中央呈凝固性坏死,其中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及其核碎屑.坏死区周围可见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并可见纤维组织包裹.肉芽肿内外均可见朗汉斯巨细胞;(2)淋巴结内可见匐形性坏死,坏死旱长条状,中央部分为凝固性坏死,其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其核碎屑,周围可见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并可见纤维组织包绕;(3)淋巴结内可见星状和星芒状坏死.对初步诊断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性淋巴结炎的1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淋巴结内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匐行性坏死和星状坏死,坏死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其核碎屑,周围可见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朗汉斯巨细胞;类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旱极性排列,周围并可见纤维组织或胶原组织包绕

结论

匐形性坏死、星状和星芒状坏夕匕、中央十酪样坏死中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粒细胞细胞核的碎屑、在中央坏死区的周围可见类上皮细胞胞核的极性排列,是非结核分枝杆菌性淋巴结炎的部分特征性组织病理学改变.

其他文献
当前农业环境监测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现有农业环境的监测设备与系统普遍存在着高能耗、低效益、覆盖面窄的现象,且农业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程度较低,在服务农业的职
将控制设备显示与控制设备接口测试系统相融合,并增加网络及软件测试模块,提出改进设计方案,着重介绍在结构、性能、软件等方面的改进.
目的评价65 μm甘氨酸颗粒喷砂抛光方法对牙周炎维护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的维护方法比较,以便为进入牙周维护期的患者寻求一种有效、省时且舒适度较高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全身健康、进入牙周治疗维护期的患者23例,采用自身的分口对照设计,试验侧使用65 μm甘氨酸颗粒喷砂抛光(试验组),对照侧采用超声洁治+抛光进行维护治疗(对照组),分别记录维护治疗前和12周后各项临床指标,以及两种方法操作中患者舒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中也普遍存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出现在当代人的视野里.人工智能技术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6通道并行测试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在虚拟仪器平台下,采用基于LabVIEW和MATLAB混合编程的现代自动测试技术,能够实现参数设置、数据显示、数据
2016’第六届中国陶瓷艺术高峰论坛、艺术名家作品展暨中国《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年会已于2016年12月23日至26日在山东淄博隆重举行.rn此次高峰论坛主题:弘扬工匠精神倡导艺
期刊
目的观察上颌窦黏膜增厚对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及种植体成功率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16例患者(18侧),术前均无明显上颌窦炎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锥形束CT检查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5~8 mm,且上颌窦黏膜增厚>2 mm行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通过锥形束CT不同层面记录比较上颌窦黏膜厚度变化、对比
本文重点分析计算机语音信号处理与语音识别系统相关内容,主要目的是为计算机发展进步提供借鉴.计算机语音系统的出现推动了人机对话目标的实现,语音信号处理功能可以将声音
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领域应用广泛,同时也是优化计算机编程的关键途径.文章首先对数学算法优化计算机编程的作用进行分析,进而以数学算法在C语言编程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