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困挠着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阅读的积累,观察的印证,就很难有创造性的立意,立意好是文章成功的开始,然后再揉百家语言之长处成一家个性之言语,只有这样方能写出好的文章。
关键词 阅读 观察 感悟 个性
翻开学生的习作,语言僵化呆板,七拼八凑,严重轻视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行文上千篇一律,“新概念”作文的缺点也在一部分较好的学生身上体现,把现实世界弃置一旁,茫然追求虚拟世界的文风正如一股浪潮席卷而来。对此现象,我们总把这种尴尬归咎于学生认识水平低,阅读面窄,观察力浅诸因素。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走过一条上下求索的路程,也略有所悟。本人认为必须把“阅读、观察、个性”三者相结合,步步为营,拓宽学生的视野,把情、景、人融为一体,打开心灵的盲点,来为作文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是一种间接观察,也是成素材的来源,因为每部作品都是经过作者深入观察、深思熟虑所成的。就像鲁迅先生曾说的:“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应通过阅读,取他人精华。我在教学中常让学生抓现成的材料——语文课本,如《秋魂》、《散步》等佳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借鉴他人的语言,通过情感调动学生的心弦,让语感不断广化、深化、敏化、美化,这样就可大大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对于课外的作品,各种诗歌、杂文、散文、小说都不可荒废,但也不可面面俱到。中外经典的,乡村的,城市的,风土人情的,历史长廊,名胜古迹,名人事迹,科幻世界,娱乐报道等的内容逐一分板块阅读,不仅仅读内容,更要对文中的审题立意、构思布局、写作技巧诸方面加以强调、借鉴,把这些知识性、技巧性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语言,让闭塞、尘封的世界因阅读之功而在笔下生辉,让视野狭隘的学生因阅读而在做每道文题时,不致言之无物,硬是拧挤出几个干巴的字眼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同时提倡学生对部分精彩语句进行背诵,人不能一口气吃成大胖子,坚持天天背,日积月累,吸取其中的营养,这就为以后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经过阅读,学生的文采随之也会变得飞扬。
二、观察、感悟
在大量的阅读之下,深刻的洞察力在作文中也是必不可少。我们常引罗丹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充满哲理色彩的语句深刻揭示观察感悟的重要性。写文章需有一定生活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具备生活的实际感受,文思就会枯竭,写作构思也无从谈起。
作文课上,一些学生咬着笔杆子,迟迟未动笔;另一些学生费尽心思找到材料,但因对事物粗知一二,写出的文章也是不全面,不具体。这些现象归根于缺乏观察。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真切的观察力,写出的文章也是苍白无力的。当然,观察固然重要,但若漫不经心,东张西望,那也是过眼云烟,留下的印象也只能是淡薄之至。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活心灵的感受,充分调动感官、想象、理解力,并使情感随之纵情奔放,由此形成丰富的生活信息资源。为了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分析、观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我常让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捕鸟片断后,让学生抓住乡村的特色,畅所欲言。捕鱼、捕鸟这些司空见惯的事,让学生当然很熟悉,但学生写起来还是只言片语,蜻蜓点水,我就让学生再次带着目的性,有重点地再度去观察。这回,连一些极差的学生也写得有滋有味了。
例如:某生的《捕鱼片断》:水清时,从鱼游时带过的一条水痕,顺着这条水痕就能摸到鱼,还有逮鱼时,要由下往上扣。因为把鱼盖在水底,它会顺着淤泥溜走。但水浑的时候,不可急着下水,先用捧子或石头往水里扔,听见互相撞击的声音方可下水。这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片段,与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分析是离不开的,这里的深厚的经验与观察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悟就是基石。仅仅满足于事物的外表是不够的,悟性的培养注重于解放人的心灵,让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而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那么观察的目的才达到合二为一。学生常常面对山的雄伟,水的潺潺,花的芬芳视若无睹,正因为它的平凡让人忽略,针对此种情况,我让学生观察山,许多学生观察后写了山间的瀑布,山上的梯田、绿树。我在指导中启发学生感悟山的形态变化的因素,人的活动与山的关系。学生潜在的感悟力奔涌而出,道出沉甸甸的忧虑,绿色家园因矿石的人为开采已变得伤痕累累,捕鸟砍树的行为毁坏了大山的倾情。这样由观察升华到领悟,就让鲜活的、真实的文字注入笔间。学生挥笔而就的《看看山的那一边》、《重读家园》等佳作应运而生,这些都是因先观察再感悟而开出茂美的花。
三、个性
观察、感悟在作文教学中可谓是前期之作,那么个性化的立意与语言则是后期之秀。每个人的观察与感受不尽相同。但有的学生总是陈词滥调,平铺直叙,把观感大大破坏了一番。我们常见到学生的作文因缺乏个性的立意与语言,使文章的情感陷入荒芜。只要写到“难忘的事”,就一窝蜂地写“把摔倒的人送进医院”;写“老师”,就老师给学生补课;一写“父母”,就老是送雨伞,宛如世间真情莫过于此。翻阅此类作文令人发腻,没有个性,似一潭死水,无怪乎阅卷老师看到这张老脸谱,要打个折扣。
古人常道:“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针对此,我常让学生进行片断性的语言个性训练,并让学生进行借鉴、比较,找出差距。例“日子”,学生例一“日子就象一杯白开水,虽淡却必不可少”。学生例二“时光流逝,日子在无声无息中飞往地平线”……通过互相传阅,使学生不仅得到语文积累,也感受到个性化的语言,并举出作家一例“天天过去了,天天都一样,一样地像同一天的报纸,一千张一万张没有一点不一样”,进行比较,一步一步体会个性语言的魅力,通过不断地训练、巩固,学生的语言和立意逐渐有所改观,可见个性化的语言必然是灿烂多姿的。
以上是我的拙见。这方遨游思维之花的天地,任你用丰富的知识、深刻洞察力,奇崛的领悟力去驰骋,任你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装饰,相信只要你做到了,你就能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笔下生辉。
参考文献:
[1]鲁 迅.致颜黎民[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6736986.html.
[2]周溯源.文章五境界[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7c89e0100c0cf.html
关键词 阅读 观察 感悟 个性
翻开学生的习作,语言僵化呆板,七拼八凑,严重轻视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行文上千篇一律,“新概念”作文的缺点也在一部分较好的学生身上体现,把现实世界弃置一旁,茫然追求虚拟世界的文风正如一股浪潮席卷而来。对此现象,我们总把这种尴尬归咎于学生认识水平低,阅读面窄,观察力浅诸因素。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走过一条上下求索的路程,也略有所悟。本人认为必须把“阅读、观察、个性”三者相结合,步步为营,拓宽学生的视野,把情、景、人融为一体,打开心灵的盲点,来为作文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是一种间接观察,也是成素材的来源,因为每部作品都是经过作者深入观察、深思熟虑所成的。就像鲁迅先生曾说的:“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应通过阅读,取他人精华。我在教学中常让学生抓现成的材料——语文课本,如《秋魂》、《散步》等佳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借鉴他人的语言,通过情感调动学生的心弦,让语感不断广化、深化、敏化、美化,这样就可大大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对于课外的作品,各种诗歌、杂文、散文、小说都不可荒废,但也不可面面俱到。中外经典的,乡村的,城市的,风土人情的,历史长廊,名胜古迹,名人事迹,科幻世界,娱乐报道等的内容逐一分板块阅读,不仅仅读内容,更要对文中的审题立意、构思布局、写作技巧诸方面加以强调、借鉴,把这些知识性、技巧性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语言,让闭塞、尘封的世界因阅读之功而在笔下生辉,让视野狭隘的学生因阅读而在做每道文题时,不致言之无物,硬是拧挤出几个干巴的字眼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同时提倡学生对部分精彩语句进行背诵,人不能一口气吃成大胖子,坚持天天背,日积月累,吸取其中的营养,这就为以后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经过阅读,学生的文采随之也会变得飞扬。
二、观察、感悟
在大量的阅读之下,深刻的洞察力在作文中也是必不可少。我们常引罗丹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充满哲理色彩的语句深刻揭示观察感悟的重要性。写文章需有一定生活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具备生活的实际感受,文思就会枯竭,写作构思也无从谈起。
作文课上,一些学生咬着笔杆子,迟迟未动笔;另一些学生费尽心思找到材料,但因对事物粗知一二,写出的文章也是不全面,不具体。这些现象归根于缺乏观察。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真切的观察力,写出的文章也是苍白无力的。当然,观察固然重要,但若漫不经心,东张西望,那也是过眼云烟,留下的印象也只能是淡薄之至。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活心灵的感受,充分调动感官、想象、理解力,并使情感随之纵情奔放,由此形成丰富的生活信息资源。为了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分析、观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我常让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捕鸟片断后,让学生抓住乡村的特色,畅所欲言。捕鱼、捕鸟这些司空见惯的事,让学生当然很熟悉,但学生写起来还是只言片语,蜻蜓点水,我就让学生再次带着目的性,有重点地再度去观察。这回,连一些极差的学生也写得有滋有味了。
例如:某生的《捕鱼片断》:水清时,从鱼游时带过的一条水痕,顺着这条水痕就能摸到鱼,还有逮鱼时,要由下往上扣。因为把鱼盖在水底,它会顺着淤泥溜走。但水浑的时候,不可急着下水,先用捧子或石头往水里扔,听见互相撞击的声音方可下水。这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片段,与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分析是离不开的,这里的深厚的经验与观察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悟就是基石。仅仅满足于事物的外表是不够的,悟性的培养注重于解放人的心灵,让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而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那么观察的目的才达到合二为一。学生常常面对山的雄伟,水的潺潺,花的芬芳视若无睹,正因为它的平凡让人忽略,针对此种情况,我让学生观察山,许多学生观察后写了山间的瀑布,山上的梯田、绿树。我在指导中启发学生感悟山的形态变化的因素,人的活动与山的关系。学生潜在的感悟力奔涌而出,道出沉甸甸的忧虑,绿色家园因矿石的人为开采已变得伤痕累累,捕鸟砍树的行为毁坏了大山的倾情。这样由观察升华到领悟,就让鲜活的、真实的文字注入笔间。学生挥笔而就的《看看山的那一边》、《重读家园》等佳作应运而生,这些都是因先观察再感悟而开出茂美的花。
三、个性
观察、感悟在作文教学中可谓是前期之作,那么个性化的立意与语言则是后期之秀。每个人的观察与感受不尽相同。但有的学生总是陈词滥调,平铺直叙,把观感大大破坏了一番。我们常见到学生的作文因缺乏个性的立意与语言,使文章的情感陷入荒芜。只要写到“难忘的事”,就一窝蜂地写“把摔倒的人送进医院”;写“老师”,就老师给学生补课;一写“父母”,就老是送雨伞,宛如世间真情莫过于此。翻阅此类作文令人发腻,没有个性,似一潭死水,无怪乎阅卷老师看到这张老脸谱,要打个折扣。
古人常道:“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针对此,我常让学生进行片断性的语言个性训练,并让学生进行借鉴、比较,找出差距。例“日子”,学生例一“日子就象一杯白开水,虽淡却必不可少”。学生例二“时光流逝,日子在无声无息中飞往地平线”……通过互相传阅,使学生不仅得到语文积累,也感受到个性化的语言,并举出作家一例“天天过去了,天天都一样,一样地像同一天的报纸,一千张一万张没有一点不一样”,进行比较,一步一步体会个性语言的魅力,通过不断地训练、巩固,学生的语言和立意逐渐有所改观,可见个性化的语言必然是灿烂多姿的。
以上是我的拙见。这方遨游思维之花的天地,任你用丰富的知识、深刻洞察力,奇崛的领悟力去驰骋,任你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装饰,相信只要你做到了,你就能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笔下生辉。
参考文献:
[1]鲁 迅.致颜黎民[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6736986.html.
[2]周溯源.文章五境界[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7c89e0100c0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