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咽下这口气”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enbone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出版界,从某种程度上看,民国史写作已渐趋热潮,各类论著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章太炎的“疯”、刘文典的“狂”、辜鸿铭的“怪”、傅斯年的“猛”、蒋廷黻的“犟”、陈布雷的“悲”、胡适的“雅”……其人其事被后世拿来把玩议论,自然证明民国这一代知识人有其特立独行、异于别代之处。不过,换个角度,此种“民国热”恰又反映出当下社会缺乏的正是这一口底气。寻思起来,不免让人心生今不如昔之感慨。
  那所谓的“民国底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气?依笔者拙见,这首先是一种气度。民国之世,政治上变动不居,思想上极为活跃,一批内心自信、风流萧散、简约云澹、不滞于物的名士应运而生,这与阮籍、嵇康等人的“魏晋风度”何其相似。章太炎、黄侃、刘文典,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傲骨绝尘,惹来后世的景仰与追捧。虽在清末被好友出卖,险遭黑手,章太炎依旧视刘师培为“天下第一读书种子”,撰文呼吁“一二通博之材,如刘光汉辈,虽负小疵,不应深论。若固执党见,思复前仇,杀一人无益于中国,而文学自此扫地,使禹域沦为夷裔,谁之责耶?”其度量之大世人罕匹。黄侃亦有乃师之风,不顾尘俗偏见,不避自损之嫌,于民初毅然登门拜刘申叔为师,“《三礼》为刘氏家学,今刘肺病将死,不这样做不能继承绝学”。其胆识绝非常人可比。
  诚如王船山所言:“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章、黄之后,此种名士风范、卓绝气度便风流云散,一去不回。学界少了份清气,多了点铜臭;文坛没有了傲骨,滋生出媚颜;世间找不到名流,满街是“大师”。缘何至此,值得思量!
  其次是一种气势。晚清湖湘名臣左宗棠于困顿不堪、尚未显达时,曾撰有一联,曰: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虽无权位,但一心忧国忧民,书生言政;学富五车,方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此不啻是对民国知识人最为贴切之精神摹写。清末危局,读书人抛开青灯黄卷,投身变革大潮,章太炎、刘师培倡言革命,世称“枚、申二叔”;民国动荡,教授们告别三尺讲坛,参与政务运作,傅斯年、蒋廷黻披肝沥胆,人送“大炮”、“猛牛”。正因为身具真学问,胸存大抱负,心底有苍生,眼中无权贵,知识人的所言所行才气势磅礴,元气淋漓。看不惯袁世凯倒行逆施,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受不了蒋介石的军阀做派,刘文典坦言“青年学生虽说风华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些微细事,不要用小题目做大文章。如果说我是新学阀的话,那你就一定是新军阀!”二位是何等之气魄!不满孔祥熙、宋子文家族的贪污腐化,傅斯年大呼“政治的失败不止一事,而用这样的行政院长,前有孔祥熙,后有宋子文,真是不可救药的事”。痛心国民政府颟顸无能、人浮于事,蒋廷黻决心改革,虽屡屡受挫,依然坚信“我唯一要出卖的是我的智慧和努力工作的愿望。根据这种意念,我认为循一般方法处理事务会令我一无所成。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思去做,虽然也可能失败,但是将来不会使我感到遗憾”。两人又是怎样的架势!
  悖逆亦堪称民国士林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五四”前后,风云激荡,新旧杂陈,总有几位宿儒“逆流而动”,发出不谐之音,引来世人关注。就文、白问题,林纾孤身一人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诸辈轮番过招,舍得一身剐,终被新青年们拉下马。虽惨淡收场,林老夫子却依旧自认“老来卖画长安市,笑骂由他我自聋”。黄侃看不惯胡适、陈独秀等人之新文学主张,于是明里暗里冷嘲热讽。陈独秀倡言“毁孔子庙罢其祀”,黄氏便和一句“八部书外皆狗屁”,然村夫骂座的路数难敌新文化人之围攻,最终落得个负气南下。尚有“辫子教授”辜鸿铭,此君藉苏东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诗自况,与北大诸位年轻人上演了无数部嬉笑怒骂之活剧。其实平情论之,身逢中西文化交汇之世,作为传统文化的虔诚笃信者,林、黄、辜诸位有心卫道,却无力回天,只好固执地与整个潮流唱反调,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宿命。若能以“同情之理解”态度体味其内心世界,其间可爱之处便喷薄而出,殊堪寻味。
  潮有进便有退,势有起便有落,此为常态,本不必辩。只是民国知识人这股气势落得过于迅即,晚近这数十年,似总在谷底徘徊。
  再次,既然气度不凡,气势磅礴,民国知识人势必个性张扬,气象万千。说到气象,不禁联想到一个词:“范儿”。陈丹青在2010年接受《新周刊》专访时曾把“民国范儿”描述成“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笔者深以为然,双手赞同。在民国时代,知识人往往是趣味的开拓人,风尚的引领者,美学的践行家。文学大家梁实秋终生倾情于美食,虽几经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却对“吃”情有独钟,有钱时随心所欲,挥金如土,玩命地“作”,穷困时也从不亏待自己的一张嘴,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花小钱照样能让盘中之物活色生香。总之,梁这一辈子,除了其令人仰视的文学成就之外,其对饮食之道的造诣也罕有人能与之匹敌。别看一日三餐,人家吃出了味道,吃出了学问,吃出了境界,吃出了真谛。
  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亦然。王以做菜为人生一大乐事。据说有时朋友请他上家里做几个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都是自己带去。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家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去表演一个菜。大家个个都摩拳擦掌,不惜花费血本买来各种珍奇美味作为原料,以期烹出一道惊艳佳肴来长长自己气势,灭灭世襄威风。一会儿王世襄来了,大家一瞅,又惊又乐:原来他手里仅提了一捆葱。只见他不紧不慢地掌勺倒油,做了一个菜——闷葱。结果其色其香其味其形俱佳,叫人口舌生津,馋虫蠕动。大家个个啧啧称奇,甘拜下风。
  做得一手好菜也并非饕餮之最高境界,真正的“食神”能参透饮食之玄机,悟出人生之真谛。这不,钱钟书就从其中发现了“吃的哲学”:
  吃饭有时候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拐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借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酒菜本不可分,好菜一桌,又岂能无佳酿一壶?民国名士中好饮者枚不胜举。“疯子教授”黄侃对于杯中之物的贪嗜,绝非一般人所能想像也。黄侃每餐都要豪饮,至少入肚半斤。且黄对酒从不挑剔,汾酒、茅台、五粮液、杏花村,他来者不拒;糟醴、生啤、白兰地、伏尔加,他也一一笑纳。喝到酩酊大醉、东倒西歪、吐出胆汁、枕眠路边,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而这位“酒缸”黄侃居然还劝别人喝酒要节制。据其日记载,有一次林公铎“自温州至,下火车时以过醉坠于地,伤胸,状至狼跋”,黄认为“似此纵酒,宜讽谏者也”。酒鬼劝醉鬼,莫贪两三杯,读至此处,笔者险些因其晕倒,真乃怪事哉!
  《菜根谭》中曾有一句劝酒词,曰:“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意即饮酒要喝到刚刚好,切勿贪杯。想必饱读诗书的民国知识人肯定读过此句,也深知此句之真意,只是每每人坐酒桌前,鼻闻佳酿香,什么失态、伤肝之类的顾忌,早已被抛至九霄之云外了。所以,那些男人们醒酒后对女人们所发表的“戒酒宣言”,大可不必当真,多是摆摆架子、说说而已。毕竟酒这玩意儿,诱惑实在太大,一旦沾上它,又能有几人安然脱身呢?
  此外,民国知识人,有的喜好收藏,有的喜好旅游,有的喜好文墨,有的喜好戏剧,气象博大,实不能逐一道尽。颇令人惋惜的是,“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规模转换的国家景观,回首前瞻,与传统、与世界,两不隔绝。只可惜民国的整体风范,民国的集体人格,才告确立,才有模样,就中止了,改道了,无可挽回”。继之而起的气象又该如何形容概括?至少在我心中,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命题。
  当然,民国并非盛世,弊窦丛生,知识人的底气难免有不足之时,拙作就此问题也多有交代。
  俱往矣,然风流人物,未必在今朝。那等气度,那般气势,那种气象,我们当代读书人到底有没有?阎真在《沧浪之水》中曾如此刻画主人公池大为的内心纠结:
  在世纪末的人生之旅中,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这样的境地,这简直就是历史的安排,而个人不过是被生存的本能推着走罢了。这是宿命,宿命,无需讨论,无可选择,也无法改变。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为了悬浮一族。我们在随波逐流之中变成了新型的知识分子,没有“三不朽”的使命意识,没有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没有流芳千古的虚妄幻想。时代给了我们足够的智慧看清事情的真相,我们因而也不再向自己虚构神圣预设终极,不再去追求那种不可能的可能性。我们是胜利的失败者,又是失败的胜利者,是儒雅的俗人,又是庸俗的雅人。我们以前辈的方式说话,但本质上却没有力量超出生存者的境界。对世界我们什么都不是,对自己就是一切,我们被这种残酷的真实击败了,从内部被击败了。我们没有力量面对那些严峻的话题,关于身份,关于灵魂,于是怯懦而虚伪地设想那些问题并不存在,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我们曾经拥有终极,而终级在今天已经变成了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之源突然中断,梦想成为梦想,我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了永远的精神流浪者。天下千秋已经邈远,自己这一辈子却如此真实。当一己之瞬间成为天下之永恒,我们就与乐观主义作了最后的诀别,毕竟,人只能在自身之外而不可能以自己为目标建构崇高,建构形而上的意义世界。悲剧在时间的巨掌中已经注定,我们还没来得及细想就进入了铺就的轨道。对我们而言,这个事实只能接受,而无须讨论也无法抗拒。
  “虚而不谦、清而不高”,恐怕才是这一代的本色吧?
  没有底气,何谈治学;没有底气,怎言社稷?读书人,挺起胸,站出来,给力点,别咽下这口气!
  (王学斌:《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其他文献
老爸风度翩翩,潇洒迷人,自称“在世诸葛”,自从汶川地震后,喜欢研究与地震有关的资料,还喜欢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述有关地震的故事。  有一次,老爸正津津有味地讲着地震的故事,我家的饭桌突然开始晃动,碗筷发出碰撞之声。我双腿发软,不停地哆嗦……一系列的念头纷至沓来:大楼会不会塌?有没有救援队来救援?我似乎听到高楼的轰隆倒塌声,紧接着似乎是一阵阵玻璃破碎声……  一向神机妙算的老爸此时大喊:“地震来袭,快
陈玉女,著名宗教史学者,日本九州大学博士,现为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教授,著有《明代佛门内外僧俗交涉的场域》、《明代的佛教与社会》与《明代二十四衙门宦官与北京佛教》等。  韩晗(以下简称韩):陈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您是研究明代佛教的著名学者,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汉魏到唐宋,再经历元明清,可谓瑰丽璀璨,但是为什么您对明代佛教最感兴趣?  陈玉女(以下简称陈)
在不知不觉中,初中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半,我们发现:八年级的学生越来越会独立思考,越来越有创意性的表达。八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所选的学习内容正切合了同学们的这种身心特点,为大家增长语文知识、思考人生问题、陶冶个人情操提供了极好的精神食粮。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事理说明”,选编了六篇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活板》《核舟记》《叫三声夸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些
陈文明。湖南临湘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其作品入展首届、第二届国际书法大展,曾获全国书画小品展一等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优秀奖。    从追摩古人到别出新意    黄林非(以下简称黄):艺术创新是当前许多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其实,前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堪称汗牛充栋,随便打开哪种《艺术概论》之类的著作或教材,大概都可以看到大同小异的相关论述。为什么
基本信息  书名:《5C核心素养:教育创新指南针》  作者:刘坚、魏锐、郑琰等  ISBN:978-7-5191-2599-8  装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49.8元  页数:264页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4月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压力和挑战层出不穷,为了从容应对这种局面,需要我们具备广博的知识、丰厚的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5C核心素养:教育创新
解题速度是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强弱的衡量标准之一,解题速度过慢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数学题的分析能力、对数学知识的调用能力、理解概念的清晰程度还存在不足,解题速度过慢还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当前,进入高年段的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而言较重,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学习和解题会产生焦躁和畏惧情绪,慢慢地变成了在学习上灰心丧气的人,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自信。  一、学生解题速度过慢现象的原因分析 
白马渡的芦湾很多。曾经,湾里歇过一条小船。芦花纷飞时,19岁的船女瑛瑛会和爷爷一起,割下许多许多的芦柴窠,运到附近集市售卖。瑛瑛还会凫水,栽一个长猛,下河捉鱼。黄昏时,夕阳将金色的光线洒在滩头,她便背个小筐,细致地寻一种根部蜜甜的青茅草儿。  有一日,她突然不活泛了,蹲在船尾,不喜欢点炉火,煎鱼也变得马虎。爷爷摇着橹,看着碧空无云,水面泛起多彩的涟漪,轻声提点:“瑛瑛,岸上的人规矩重,我们船民随性
[摘 要]计算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最基本的技能。简便计算一直是计算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学生在简便计算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学生简便计算致错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然后给出相应的矫正措施,最后列举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简便计算;儿童心理;迁移现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蒋彝是谁?  2014年,我在英国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有这个人存在。如我一样后知的人还有不少,直到2018年2月,中国大陆的报纸还在写《蒋彝先生,回家吧》之类的文章。  与之相应的是,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系列,蒋彝的“哑行者”The Silent Traveller系列画记,自2010年起才陆续在中国大陆推出部分图书的简体字版,台湾则早了十年。这几年,出版蒋彝作品却成了风潮。2019年7月,世纪
都说“乱世果腹,盛世文物”,而今这文物收藏界已然进入了“乱世”。“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说的就是假冒伪劣的“收藏品”遍地横流,这假货实在太多,傻子都不够用了。在收藏领域最需要鉴识真伪、判别正邪、匡扶正义的时候,学者李飞编著的一本《别让收藏玩死你》横空出世,真可谓正当其时!  《别让收藏玩死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四十多万字,作者历时三年完成。这部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