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里逃生
我是北京43中的66届老高三学生,1968年去的北大荒。我去的是黑龙江边上的勤得利农场,上八岔岛时,我是2排的副排长。当时,中苏关系特别紧张,苏方经常在江上找我们的麻烦。
工副4连是一个打鱼连,每年秋天,我们都要捕大马哈鱼,那玩意儿在乌苏里江里比较多。捕大马哈鱼的时间,叫“上鲑期”。1968年,在“上鲑期”,我们连去了七个北京知青。
乌苏里江上有两条分界线,一条是在两国友好时期,中国渔民可以无障碍到达的“习惯线”,另一条是以主河道中心位置划分的江心线。乌苏里江在我们这一边,是比较陡的泥土江岸,在苏联那边,是比较缓的沙滩,大马哈鱼喜欢水清的环境,爱往他们那边靠。
江心线只是地图上的线,在水面上,不可能做出标记。我们在捕鱼时,难免会越过这条线,到达“习惯线”作业。
我们的船过江心线,苏联人一开始是驱赶,后来发展到用炮艇把我们的渔网拉走,还抓人。最后竟然动用高压水龙头击打,用炮艇冲撞我们的渔船。
1968年9月8日,我和李伊楚师傅在江上清理河道,打扫漂浮的树枝,好给捕鱼作业开道。李师傅是从山东支边来的,他当船老大,管的是“拉挂”,就是掌舵。我呢,当“大把”,就是划船。结果,苏联人的“大屁股”597炮艇从远处开来,先是用大喇叭警告,见我们不理,接着加大马力,冲我们开过来。炮艇的后面拉着锚钩子,只要拉上我们的渔网,我们的小船根本追不上。
眼瞅着“大屁股”开过来,李师傅大喊一声:“船头对浪!”就是说,我必须加紧划桨,把船身和对方掀起的浪线调成90度的角。这一吼,救了我俩。渔船刚一“对浪”,炮艇就到了,只听“咣”的一声巨响,在我们的船腾起的一刹那,我体会到只有在死亡突降时才有的感觉。岸上的人以为我们完了,没想到我们没有受伤,船也没有翻,这是李师傅正确处置的结果。
江上混战
看来,老毛子动真的了,这是想要我们的命啊!
我们扔石头,骂大街,全没用。“大屁股”肇事之后就跑了。我们吃了亏,人差点丧命,前舱板也给撞碎了。
到了9月12日,我们有一条船正在“习惯线”作业,老毛子又来了。这一回,他们换了招数,直接派来一艘消防艇,架着高压水枪,朝我们的人直接喷射。
这一招特损,高压水流打到人的身上,力道极大,让你无法呼吸,感觉就像被活埋一样。
船上的两个人,一个姓田,一个姓刘,只能背转过身子,撅着屁股挨喷,要是站直身子,人就得给打到江里去。
我们都急了,全连三十多条渔船冲了上去。消防艇上的水枪太厉害,我们根本不能靠近,于是围住旁边的“长脖子”598炮艇,用灯杆子和大石头朝着艇上的老毛子一通招呼。炮艇上的老毛子也用水枪喷射,这是清洗甲板用的,喷力没那么大,水打到身上,人还能挺得住。这回,我们的“钩镰枪”灯杆子大显身手,捅得老毛子连连躲避。
老职工陈庭华,平常老老实实,打起架来,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抡着灯杆子,几下就把拿水枪的老毛子捅跑了,水枪掉在甲板上。他顺势扑上去,抡起斧子,砍下水龙头。
扬眉吐气
当时,大家没把这场械斗当一回事儿,只觉得出了一口恶气。巧的是,新闻电影厂的人到江边拍摄边境局势,摄影机架在江岸上。搞新闻的人,有几个人能拍到边境争端事件的镜头?这一回让他们赶上了。其中最经典的镜头,就是“陈庭华怒砍水龙头”。
一个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旦被捕捉住,即使他再平常,也会成为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老蔫儿”陈庭华,就是这样的人。
那两年,老陈出了大风头,得了一等功。27团归建6师后,陈庭华提了副连长。他用过的那把斧头,后来和我军在珍宝岛战斗中俘获的苏联坦克一起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
这场江上械斗的镜头,后来被选进电影《打倒新沙皇》。我们这一战,成了举国皆知的英雄行为,号称“打出了国威”。我妈在北京看了这部电影,银幕上出现9月12日乌苏里江上的这场械斗时,我妈突然站起来高喊:“打倒新沙皇!”在场的人都纳闷,老太太是怎么了?她说:“我儿子就在里面!”她这一说,立刻赢来一片掌声。
在一个多月的“上鲑期”里,江上冲突几乎天天有。9月8日和12日是最严重的两次,都让我赶上了。我们的“上鲑期”作业,几乎是一场生死考验。
在仇恨的叠加中,乌苏里江上的对抗,步步走近武装冲突的边缘。“上鲑期”结束五个月后,震惊世界的中苏珍宝岛之战打响了。
我是北京43中的66届老高三学生,1968年去的北大荒。我去的是黑龙江边上的勤得利农场,上八岔岛时,我是2排的副排长。当时,中苏关系特别紧张,苏方经常在江上找我们的麻烦。
工副4连是一个打鱼连,每年秋天,我们都要捕大马哈鱼,那玩意儿在乌苏里江里比较多。捕大马哈鱼的时间,叫“上鲑期”。1968年,在“上鲑期”,我们连去了七个北京知青。
乌苏里江上有两条分界线,一条是在两国友好时期,中国渔民可以无障碍到达的“习惯线”,另一条是以主河道中心位置划分的江心线。乌苏里江在我们这一边,是比较陡的泥土江岸,在苏联那边,是比较缓的沙滩,大马哈鱼喜欢水清的环境,爱往他们那边靠。
江心线只是地图上的线,在水面上,不可能做出标记。我们在捕鱼时,难免会越过这条线,到达“习惯线”作业。
我们的船过江心线,苏联人一开始是驱赶,后来发展到用炮艇把我们的渔网拉走,还抓人。最后竟然动用高压水龙头击打,用炮艇冲撞我们的渔船。
1968年9月8日,我和李伊楚师傅在江上清理河道,打扫漂浮的树枝,好给捕鱼作业开道。李师傅是从山东支边来的,他当船老大,管的是“拉挂”,就是掌舵。我呢,当“大把”,就是划船。结果,苏联人的“大屁股”597炮艇从远处开来,先是用大喇叭警告,见我们不理,接着加大马力,冲我们开过来。炮艇的后面拉着锚钩子,只要拉上我们的渔网,我们的小船根本追不上。
眼瞅着“大屁股”开过来,李师傅大喊一声:“船头对浪!”就是说,我必须加紧划桨,把船身和对方掀起的浪线调成90度的角。这一吼,救了我俩。渔船刚一“对浪”,炮艇就到了,只听“咣”的一声巨响,在我们的船腾起的一刹那,我体会到只有在死亡突降时才有的感觉。岸上的人以为我们完了,没想到我们没有受伤,船也没有翻,这是李师傅正确处置的结果。
江上混战
看来,老毛子动真的了,这是想要我们的命啊!
我们扔石头,骂大街,全没用。“大屁股”肇事之后就跑了。我们吃了亏,人差点丧命,前舱板也给撞碎了。
到了9月12日,我们有一条船正在“习惯线”作业,老毛子又来了。这一回,他们换了招数,直接派来一艘消防艇,架着高压水枪,朝我们的人直接喷射。
这一招特损,高压水流打到人的身上,力道极大,让你无法呼吸,感觉就像被活埋一样。
船上的两个人,一个姓田,一个姓刘,只能背转过身子,撅着屁股挨喷,要是站直身子,人就得给打到江里去。
我们都急了,全连三十多条渔船冲了上去。消防艇上的水枪太厉害,我们根本不能靠近,于是围住旁边的“长脖子”598炮艇,用灯杆子和大石头朝着艇上的老毛子一通招呼。炮艇上的老毛子也用水枪喷射,这是清洗甲板用的,喷力没那么大,水打到身上,人还能挺得住。这回,我们的“钩镰枪”灯杆子大显身手,捅得老毛子连连躲避。
老职工陈庭华,平常老老实实,打起架来,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抡着灯杆子,几下就把拿水枪的老毛子捅跑了,水枪掉在甲板上。他顺势扑上去,抡起斧子,砍下水龙头。
扬眉吐气
当时,大家没把这场械斗当一回事儿,只觉得出了一口恶气。巧的是,新闻电影厂的人到江边拍摄边境局势,摄影机架在江岸上。搞新闻的人,有几个人能拍到边境争端事件的镜头?这一回让他们赶上了。其中最经典的镜头,就是“陈庭华怒砍水龙头”。
一个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旦被捕捉住,即使他再平常,也会成为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老蔫儿”陈庭华,就是这样的人。
那两年,老陈出了大风头,得了一等功。27团归建6师后,陈庭华提了副连长。他用过的那把斧头,后来和我军在珍宝岛战斗中俘获的苏联坦克一起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
这场江上械斗的镜头,后来被选进电影《打倒新沙皇》。我们这一战,成了举国皆知的英雄行为,号称“打出了国威”。我妈在北京看了这部电影,银幕上出现9月12日乌苏里江上的这场械斗时,我妈突然站起来高喊:“打倒新沙皇!”在场的人都纳闷,老太太是怎么了?她说:“我儿子就在里面!”她这一说,立刻赢来一片掌声。
在一个多月的“上鲑期”里,江上冲突几乎天天有。9月8日和12日是最严重的两次,都让我赶上了。我们的“上鲑期”作业,几乎是一场生死考验。
在仇恨的叠加中,乌苏里江上的对抗,步步走近武装冲突的边缘。“上鲑期”结束五个月后,震惊世界的中苏珍宝岛之战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