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王府井大街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t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要说的既不是北京3000年的历史,也不是王府井700多年的变迁,我只说新中国成立后,由北平更名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的市容风貌,与现在王府井商业步行街相比,从中唤起人们对国家进步和发展的追忆——
  50年代初期,刚成立不久的我华北军区空军司令部,就驻扎在北京市王府井南口台基厂一座大红门里(北京市委斜对面),当时我知道司令部除司令员住在校尉营24间房胡同外,还有军务处和训练处处长两家住煤渣胡同14号,那时我随舅父也住在这里,直到1951年8 月23日我正式参军,我才住进司令部营房。王府井大街是我每天经过的地方,因之对王府井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仅熟悉,还注入了我永久的眷念。
  50年代北京的市民们没感到夏天炎热的熬煎,如果你坐在树荫下,微风吹拂依然感到凉爽,就是三伏天凭借一把竹扇或折叠纸扇就可安然度夏,无需电扇,那时人们更未知空调是何物,甚至连空调这个名词也不曾听说过。然,北京的冬天却异常寒冷,长安街的柏油马路冻得裂开了嘴。裂缝中的积雪、残冰,安静地度过隆冬的时光,一直到翌年春暖花开时才能融化、消失。
  早晨,路旁的白杨、垂柳残枝败叶上,镀上了一层银白色冰霜,在朦胧的晨曦中,显得十分隐秘、诱人。凛冽的寒风,摇曳着蛛网般银色的电线,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电线上,震落了一簇簇白色粉末,这才看清电线乌黑的本来面目。木质电线杆上的瓷瓶,不知疲倦地发出刺耳的嘶鸣,似乎是在提醒人们,这便是都市所在。王府井路旁一座座商店的门扉上,无一例外都悬挂着硕大而肥厚的棉门帘。在门的上方,伸出一根根银灰色的烟囱。早晨捅开炉火后,浓烟从烟囱涌出,旋转着飘向空中,与浓雾交织在一起,延长着古老北京早晨朦胧的时光。烟囱下面滴落的烟油和水滴,凝结在地面上,恰似一个个精心炮制的“窝头”,分布在各个商店门口,烟油和水滴不停地滴落,仿佛注入了催化剂,“窝头”缓缓膨胀、增大……
  站在王府井大街南口,抬头观看,雕梁画栋的牌楼上,书写着“长安街”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穿过牌楼举目瞭望,有一条有轨电车轨道,有轨电车的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平安里,电车相背发车绕城行驶,车体上为米黄色、下为赭石色的电车顶部标有“环行路”的标牌。电车从平安里分别向西四和厂桥方向行驶,沿途经过西单、王府井、东单、东四、北新桥、地安门等,最后到达平安里起始站,周而复始。在环形路上不论从何处上车,向何处驶去,绝无坐过站之虑,都能到达你下车的车站,可见环形路之优越,这便是除自行车、三轮车外,最令北京市民骄傲的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自然也就成了北京人自豪的象征。
  电车的车轮声,和司机有节奏不停地敲打的车铃,交织在一起。这声响不仅人们没觉得嘈杂的反感,却给人们增添了几分温馨和愉悦。
  站在王府井车站站台上举目西望,只见两辆对开的电车,分别从东西方向相对驶进矗立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朱红色宽厚的三座门。这酷似天安门的三座门之规模,虽说难与天安门的庞大、恢宏相比,但更烘托出天安门的壮美和威严。以三座门与金水桥、箭楼为界,便是后来人们称之为天安门广场的雏形,三座门内地面铺有巨型卵石,小的直径约有20厘米,大的约有30—40厘米,长年风吹日晒,人蹬马踏,车轮碾轧光滑坚硬。三座门于1952 年拆除,地面也随之改为柏油路面。
  从王府井南口沿着便道往北,路南有一家商店,这是一座墙壁用黑色马赛克镶嵌而成的高大建筑。门前站着两位头缠厚厚头巾,虎背熊腰的卫士,是印度人开办的绸缎商店,据说因商店楼底渗水,1952 年拆除了。对面台阶上是一家挂有“青年文化服务部”牌子的文化用品商店,霞公府胡同口王府井大街117号便是人民日报社所在地。



  王府井大街有多家享有盛名店鋪——盛锡福的帽店、同和陞的鞋店、建华皮货店、瑞蚨祥的绸缎店,还有新华书店。离八面槽不远处有一打字机行,这打字机行不仅卖、修打字机,还卖铅字……老字号商店门槛高,一般市民宁愿多走几步,也要去东安市场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残败的东安市场被无数个日用杂货摊位充塞得拥挤不堪。摊主们有的在空中架起一个个简易顶棚,相互重叠、交错,权作遮风挡雨之用,然而更多的摊位,是在半露天或全露天中经营,遇上雨雪天,自然泥泞不堪。即使这样,这里的生意依然非常红火。真可谓:卖买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自然得益于坐落在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商业区。这里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一应俱全。
  据说李万铭冒充志愿军战斗英雄的奖章,就是从东安市场杂货摊上买的,他将《解放军画报》上抗美援朝军功章图片剪裁后贴在牌牌上照像。瞒天过海,弄假成真,成了人人羡慕的志愿军英雄。为揭露和批判李万铭的诈骗罪行,老舍先生写了话剧《西望长安》,我作为公安部群众出版社该书责任编辑,编辑出版了老舍的作品。后来我去陕西省公安厅出差,我参观一家工厂,看到了改造后留厂就业的李万铭,聊起此事,李万铭仍滔滔不绝讲述当年的事,这是后话。
  宽阔的十字路口中央,矗立着一尊3米多高的志愿军塑像。两米高的基座四周,分别镌刻着“和平万岁”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文字。翘首望去,身披斗篷的志愿军战士,胸前斜挂冲锋枪,威武雄壮。塑像基座四周,是水泥浇筑的环形花坛。严冬时节虽没有盛开的花木和绿茵茵的草坪,但衬托着簇簇永葆青翠的松柏,使塑像更增穆肃与庄严。再加上路旁巨幅红色横标上写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伴随着扩音器里不停地反复播放着《志愿军战歌》和《天空出彩霞》的歌曲,令人热血沸腾……
  我从王府井大街听着有轨电车的铃声,和《志愿军战歌》,跨过了鸭绿江,经历了从后方到前方,从前方到后方,从北京到外地,从外地又回到北京多次工作调动,从未忘记穿过王府井远去的电车,和消失的志愿军塑像,以及东安市场的噪声。我还记得1954年百货大楼在王府井大街平地而起,以及现在繁华而有序的步行街,令人流连忘返……70多年过去了,王府井变了,变得我都不曾相识。从它的变化我窥见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如今的王府井大街,变得既古老而又年轻,它是北京的象征,国家进步的缩影,这些都不用我介绍,你到王府井步行街看看或许有更多发现……
   编辑  张子乐
其他文献
克赛克赛,前来买菜;  茄子两毛,黄瓜一块;  格德米斯,坚决不卖;  阿尔塔夏,连踢带踹。  ——90年代初北京儿歌紫不紫,大茄子  爱拿茄子说事儿,应该算是老北京人的一种语言习惯。《恐龙特急》上映以前不到50年,北京人还保留着中秋节祭月的习俗。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家中大人在院儿里挂上月光码儿,排摆香案,上供磕头。小孩总要凑个热闹,站在旁边,拍着两只手,连唱带跳……  紫不紫,大海茄;  八月
期刊
今年的三伏天是从七月中下旬到八月上旬,北京的夏天,让人又爱又恨,恨得是酷热难耐,爱的是可以吃冰。  天热,就喜欢贪凉,我用冰盒在冰箱冻了不少冰块,熬了一锅绿豆汤,放上白糖,晾凉了盛一大碗,放进半盒冰块,美美地喝下去,那叫一个爽。  看着碗里的冰块,想起了已经消失几十年的老冰窖,还有童年吃过的天然冰。忆冰窖  小时候,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的四爷对我说过,明清那会儿,老北京城里有好多冰窖。早先,民营冰窖
期刊
说到北京话,人们往往会想到吞音和儿化音。比如前一段微信里疯传的吞音:“西红柿炒鸡蛋”北京人会说成“兄柿炒鸡蛋”、“中央电视台”北京人会说成“装电日台”、“方便面”说成“方面”,把有些字省略了,但这些带有吞音的话,北京人基本都听得懂。要说到“儿化音”也很有意思,前两年,我曾在龙潭庙会看到一位小伙子,戴着瓜皮帽,身穿小马褂,一水儿清末老北京的扮相。小伙子在卖糖葫芦的柜台前,高声叫卖:“北京糖葫芦——儿
期刊
老北京有许多老品牌、老字号都与“八”字有关。如地名带“八”字的有:八大处、八大胡同。吃食方面的有:京八件、八大碗。买卖店铺有:八大祥、八大楼。老北京天桥有八大怪等,都非常的有名。这是老北京的一大特色。今天我就来说一说那些与“八”相关的老北京的事物。八大祥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是民国时期京津地区老百姓的一句俗话,说的就是当时大栅栏里的著名老字号名店。  这八大祥说的
期刊
关于一枚乾隆通宝的想象  阳光下,一枚清代古币斑驳。古币边缘凸起着锈红色赘疣,通体刻满流水与岁月摩挲的印痕。古币出自通州的大运河,“乾隆通宝”四个繁体汉字仅仅指向了它时间刻度上的来处。大河无声,古币默然。  通州运河边,与古币对视。“乾隆通宝”表情冷峻,似乎完全洞悉了关于它的虚构故事。古币历尽辗转沧桑,自然不会嘲笑后来人的贫乏想象。何况,这条千里水路,曾经南下北上帆影穿梭,熙来攘往间当然少不了赶考
期刊
在我收藏的上千件有关抗美援朝专题的书报刊藏品中,令我视为珍品的是,刊有大文豪巴金先生专访文章“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的《新湖南报》,1952年4月23日第972号第4版,那时还是右起文竖排版的格式。与此同时,我还珍藏着刊登此文的《川西日报》(总第831期)。1952年3月,写过《激流》三部曲的著名作家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场采访。3月22日,巴金和17位文艺工作者一起,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
期刊
本期嘉宾  冯远征,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人艺艺委会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1985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89年,应邀赴联邦德国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戏剧系进修戏剧表演,主攻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派。1991年回国,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2015年,冯远征被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共同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1989年11月1日的清晨
期刊
1958年之前,我家住在司法部街的高检高法大院,大院西南角是高检院机关的车队,车队南墙根儿停放着一部黑色的老道奇小轿车。听大人们说,这部老爷车当年曾是国民政府在抗日前的官员专车,长年不用,早已报废了,  老道奇在那里沉睡多年.轿车的轮胎早丢失,是靠它那4个铁轮毂支撑在地面上的, 轿车底盘下面有高不足一尺的空间,汽车底盘的地面上非常荫凉,长着青草和小蘑菇.这一低矮的空间,成了大院里孩子们躲避家长打骂
期刊
北京方言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  汉语各方言都有自己特有的方言词语,这些词语在当地人民群众口头上长期流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除了偶被一些作家采用外,很少见于书面语言。在这方面,北京话的方言词语是得天独厚的。  以北京话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从宋元以后白话小说的发展过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一种趋势,那就是不断抛弃文言成分和当时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词语,向北京话靠拢
期刊
府右街 绘画 况晗  说起北京话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往远了说源于1000多年前的辽金时代,近了可以追溯到400年前左右的元朝。在历史上,北京话的形成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1000多年来,北京话始终处在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  现代的北京话和其他方言比较,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但它与推行的普通话有很大区别。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