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力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院的结构力学课程在坚持提升力学教学内涵,加强与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内涵工程应用人才培养
结构力学课程是工科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既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又是工程应用的必要知识。为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加大力学课程改革的力度势在必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特点,我校力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为坚持深化力学课程改革,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创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水产和海洋学科为特色,以水产养殖、海洋工程、水产品加工三大体系为支撑,涵盖农、工、理、管、文、法、经等学科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我校的力学课组面向全校十余个工科专业开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等多门力学课程,年授课班级近70个班级。
一、提高认识,调整改革思路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充分认识力学类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加强力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力学作为传统学科,改革应与时俱进,将传统理论内容逐步推向工程化、应用化,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结构力学教学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着重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同时,应强调其工程应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精炼内容,建立课程平台
为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比较科学、具有特色的力学类课程平台,加强重点,突出特色。课程平台分为两种,分别适用于多学时及少学时专业。
多学时专业:
机械、热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共152学时),主要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和变形分析;土木、港工、道桥专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共224学时),除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和变形分析,还进行结构分析方面的训练。
少学时专业:
给排水、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力学(104学时)),简要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变形计算和结构分析;轮机、工业工程、环境工程、制冷、建筑环境、海洋技术专业:工程力学(64学时),简要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变形计算。
根据统计,国内大学工科专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比重一般较低,尤其是学时压缩以后,情况更为明显。如多学时专业力学课学时所占比例为6%---9%,少学时专业力学课学时所占比例为3%---5%。如何在较少学时的情况下,加强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是目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提升内涵,建设优质课程
力学课教师经常走访用人单位、与专业教师研讨、深入专业教学课堂、参加专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吸纳各方面建议,明确改革思路,按照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要求,调整方案,凝练内容,提升内涵。
四、加强渗透,服从专业要求
1.加强力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强结构力学的实际背景。
在教学中提倡案例式教学方式,将专业课程内容前置,增加力学课程的工程背景与实践应用介绍,提升了教学深度。同时,形成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动,帮助学生提高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掌握,学以致用,激发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结构力学课程讲述弯矩图时,以某百货大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雨篷为例,拆模时突然发生从雨篷根部折断的质量事故。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应配置在弯矩受拉一侧,分析事故的原因为受力筋放错了位置所致,将结构力学知识点与后续专业课的相互渗透。
在结构力学拱的计算中,以著名的赵州桥为例,分析拱的结构与受力特点,并将赵州桥(建于610年,石材)与新安济桥(建于1984年,混凝土)相比较,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仍在使用,而才建成几十年的新安济桥却因质量问题被限行。通过对拱力学性能的分析,指出石材与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不同及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
2.提倡案例式教学方式,从灾难性工程事故分析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将专业课程内容前置,增加力学课程的工程背景与实践应用介绍,提升了教学深度。如楼房倒塌事件,进行基础强度分析,引起同学很大兴趣。
3.加强力学教学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提高结构力学的应用性。
结构力学课程知识点与后续课关系
4.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提高技能训练
其中,材料力学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力学开设了一般演示性实验和工程应用二个实验平台。
五、以点带面,形成连带效应
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工作后的发展空间。
1.以结构力学课为龙头与突破口,带动其他课程及环节的改革,形成整体效应。
在土力学课程授课中,安排现场教学,实地观察、了解各类地基与基础的类型、性质、适用条件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为后续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开设抗剪强度实验Ⅱ(固结实验Ⅱ),巩固概念与理论,加深认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积累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
在建筑材料课程中, 采用实际工程背景题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同学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的尝试,如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研究。鼓励同学注意观察实际工程,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结合理论学习,撰写科技论文。通过参观房展会、建材展、建筑材料展室等实践活动,在理论学习中寻求答案,在实践中验证和补充理论内容。
在水力学与流体力学课程中,模拟实际工程中的给水系统,设立综合性实验,为专业课(给水工程、泵与泵站)及工程设计中涉及到的有关水箱、水泵、水塔的选型与计算打下基础。
2.利用学生科技创意实习基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
利用学生科技创意实习基地,与各类协会配合,开展各类竞赛,以力学竞赛为例,比赛至今举行了三届,已经成为我院的精品赛事。以此项赛事为龙头,各专业教研室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了港工沉箱模型比赛、桥梁模型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结构工程协会承办);工程管理专项竞赛、工程项目招投标实战模拟大赛(工程管理协会承办),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给排水工程协会承办)。
这些专项赛事的举行,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 辽宁大连)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内涵工程应用人才培养
结构力学课程是工科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既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又是工程应用的必要知识。为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加大力学课程改革的力度势在必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特点,我校力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为坚持深化力学课程改革,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创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水产和海洋学科为特色,以水产养殖、海洋工程、水产品加工三大体系为支撑,涵盖农、工、理、管、文、法、经等学科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我校的力学课组面向全校十余个工科专业开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等多门力学课程,年授课班级近70个班级。
一、提高认识,调整改革思路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充分认识力学类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加强力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力学作为传统学科,改革应与时俱进,将传统理论内容逐步推向工程化、应用化,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结构力学教学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着重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同时,应强调其工程应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精炼内容,建立课程平台
为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比较科学、具有特色的力学类课程平台,加强重点,突出特色。课程平台分为两种,分别适用于多学时及少学时专业。
多学时专业:
机械、热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共152学时),主要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和变形分析;土木、港工、道桥专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共224学时),除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和变形分析,还进行结构分析方面的训练。
少学时专业:
给排水、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力学(104学时)),简要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变形计算和结构分析;轮机、工业工程、环境工程、制冷、建筑环境、海洋技术专业:工程力学(64学时),简要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变形计算。
根据统计,国内大学工科专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比重一般较低,尤其是学时压缩以后,情况更为明显。如多学时专业力学课学时所占比例为6%---9%,少学时专业力学课学时所占比例为3%---5%。如何在较少学时的情况下,加强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是目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提升内涵,建设优质课程
力学课教师经常走访用人单位、与专业教师研讨、深入专业教学课堂、参加专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吸纳各方面建议,明确改革思路,按照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要求,调整方案,凝练内容,提升内涵。
四、加强渗透,服从专业要求
1.加强力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强结构力学的实际背景。
在教学中提倡案例式教学方式,将专业课程内容前置,增加力学课程的工程背景与实践应用介绍,提升了教学深度。同时,形成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动,帮助学生提高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掌握,学以致用,激发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结构力学课程讲述弯矩图时,以某百货大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雨篷为例,拆模时突然发生从雨篷根部折断的质量事故。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应配置在弯矩受拉一侧,分析事故的原因为受力筋放错了位置所致,将结构力学知识点与后续专业课的相互渗透。
在结构力学拱的计算中,以著名的赵州桥为例,分析拱的结构与受力特点,并将赵州桥(建于610年,石材)与新安济桥(建于1984年,混凝土)相比较,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仍在使用,而才建成几十年的新安济桥却因质量问题被限行。通过对拱力学性能的分析,指出石材与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不同及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
2.提倡案例式教学方式,从灾难性工程事故分析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将专业课程内容前置,增加力学课程的工程背景与实践应用介绍,提升了教学深度。如楼房倒塌事件,进行基础强度分析,引起同学很大兴趣。
3.加强力学教学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提高结构力学的应用性。
结构力学课程知识点与后续课关系
4.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提高技能训练
其中,材料力学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力学开设了一般演示性实验和工程应用二个实验平台。
五、以点带面,形成连带效应
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工作后的发展空间。
1.以结构力学课为龙头与突破口,带动其他课程及环节的改革,形成整体效应。
在土力学课程授课中,安排现场教学,实地观察、了解各类地基与基础的类型、性质、适用条件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为后续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开设抗剪强度实验Ⅱ(固结实验Ⅱ),巩固概念与理论,加深认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积累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
在建筑材料课程中, 采用实际工程背景题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同学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的尝试,如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研究。鼓励同学注意观察实际工程,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结合理论学习,撰写科技论文。通过参观房展会、建材展、建筑材料展室等实践活动,在理论学习中寻求答案,在实践中验证和补充理论内容。
在水力学与流体力学课程中,模拟实际工程中的给水系统,设立综合性实验,为专业课(给水工程、泵与泵站)及工程设计中涉及到的有关水箱、水泵、水塔的选型与计算打下基础。
2.利用学生科技创意实习基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
利用学生科技创意实习基地,与各类协会配合,开展各类竞赛,以力学竞赛为例,比赛至今举行了三届,已经成为我院的精品赛事。以此项赛事为龙头,各专业教研室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了港工沉箱模型比赛、桥梁模型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结构工程协会承办);工程管理专项竞赛、工程项目招投标实战模拟大赛(工程管理协会承办),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给排水工程协会承办)。
这些专项赛事的举行,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 辽宁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