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纪录片《伟大的一餐》介绍了全世界各地的食材以及各族人民为了获得这些食材而做出的努力。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下,中国对于他国饮食文化的展现体现了中国对于“他者”呈现,同时也反射了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本文拟从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纪录片《伟大的一餐》(后简称《一餐》),分析在当前扩张战略下的中国文化语境是如何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试图建立起的“文化共同体”。
【关键词】伟大的一餐;意识形态研究;他者;大众文化批评
云集将来传媒(上海)有限公司是由SMG(上海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控股,进行纪录片制作与运营的公司。从其制作的一系列纪录片——《跟着贝尔去冒险》、《越野千里》、《本草中国》、《水果传》、《中国老总》、《美中国》等——可以看出,其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以一种迎合主流文化的大众文化视角展示当今社会的变化,因此云集将来出品的这些纪录片是作为文化产品存在的。而云集将来等制作公司这种纪录片的制作与发行已经成为了文化工业的一环。在一般的意义上说,文化工业被称为大众文化的“所有的轻音乐和通俗音乐、还包括电影、广播、通俗小说等等”的制作、复制、发行等全部生产过程和系统。文化工业的突出特点是能够通过工业复制和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批量生产并迅速而广泛地推向社会。
随着政府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类似《舌尖上的中国》、《伟大的一餐》、《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味道中国》等纪录片被制作出来。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要功能是对个体实现全面的控制,使之被归化到一个总体化的社会中。这个观点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也同样适用。纪录片《伟大的一餐》通过将不同的饮食文化归纳到同一种文化价值,创作者通过各地不同的美食唤起人们心中的认同感,从而将这种文化价值全盘融合到已建立的秩序中、通过大规模地再生产和展示这些文化价值观,消解了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抗。
1. 通过“他者”形象建立的自我认同
“感觉、意义或意识的社会化生产。文化商品的工业化生产。文化生产这个流行开来的术语,是强调文化的制度化特征与社会化特征,从而相对于那种广泛持有的信仰,即文化源于个体的灵感与想象。”同样地,文化产品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大众文化的特质。所以说,以观众审美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纪录片是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品。而大众文化对主导文化的潜在迎合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了主导文化建立起统治秩序。
随着以中国为主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中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目光也不再仅限于国内,《伟大的一餐》中展现了印尼拉玛莱拉捕鲸村庄、中非共和国巴雅卡族人、日本大和民族、墨西哥印第安人、北极的因纽特人、美国犹太人、云南哈尼族等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历史民俗。这样的题材选择涵盖了各个大洲,除了显示出制作上的资金优势以外,显然还迎合了当今政府的全球发展战略。当代媒介的发展延伸了我们的视觉与听觉,闭塞已久大河文明从未像今天一样可以不费气力地接触到其他文明。《一餐》通过介绍各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展现他们的民族特征与文明气质。拉玛莱拉的印尼村民为了整个村庄的存续与鲸与鲨鱼搏斗,养育他们的后代、因纽特人在冰天雪地里寻找贻贝,这似乎展现了一种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反抗与斗争精神,但是这种精神是经不起推敲的。印尼的拉玛莱拉村的村民至今仍沿用传统方式捕鲸,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传统捕鲸者”。印度尼西亚曾摆脱了荷兰与日本的殖民统治,多次脱离荷兰的殖民统治。近年来工业占GDP已接近一半,其首都雅加达已经是现代性的海港城市。而我们的纪录片对于印尼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可怜的东南亚渔民”上。此外,因纽特人也已经不再像纳努克一家那样住冰屋、用狗拉雪橇,猎海豹,他们住在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格陵兰岛以及阿拉斯加。他们的房屋装了暖气和热水,他们出行也有雪上摩托而不是雪橇。
拉玛莱拉村与原始因纽特人的存在更多像是人类学中的一个活标本,代表了印度尼西亚某一个时期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因纽特人祖先的奋斗史,但是《一餐》用这种原始的影像遮蔽了印度尼西亚与爱斯基摩人融入现代文明努力。拉玛莱拉村民与因纽特人的文化被置于一个“他者”的位置,通过对于他们原始的生活的展现,我们的观众对照自己重复而千篇一律的现代生活,神秘而原始的东南亚渔村、北极冰原、非洲丛林满足了观众对田园牧歌式自然生活的想象。解说词在赞颂他们为食物而战的同时,遮蔽了这些地区的现实状况:无法获得教育、内战频发、贫富两极分化、基础设施缺乏。然而《一餐》所展现的画面毫不避讳这里的人民因为生存环境受到的威胁和挑战——这体现了文化产品的另一个特点:浅层性。《一餐》要让观众看到其他地区的人类尚且为了生存需要拼命,从而对自己并不完美的生活产生优越感,最后对维持我们生活的统治阶级产生一种认同感,对身边的社会矛盾视而不见,丧失思考的能力。《一餐》需要观众思考的仅此而已了。拉玛莱拉村因为工业捕鲸团大量捕杀捞不到鲸鱼不需要观众知道;中非共和国人民为什么不能养殖牲畜而要以虫子补充蛋白质观众也不需要思考;观众甚至不需要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穆斯林杀羊都要把羊头朝向麦加圣城。
“文化工业通过消灭更高层文化中对抗的、异己的和超验成分,从而碾平了文化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对抗性,并凭借更高层文化构造了现实的另一面。这种对双面文化的清洗不是通过否认和拒绝‘文化价值观’,而是通过把这些文化价值全盘融合到已建立的秩序中、通过大规模地再生产和展示这些文化价值观实现的。”《一餐》这种奇观化的叙事目的就是建立原始\现代、他者\自我的对照,从而磨平我们当今社会的矛盾与分歧,使观众认同现代的“我們”可以“帮助”落后的“他们”这种政府建立的“大国”形象。
2. 通过“和谐”的影像消弭矛盾的现实
在文化研究中,文化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被视为权力关系的产物。“一个文化作品或实践之所以能传之后世经久不衰(成为经典之作)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拥有文化权力的人物的要求与欲望。如果一个文化作品或实践能够传之后世,它就有可能满足其他时期拥有文化权力和人物的(通常是不同的)欲望与要求。”而在大众媒介发展的今天,很多文化产品的产生便因为它能够满足拥有文化权力的人物的要求与欲望——很多文化作品不能够满足拥有文化权力的人物的要求与欲望早早胎死腹中。而这些文化产品能够得到大众认可,就说明了它还能够满足大众的要求与欲望。因此文化经济是在文本与观众之间的符号交换,在这一过程中观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生产出意义和快乐。观众\消费者还常常出于他们自己的目的来利用作品,即生产出新的意义。 《一餐》第二集讲到墨西哥人制作塔可玉米卷,讲到“原住民的辣椒和征服者的大蒜胡椒成为水乳交融的一餐。”作为有着同样民族大融合背景的中国观众,很容易理解认同这种通过文化交流带来的食物上的革命。但是与通过杂居、移民、逃难、战争、通婚等方式民族融合的中国观众不知道,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人是通过屠杀与殖民的方式将“原住民的可可豆辣椒和征服者的大蒜胡椒成为水乳交融的一餐”。创作者通过食材的融合映射了墨西哥背后的民族融合,但是用“原住民”和“征服者”这样的指代遮蔽了墨西哥印第安人与西班牙人冲突,突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之符合当下政府对于和谐稳定的全球环境的期望,因此,《一餐》便满足了主导文化的要求与欲望。
由于文化工业对艺术的经营,“艺术品被今天的典型态度变成了单纯的事实,连模仿性的、与一切物性本质不相容的因素也作为商品被高价出卖。消费者可以随便地把他的冲动、模仿残余投射到摆在他面前的商品上面。观赏、聆听、阅读一个形象的主体将会忘乎所以,满无所谓,幻灭于其中,直到被全面控制的地步。”创作者的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墨西哥的历史被压缩饮食文化中,观众注意不到也不在乎这是真正的墨西哥还是被呈现的墨西哥,也不会思考墨西哥的历史与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墨西哥的人民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社会矛盾是什么。观众看到的是贫穷而快乐的墨西哥,对比中国精致而繁杂的满汉全席,这种饮食上的差别在创作者的安排中上升到了文化历史上的差别——一个相对落后而满足现状的被他民族殖民过的国家,和一个相对现代而同化了其他民族的国家。这种差别很容易使观众面对塔可玉米卷与满汉全席产生民族优越感,从而认同这种“大国”叙事,这种优越感也使观众的思维从当下的社会矛盾抽离——毕竟其他国家这么落后还这么乐观,那么我们对我们的医疗制度、教育制度、阶级固化还有什么好不满意呢?
3. 结语
在结构主义的文化视野中,通俗文化经常背后被‘意识形态机器’所推动,通俗文化塑造了如法律一般的规则,引导并统治着大众的思想,一如索绪尔为结构主义提供组构范式的纲领、专横统治言语行为的‘语言’系统。在这样的文化价值下,大众文化主动迎合主导文化,大众意识形态开始认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通俗文化中大众对精英话语的反抗和自我反思消失了,成为了主导文化的附庸,这也是诸如此类记录片的逻辑,引导大众的思想迎合主流,精英失语,民众与主流文化合流,我们的社会发出的声音逐渐统一,通俗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4]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1月10日第06版
[5]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6]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伟大的一餐;意识形态研究;他者;大众文化批评
云集将来传媒(上海)有限公司是由SMG(上海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控股,进行纪录片制作与运营的公司。从其制作的一系列纪录片——《跟着贝尔去冒险》、《越野千里》、《本草中国》、《水果传》、《中国老总》、《美中国》等——可以看出,其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以一种迎合主流文化的大众文化视角展示当今社会的变化,因此云集将来出品的这些纪录片是作为文化产品存在的。而云集将来等制作公司这种纪录片的制作与发行已经成为了文化工业的一环。在一般的意义上说,文化工业被称为大众文化的“所有的轻音乐和通俗音乐、还包括电影、广播、通俗小说等等”的制作、复制、发行等全部生产过程和系统。文化工业的突出特点是能够通过工业复制和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批量生产并迅速而广泛地推向社会。
随着政府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类似《舌尖上的中国》、《伟大的一餐》、《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味道中国》等纪录片被制作出来。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要功能是对个体实现全面的控制,使之被归化到一个总体化的社会中。这个观点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也同样适用。纪录片《伟大的一餐》通过将不同的饮食文化归纳到同一种文化价值,创作者通过各地不同的美食唤起人们心中的认同感,从而将这种文化价值全盘融合到已建立的秩序中、通过大规模地再生产和展示这些文化价值观,消解了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抗。
1. 通过“他者”形象建立的自我认同
“感觉、意义或意识的社会化生产。文化商品的工业化生产。文化生产这个流行开来的术语,是强调文化的制度化特征与社会化特征,从而相对于那种广泛持有的信仰,即文化源于个体的灵感与想象。”同样地,文化产品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大众文化的特质。所以说,以观众审美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纪录片是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品。而大众文化对主导文化的潜在迎合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了主导文化建立起统治秩序。
随着以中国为主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中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目光也不再仅限于国内,《伟大的一餐》中展现了印尼拉玛莱拉捕鲸村庄、中非共和国巴雅卡族人、日本大和民族、墨西哥印第安人、北极的因纽特人、美国犹太人、云南哈尼族等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历史民俗。这样的题材选择涵盖了各个大洲,除了显示出制作上的资金优势以外,显然还迎合了当今政府的全球发展战略。当代媒介的发展延伸了我们的视觉与听觉,闭塞已久大河文明从未像今天一样可以不费气力地接触到其他文明。《一餐》通过介绍各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展现他们的民族特征与文明气质。拉玛莱拉的印尼村民为了整个村庄的存续与鲸与鲨鱼搏斗,养育他们的后代、因纽特人在冰天雪地里寻找贻贝,这似乎展现了一种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反抗与斗争精神,但是这种精神是经不起推敲的。印尼的拉玛莱拉村的村民至今仍沿用传统方式捕鲸,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传统捕鲸者”。印度尼西亚曾摆脱了荷兰与日本的殖民统治,多次脱离荷兰的殖民统治。近年来工业占GDP已接近一半,其首都雅加达已经是现代性的海港城市。而我们的纪录片对于印尼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可怜的东南亚渔民”上。此外,因纽特人也已经不再像纳努克一家那样住冰屋、用狗拉雪橇,猎海豹,他们住在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格陵兰岛以及阿拉斯加。他们的房屋装了暖气和热水,他们出行也有雪上摩托而不是雪橇。
拉玛莱拉村与原始因纽特人的存在更多像是人类学中的一个活标本,代表了印度尼西亚某一个时期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因纽特人祖先的奋斗史,但是《一餐》用这种原始的影像遮蔽了印度尼西亚与爱斯基摩人融入现代文明努力。拉玛莱拉村民与因纽特人的文化被置于一个“他者”的位置,通过对于他们原始的生活的展现,我们的观众对照自己重复而千篇一律的现代生活,神秘而原始的东南亚渔村、北极冰原、非洲丛林满足了观众对田园牧歌式自然生活的想象。解说词在赞颂他们为食物而战的同时,遮蔽了这些地区的现实状况:无法获得教育、内战频发、贫富两极分化、基础设施缺乏。然而《一餐》所展现的画面毫不避讳这里的人民因为生存环境受到的威胁和挑战——这体现了文化产品的另一个特点:浅层性。《一餐》要让观众看到其他地区的人类尚且为了生存需要拼命,从而对自己并不完美的生活产生优越感,最后对维持我们生活的统治阶级产生一种认同感,对身边的社会矛盾视而不见,丧失思考的能力。《一餐》需要观众思考的仅此而已了。拉玛莱拉村因为工业捕鲸团大量捕杀捞不到鲸鱼不需要观众知道;中非共和国人民为什么不能养殖牲畜而要以虫子补充蛋白质观众也不需要思考;观众甚至不需要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穆斯林杀羊都要把羊头朝向麦加圣城。
“文化工业通过消灭更高层文化中对抗的、异己的和超验成分,从而碾平了文化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对抗性,并凭借更高层文化构造了现实的另一面。这种对双面文化的清洗不是通过否认和拒绝‘文化价值观’,而是通过把这些文化价值全盘融合到已建立的秩序中、通过大规模地再生产和展示这些文化价值观实现的。”《一餐》这种奇观化的叙事目的就是建立原始\现代、他者\自我的对照,从而磨平我们当今社会的矛盾与分歧,使观众认同现代的“我們”可以“帮助”落后的“他们”这种政府建立的“大国”形象。
2. 通过“和谐”的影像消弭矛盾的现实
在文化研究中,文化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被视为权力关系的产物。“一个文化作品或实践之所以能传之后世经久不衰(成为经典之作)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拥有文化权力的人物的要求与欲望。如果一个文化作品或实践能够传之后世,它就有可能满足其他时期拥有文化权力和人物的(通常是不同的)欲望与要求。”而在大众媒介发展的今天,很多文化产品的产生便因为它能够满足拥有文化权力的人物的要求与欲望——很多文化作品不能够满足拥有文化权力的人物的要求与欲望早早胎死腹中。而这些文化产品能够得到大众认可,就说明了它还能够满足大众的要求与欲望。因此文化经济是在文本与观众之间的符号交换,在这一过程中观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生产出意义和快乐。观众\消费者还常常出于他们自己的目的来利用作品,即生产出新的意义。 《一餐》第二集讲到墨西哥人制作塔可玉米卷,讲到“原住民的辣椒和征服者的大蒜胡椒成为水乳交融的一餐。”作为有着同样民族大融合背景的中国观众,很容易理解认同这种通过文化交流带来的食物上的革命。但是与通过杂居、移民、逃难、战争、通婚等方式民族融合的中国观众不知道,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人是通过屠杀与殖民的方式将“原住民的可可豆辣椒和征服者的大蒜胡椒成为水乳交融的一餐”。创作者通过食材的融合映射了墨西哥背后的民族融合,但是用“原住民”和“征服者”这样的指代遮蔽了墨西哥印第安人与西班牙人冲突,突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之符合当下政府对于和谐稳定的全球环境的期望,因此,《一餐》便满足了主导文化的要求与欲望。
由于文化工业对艺术的经营,“艺术品被今天的典型态度变成了单纯的事实,连模仿性的、与一切物性本质不相容的因素也作为商品被高价出卖。消费者可以随便地把他的冲动、模仿残余投射到摆在他面前的商品上面。观赏、聆听、阅读一个形象的主体将会忘乎所以,满无所谓,幻灭于其中,直到被全面控制的地步。”创作者的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墨西哥的历史被压缩饮食文化中,观众注意不到也不在乎这是真正的墨西哥还是被呈现的墨西哥,也不会思考墨西哥的历史与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墨西哥的人民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社会矛盾是什么。观众看到的是贫穷而快乐的墨西哥,对比中国精致而繁杂的满汉全席,这种饮食上的差别在创作者的安排中上升到了文化历史上的差别——一个相对落后而满足现状的被他民族殖民过的国家,和一个相对现代而同化了其他民族的国家。这种差别很容易使观众面对塔可玉米卷与满汉全席产生民族优越感,从而认同这种“大国”叙事,这种优越感也使观众的思维从当下的社会矛盾抽离——毕竟其他国家这么落后还这么乐观,那么我们对我们的医疗制度、教育制度、阶级固化还有什么好不满意呢?
3. 结语
在结构主义的文化视野中,通俗文化经常背后被‘意识形态机器’所推动,通俗文化塑造了如法律一般的规则,引导并统治着大众的思想,一如索绪尔为结构主义提供组构范式的纲领、专横统治言语行为的‘语言’系统。在这样的文化价值下,大众文化主动迎合主导文化,大众意识形态开始认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通俗文化中大众对精英话语的反抗和自我反思消失了,成为了主导文化的附庸,这也是诸如此类记录片的逻辑,引导大众的思想迎合主流,精英失语,民众与主流文化合流,我们的社会发出的声音逐渐统一,通俗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4]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1月10日第06版
[5]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6]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