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在江西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这个村的大多数人姓罗,大革命时期,密溪乡属渡头区管辖。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分得土地的群众革命热情极大地被激发起来。1932年红军学校印刷所迁到这个村子。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全村百姓帮助红军学校印刷所忙得不亦乐乎,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妇女忙着做军鞋支援前方,连十来岁的儿童也组织起来,成立了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传递信件。在一次全乡上千人的大会上,渡头区公所表彰了一位12岁的儿童团长。这位被表彰的儿童团长就是我的父亲罗新庆。
红军学校印刷所迁入瑞金密溪乡密溪村后,保卫工作便成了乡里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乡苏维埃政府把密溪乡的儿童也发动起来,密溪乡儿童团应运而生。
密溪村有100多名儿童自愿报名参加了儿童团,分成15个小组,选举了机灵胆大的罗新庆担任密溪村儿童团团长。儿童团员平时参加识字班学习,课余站岗,分成早、中、晚三个班次,于吃饭时间接替站岗民兵,时间一般为一两个小时,等站岗民兵吃饭回来后再下岗。各个哨位的儿童不等,所轮班次也有所不同,一般两三天值班一次,早、中班由年小体弱者负责,晚班则由年岁较大且胆壮者负责,每班一般由两三人组成,选一个组长。刚开始有些儿童不太适应,要老人陪同,十天半月后,孩子们胆子慢慢大起来,觉得蛮新鲜,兴致也很高。
密溪村四面环山,西北高峻而东南较低矮,居中一块小平地。进出村子主要有两条大道,一条是由九堡官仓石人坑到茶园里入村的官道,另一条则是由大坑往里迳对坊、宁都出村的官道。另外还有三条小道,其中东南角出水口往富村的一条小路,从村到水口要趟12处河、溪,这些河、溪春夏天水满齐腰,冬天水冷刺骨,过去没有水鞋,只能赤足过河,要趟过12道河溪是件难事。把此村称为密溪罗屋,可能与此路河多且全村姓罗不无关系。这五处路口均设了岗哨,但常年坚守的主要是两条官道,这两条路的哨所都设在两山交集的隘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两个哨所,又以茶园里岗哨为重,以大坑石子坝次之。因大坑往里迳方向全是高山大岭,人烟稀少,且宁都有红军的大部队。九堡又是个大集市,鱼龙混杂,地域广阔,故设在茶园里的这座哨所,乡政府也特别重视,并随时都有乡干部来查哨,全天候不离站岗人员,凡生人都必须凭乡区开具路条,否则不得通过,连印刷所的官兵也不例外。
父亲罗新庆就是在村口大路茶园里这个哨所值晚班,三天一岗。白天一般由老民兵值班,晚上才换青壮年民兵接任,值晚班的民兵都在哨所就寝,两人轮流休息,哨所有公共被席。设哨半年之久,没发生什么大事,算是平安。父亲罗新庆人小鬼大,警惕性较高,他怕自己和小伙伴们人小力不从心,应付不了大事,所以每次值班他总会带着家里的大黑狗同来哨所。大黑狗也很听话,随来随去,从不离开主人半步,仿佛一个随身警卫员。
半年过去,一个阴雨连绵的冬夜,几个小鬼冻得牙齿打战,嘴唇青紫,身上的破衣单衫难以御寒,只好挤做一团,眼巴巴地盼着换岗的民兵快点到来。
正值此时,大黑狗忽然起身,竖起两只尖耳,一个箭步冲了出去,对着哨所外十来米处一团黑影“汪汪汪……”地叫起来。几个儿童团员顿时精神一振,父亲提了马灯,拿着梭镖和儿童团员杯杯、二坨一跃蹦出哨所,三人围住黑影,父亲连声喝问:“站住!谁!哪里来的?”黑影哆嗦着回答:“我……过路的……回家……”两个儿童团员用红缨枪指着来人,父亲提起马灯照看来人,原来是一个身材魁梧,满脸胡子,约摸四五十岁的中年壮汉。他背着一个大麻袋,说是到山里采药,着急赶回去为家人治病。
听到来人讲家人有病,要赶回去煎药救人,几个孩子心软了。可再看来人高大威武,这几个儿童团员既有些疑虑又有些惧怕,草草地看了下大麻袋里确实是些杂七杂八的草药,正准备放行。恰巧这时,接班的民兵赶到,又查了一遍,连身上也摸过了,也认为没什么问题,同意放行。
但大黑狗却依然绕着来人打着圈圈,嗷嗷地叫着,父亲想过去安抚一下大黑狗,不料脚下一滑,仰面朝天摔了一跤,连带着把麻袋也踢翻了,草药撒了一地,一个黄布包从麻袋里露出来。大家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大捆印刷所印刷的材料。来人“啊——”的一声,知道瞒不住了,只好乖乖地随民兵回到鄉公所。据说随后被押解到瑞金县苏维埃政府,经有关部门审查,原来这个壮汉是潜藏在印刷所的一名特务。
父亲抓特务的事,在乡区传播开了。密溪村儿童团被评为模范儿童团,父亲被评为模范儿童团长。从此,密溪村儿童团员们的热情更加高涨,为乡里做了很多工作。父亲还多次为乡里送信到渡头区、迟口隘。由于他人小且活泼机灵,还被选为红军医院采药队员,专门在水口大石山、钟鼓崖上攀绳越索采集石吊蓝、还魂草、石豆子等医院急需的解毒、消炎、止血、化脓的药材,他小小年纪为苏区革命事业做了不少事情。
当时乡里还传唱着这么一首儿歌:“工农政府像支花,赤色儿童早当家。送信站岗拔草药,给哎(我)戴上大红花。”
(责任编辑:楚文)
红军学校印刷所迁入瑞金密溪乡密溪村后,保卫工作便成了乡里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乡苏维埃政府把密溪乡的儿童也发动起来,密溪乡儿童团应运而生。
密溪村有100多名儿童自愿报名参加了儿童团,分成15个小组,选举了机灵胆大的罗新庆担任密溪村儿童团团长。儿童团员平时参加识字班学习,课余站岗,分成早、中、晚三个班次,于吃饭时间接替站岗民兵,时间一般为一两个小时,等站岗民兵吃饭回来后再下岗。各个哨位的儿童不等,所轮班次也有所不同,一般两三天值班一次,早、中班由年小体弱者负责,晚班则由年岁较大且胆壮者负责,每班一般由两三人组成,选一个组长。刚开始有些儿童不太适应,要老人陪同,十天半月后,孩子们胆子慢慢大起来,觉得蛮新鲜,兴致也很高。
密溪村四面环山,西北高峻而东南较低矮,居中一块小平地。进出村子主要有两条大道,一条是由九堡官仓石人坑到茶园里入村的官道,另一条则是由大坑往里迳对坊、宁都出村的官道。另外还有三条小道,其中东南角出水口往富村的一条小路,从村到水口要趟12处河、溪,这些河、溪春夏天水满齐腰,冬天水冷刺骨,过去没有水鞋,只能赤足过河,要趟过12道河溪是件难事。把此村称为密溪罗屋,可能与此路河多且全村姓罗不无关系。这五处路口均设了岗哨,但常年坚守的主要是两条官道,这两条路的哨所都设在两山交集的隘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两个哨所,又以茶园里岗哨为重,以大坑石子坝次之。因大坑往里迳方向全是高山大岭,人烟稀少,且宁都有红军的大部队。九堡又是个大集市,鱼龙混杂,地域广阔,故设在茶园里的这座哨所,乡政府也特别重视,并随时都有乡干部来查哨,全天候不离站岗人员,凡生人都必须凭乡区开具路条,否则不得通过,连印刷所的官兵也不例外。
父亲罗新庆就是在村口大路茶园里这个哨所值晚班,三天一岗。白天一般由老民兵值班,晚上才换青壮年民兵接任,值晚班的民兵都在哨所就寝,两人轮流休息,哨所有公共被席。设哨半年之久,没发生什么大事,算是平安。父亲罗新庆人小鬼大,警惕性较高,他怕自己和小伙伴们人小力不从心,应付不了大事,所以每次值班他总会带着家里的大黑狗同来哨所。大黑狗也很听话,随来随去,从不离开主人半步,仿佛一个随身警卫员。
半年过去,一个阴雨连绵的冬夜,几个小鬼冻得牙齿打战,嘴唇青紫,身上的破衣单衫难以御寒,只好挤做一团,眼巴巴地盼着换岗的民兵快点到来。
正值此时,大黑狗忽然起身,竖起两只尖耳,一个箭步冲了出去,对着哨所外十来米处一团黑影“汪汪汪……”地叫起来。几个儿童团员顿时精神一振,父亲提了马灯,拿着梭镖和儿童团员杯杯、二坨一跃蹦出哨所,三人围住黑影,父亲连声喝问:“站住!谁!哪里来的?”黑影哆嗦着回答:“我……过路的……回家……”两个儿童团员用红缨枪指着来人,父亲提起马灯照看来人,原来是一个身材魁梧,满脸胡子,约摸四五十岁的中年壮汉。他背着一个大麻袋,说是到山里采药,着急赶回去为家人治病。
听到来人讲家人有病,要赶回去煎药救人,几个孩子心软了。可再看来人高大威武,这几个儿童团员既有些疑虑又有些惧怕,草草地看了下大麻袋里确实是些杂七杂八的草药,正准备放行。恰巧这时,接班的民兵赶到,又查了一遍,连身上也摸过了,也认为没什么问题,同意放行。
但大黑狗却依然绕着来人打着圈圈,嗷嗷地叫着,父亲想过去安抚一下大黑狗,不料脚下一滑,仰面朝天摔了一跤,连带着把麻袋也踢翻了,草药撒了一地,一个黄布包从麻袋里露出来。大家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大捆印刷所印刷的材料。来人“啊——”的一声,知道瞒不住了,只好乖乖地随民兵回到鄉公所。据说随后被押解到瑞金县苏维埃政府,经有关部门审查,原来这个壮汉是潜藏在印刷所的一名特务。
父亲抓特务的事,在乡区传播开了。密溪村儿童团被评为模范儿童团,父亲被评为模范儿童团长。从此,密溪村儿童团员们的热情更加高涨,为乡里做了很多工作。父亲还多次为乡里送信到渡头区、迟口隘。由于他人小且活泼机灵,还被选为红军医院采药队员,专门在水口大石山、钟鼓崖上攀绳越索采集石吊蓝、还魂草、石豆子等医院急需的解毒、消炎、止血、化脓的药材,他小小年纪为苏区革命事业做了不少事情。
当时乡里还传唱着这么一首儿歌:“工农政府像支花,赤色儿童早当家。送信站岗拔草药,给哎(我)戴上大红花。”
(责任编辑: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