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用频率域方法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京津唐张监视区测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接收的短周期地震模拟信息,通过波形数字化联机处理,测定了首都圈1990年末至1993年上半年部份小地震震源参数和相应路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结果表明,小震应力降为1×10~5—10~6Pa,介质品质因子为100—700之间随地区有差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频率域方法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京津唐张监视区测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接收的短周期地震模拟信息,通过波形数字化联机处理,测定了首都圈1990年末至1993年上半年部份小地震震源参数和相应路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结果表明,小震应力降为1×10~5—10~6Pa,介质品质因子为100—700之间随地区有差别。
其他文献
已有的研究表明,太阳活动强弱与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不过,两者的相关性往往随地区而有所不同。比如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就不一样。因此,在作地震预测时必须给予注意。目前正处在太阳活动第22周(偶数周)的峰年之后。按黑子相对数的年平均值来看,1989年(峰年)为157.6,以后逐年减少,1992年约为94,1993年活动更弱,有时出现连续几天无黑子的状况。由此估计,1994年太
本文阐述了全国综合前兆数据库震情监视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其结构和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综合前兆数据库在震情监视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作用,我们研制了这个处理系统。它为地下水、水化、地电、形变、重力、地磁和地应力等各种地震预报方法,从数据处理到各种干扰校正、数字滤波、统计分析、频谱分析、异常识别与地震预报、图象识别及综合绘图等,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软件系统。这套软件性能先进、功能较全。其中有许多特有的方法和
本文在对西北地区6级以上地震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5级左右地震相对比的方式,对6级以上强震的断层气体前兆的时、空、强异常变化;阶段性变化;异常时间与震中距的对应;异常相对集中和短临信息等五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该研究对未来强震前兆的识别和分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本文介绍了白浮断层气观测点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些地震前观测到断层气(特别是Hg)的异常变化。其异常特征是震前出现异常高值突跳,异常幅度大、时间短,而震后一般变化不大。同时本文还讨论了断层气的变化特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本文分析讨论了1990年2月10日常熟M_S5.1地震前地电阻率、短水准、地应力、地倾斜、地下水等前兆异常现象的力学联系;建立了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前兆分区模型,反映在不同区域里各种前兆均有其一定的表现特征,说明以力学联系为纽带,前兆异常时间与空间分布的呼应性是地震中期预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表明综合分析识别异常的必要性。
鉴于目前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指标的缺乏和预报工作的急需,尝试使用“对比筛选法(简称CSM方法)”进行地震学定量预报指标的提取试验。较之以往作法的进展在于:1.同时使用“有震”和“无震”两类样本对比筛选;2.对不同地区的地震学参数进行了归一化处理。这样做的显著优点是:1.可以较有效地提取“有震异常”和“正常变化”指标;2.提取的异常和预报指标具有定量化和普适性特点。 试验研究使用大华北地震区资料,研究
以系统论为基础,本文给出了一种地震综合预报的新方法——用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来预测较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利用这一方法对山东省1977—1991年出现的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分析,在1983年菏泽M_S5.9地震前地震危险度明显升高。其中所有的异常都取自每年年底的山东省地震会商报告,而不是取自地震后的震例总结或论文。然而,这些异常在“专家系统”等其他方法计算结果中,并没有显示出在1983年11月将有中强地震
本文利用所收集到的29个6级以上地震序列,探讨将模式识别CORA—3算法用于5级以上强余震或震群或再发生更大地震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早期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及具体方法。文中参与学习和训练的25个地震序列中,8个Ⅰ类序列全部被正确识别,17个Ⅱ类序列中有16个被正确识别,只有1个被误判为Ⅰ类,预报评分V值达0.92。对于留作外推的4个地震序列中,2个Ⅱ类序列全部被正确识别,2个Ⅰ类序列,1个被判
印度中南部的德干高原一直被地震学家们认为是古老而稳定的安全地区,但1993年9月30日在该地区的齐拉里发生了6.4级地震。尽管震级不是很高,但地震灾害巨大,造成2万5千人死亡。因此,该地震给地震学家们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地震参数、地震烈度、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序列特征及震害分析等方面对这次地震作了介绍和分析讨论。
本文以首都圈地区现有前兆台网的映震能力评价为基础,提出了前兆台网强化的原则与方法。强化的原则是,以近期地震危险性研究成果为依据,以捕捉源兆信息为目标,以捕捉短临异常信息为重点。强化的途径是,对现有布局作适当的调整与优化,布设电磁波与断层土壤气为主的前兆台网,建设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与构筑地震前兆的立体化观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