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刘 曲,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8.4~1822.7.8),英国著名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著名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雪莱出身于乡村地主家庭,从小家境富裕,少时就读于伊顿中学,20岁时考入牛津大学,但因宣传反宗教思想而被迫退学。回家后又因写诗歌鼓动英国人民革命及支持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而被迫于1818年迁居意大利。在意大利,雪莱继续支持当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但不幸于1822年因冒雨驾船渡海而船沉溺亡。
雪莱一生涉猎广泛,建树颇深,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他的诗作往往于简洁中透露深意,于无穷变幻中给人无尽的思索和回味。“Cor Cordium”(众心之心),即是对雪莱最真实、最深刻的评价,正如勃兰兑斯所言:“Cor Cordium(‘众心之心’)是他当之无愧的称呼——因为他所理解和感觉的正是事物至深的内心,是事物的灵魂和精神”。[1]唯有这难得的至真之情,至深之心才赋予了作品独一无二的韵味和哲理,才使得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打磨,耐得住空间的考量,横贯中西,纵行历史,在每一个读者心灵中不断地得以重生和再创。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雪莱既是历史的,也是永恒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他是诗人中的诗人,是学者中的真正大家。
雪莱一直被公认为是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然而我们却很少知道雪莱的终极理想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幸福和自由平等的全新世界。作为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雪莱一生都在力图用笔下的文字来探索社会、政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根本问题,以诗歌为阵地,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社会道德思想。正如他在《伊斯兰的反叛》序中所言:“我设法运用音律和谐的语言,联翩的飘逸幻想,人类情操的种种急骤而微妙的变化,运用构成一个诗篇的诸要素;借以宣扬宽宏博大的道德,并在读者心中燃起他们对自由和正义原则的道德热诚,对善的信念和希望。”[2]至此,我们看到,雪莱的艺术美学和文学价值无不以其深刻的社会道德思想为基点,本文力在探讨雪莱的社会道德思想和爱情道德思想,以期为全面地欣赏雪莱的作品提供借鉴。
一、雪莱的社会道德思想
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由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3]社会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4]从社会道德目标论的角度,雪莱从先辈的思想家著作中得到启发,认为道德是能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行动。在19世纪早期的诸多作品当中我们不难寻觅到诗人德以致福的社会道德观点,例如,在《暴虐的俄狄浦斯》中,诗人用对比写实的手法简单明了地传递了有德和无德的截然不同的下场;在《伊斯兰的反叛》中,主人公莱昂为了宣扬真理,唤醒人们反抗暴虐的统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他的妻子茜丝娜更是舍生取义愿与爱人为了理想而共同赴死,最终两人在死亡中重获新生,共同步入了天堂的乐园;在《宇宙的精灵》中,诗人用高昂的情怀咏叹道:“让美德教会你坚定执着追求,循序渐进实现期望的变革,因为人的诞生、生活与死亡和风一样在世界飘荡,找到落户人家以前神奇状态下的赤裸灵魂,都向往完美福祉”[5];在《麦布女王》中,艾恩丝的灵魂与仙后在共同领略了人类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德以致福的全过程之后才最终认识到人类的最终的整体的幸福只基于全人类的道德意识的觉醒和共鸣。从总体上来看,雪莱的社会道德观念中充满了浓郁的空想色彩,类似于马克思所谓的“乌托邦”式的空想,但无论如何,他肯定了道德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肯定了小利服从大利、个人服从整体的道德观念,这在当时的社会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从社会道德构成论角度,雪莱认为构成社会道德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慈善与公正。雪莱认为“慈善的倾向是人类心灵所固有的”[6],“公正也和慈善一样,是人类本性的一条基本法则。”[7]“慈善”在雪莱看来更多地指的是人类之间的爱,包括手足亲情之爱,也包括人类广博的大爱。在《道德沉思录》中,诗人深刻地论述了人类爱的本质和特征,认为爱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爱之所以以不同寻常的力量占据人类的心灵正是因为无私的品质与人的天性合拍。”[8]然而,为了避免人的狭隘之心对社会道德的侵犯,雪莱又提出了公正的含义。在《麦布女王》中,雪莱写道:“由于我们对贵金属的重视,一个人就有可能以牺牲他人的生活必需为代价聚敛奢侈物品。这样一种制度正适合于产生出从来都是贫富两极端下所特有的各种各样疾病和罪恶……我……坚持人生而平等的学说。”[9]由此可见,雪莱在公正的思想中重点阐述了人生而平等的自由资产阶级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和资产阶级的专制压迫的强烈愤慨。
二、雪莱的爱情道德思想
雪莱的爱情道德思想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有机补充和延伸,诗人认为“爱情是天性中流露出来的善的力量最高表现之一。”[10]在雪莱的爱情道德思想中,恋爱双方的平等,情欲融合及婚姻制度等均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再现和深化。雪莱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来表现爱情,用丰富的想象,华美的文字,悠扬的旋律宣扬自己的爱情道德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道德的深深思索和追求。在《麦布女王》中,诗人强调了男女平等之爱才是攀登幸福阶梯的不二法宝。在《伊斯兰的反叛》中,作者通过男女爱人的名字的隐喻作用传递了恋爱男女的平等地位,立足女性权利,这在当时男权霸权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具有难得的积极意义。另外,在结尾处描写男女主人公慷慨赴死的场景中,诗人着力渲染了莱昂和茜丝娜为了挽救对方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悲壮之举,这宣传了诗人所认为的爱情牺牲的思想。简言之,雪莱在作品中所积极宣传的爱情平等地位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M].徐式谷,江枫,张自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63.
[2][5][8][9]江枫.雪莱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66,24,281,386-387.
[3]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4]黄应杭.伦理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5.
[6][7]雪莱.雪莱政治论文选[M].杨熙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8,129.
[10]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M].戴镏龄,吴志谦,桂诗春,蔡文显,周其勋,汪封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7.
刘 曲,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8.4~1822.7.8),英国著名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著名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雪莱出身于乡村地主家庭,从小家境富裕,少时就读于伊顿中学,20岁时考入牛津大学,但因宣传反宗教思想而被迫退学。回家后又因写诗歌鼓动英国人民革命及支持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而被迫于1818年迁居意大利。在意大利,雪莱继续支持当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但不幸于1822年因冒雨驾船渡海而船沉溺亡。
雪莱一生涉猎广泛,建树颇深,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他的诗作往往于简洁中透露深意,于无穷变幻中给人无尽的思索和回味。“Cor Cordium”(众心之心),即是对雪莱最真实、最深刻的评价,正如勃兰兑斯所言:“Cor Cordium(‘众心之心’)是他当之无愧的称呼——因为他所理解和感觉的正是事物至深的内心,是事物的灵魂和精神”。[1]唯有这难得的至真之情,至深之心才赋予了作品独一无二的韵味和哲理,才使得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打磨,耐得住空间的考量,横贯中西,纵行历史,在每一个读者心灵中不断地得以重生和再创。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雪莱既是历史的,也是永恒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他是诗人中的诗人,是学者中的真正大家。
雪莱一直被公认为是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然而我们却很少知道雪莱的终极理想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幸福和自由平等的全新世界。作为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雪莱一生都在力图用笔下的文字来探索社会、政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根本问题,以诗歌为阵地,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社会道德思想。正如他在《伊斯兰的反叛》序中所言:“我设法运用音律和谐的语言,联翩的飘逸幻想,人类情操的种种急骤而微妙的变化,运用构成一个诗篇的诸要素;借以宣扬宽宏博大的道德,并在读者心中燃起他们对自由和正义原则的道德热诚,对善的信念和希望。”[2]至此,我们看到,雪莱的艺术美学和文学价值无不以其深刻的社会道德思想为基点,本文力在探讨雪莱的社会道德思想和爱情道德思想,以期为全面地欣赏雪莱的作品提供借鉴。
一、雪莱的社会道德思想
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由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3]社会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4]从社会道德目标论的角度,雪莱从先辈的思想家著作中得到启发,认为道德是能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行动。在19世纪早期的诸多作品当中我们不难寻觅到诗人德以致福的社会道德观点,例如,在《暴虐的俄狄浦斯》中,诗人用对比写实的手法简单明了地传递了有德和无德的截然不同的下场;在《伊斯兰的反叛》中,主人公莱昂为了宣扬真理,唤醒人们反抗暴虐的统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他的妻子茜丝娜更是舍生取义愿与爱人为了理想而共同赴死,最终两人在死亡中重获新生,共同步入了天堂的乐园;在《宇宙的精灵》中,诗人用高昂的情怀咏叹道:“让美德教会你坚定执着追求,循序渐进实现期望的变革,因为人的诞生、生活与死亡和风一样在世界飘荡,找到落户人家以前神奇状态下的赤裸灵魂,都向往完美福祉”[5];在《麦布女王》中,艾恩丝的灵魂与仙后在共同领略了人类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德以致福的全过程之后才最终认识到人类的最终的整体的幸福只基于全人类的道德意识的觉醒和共鸣。从总体上来看,雪莱的社会道德观念中充满了浓郁的空想色彩,类似于马克思所谓的“乌托邦”式的空想,但无论如何,他肯定了道德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肯定了小利服从大利、个人服从整体的道德观念,这在当时的社会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从社会道德构成论角度,雪莱认为构成社会道德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慈善与公正。雪莱认为“慈善的倾向是人类心灵所固有的”[6],“公正也和慈善一样,是人类本性的一条基本法则。”[7]“慈善”在雪莱看来更多地指的是人类之间的爱,包括手足亲情之爱,也包括人类广博的大爱。在《道德沉思录》中,诗人深刻地论述了人类爱的本质和特征,认为爱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爱之所以以不同寻常的力量占据人类的心灵正是因为无私的品质与人的天性合拍。”[8]然而,为了避免人的狭隘之心对社会道德的侵犯,雪莱又提出了公正的含义。在《麦布女王》中,雪莱写道:“由于我们对贵金属的重视,一个人就有可能以牺牲他人的生活必需为代价聚敛奢侈物品。这样一种制度正适合于产生出从来都是贫富两极端下所特有的各种各样疾病和罪恶……我……坚持人生而平等的学说。”[9]由此可见,雪莱在公正的思想中重点阐述了人生而平等的自由资产阶级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和资产阶级的专制压迫的强烈愤慨。
二、雪莱的爱情道德思想
雪莱的爱情道德思想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有机补充和延伸,诗人认为“爱情是天性中流露出来的善的力量最高表现之一。”[10]在雪莱的爱情道德思想中,恋爱双方的平等,情欲融合及婚姻制度等均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再现和深化。雪莱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来表现爱情,用丰富的想象,华美的文字,悠扬的旋律宣扬自己的爱情道德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道德的深深思索和追求。在《麦布女王》中,诗人强调了男女平等之爱才是攀登幸福阶梯的不二法宝。在《伊斯兰的反叛》中,作者通过男女爱人的名字的隐喻作用传递了恋爱男女的平等地位,立足女性权利,这在当时男权霸权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具有难得的积极意义。另外,在结尾处描写男女主人公慷慨赴死的场景中,诗人着力渲染了莱昂和茜丝娜为了挽救对方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悲壮之举,这宣传了诗人所认为的爱情牺牲的思想。简言之,雪莱在作品中所积极宣传的爱情平等地位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M].徐式谷,江枫,张自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63.
[2][5][8][9]江枫.雪莱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66,24,281,386-387.
[3]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4]黄应杭.伦理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5.
[6][7]雪莱.雪莱政治论文选[M].杨熙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8,129.
[10]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M].戴镏龄,吴志谦,桂诗春,蔡文显,周其勋,汪封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