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文章的理解是第一位的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470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载体,是博大精深华夏文明的书面实录。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广泛应用,文言文从台前走到幕后,其交流功能、记录功能和生活化功能相当微弱。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到底该重视什么?是重视字词积累,还是重视文章理解?
   从教学价值论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语),是培养有中华民族灵魂有未来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其价值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递;引导学生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
   就语文教育而言,其根本职责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应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叶圣陶语)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融合于文言文中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天文、地理等内容,使他们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铸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中学文言文中,其人文应该是指先秦至清代各种文章里所包含的有关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道德情感、文明礼仪、修身齐家等内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吸收融于这些文章中的中华文化的丰富精神营养,去培育有中华民族灵魂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强调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但这并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学习文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诸如语言运用、布局谋篇、构思立意等多方面的内容,注重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字词句是文意的载体。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必须要弄清楚字词句的意义,这是人们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可对文言文而言,由于古代汉语语言本身的特点,一句话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已经虚化,有些字词的用法非常特殊,有些句式前后倒装。我们从总体上去领会把握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的意义是能做到的,但非要从每个字词和句子入手去把握,就会被那些意义已经虚化的字词、用法特殊的字词以及倒装的句子搞得晕头转向,不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即使不明白“好”、“乐”的语法意义,也能明白“知之”、“好之”和“乐之”是学习的三种境界,能清楚“乐之”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再者,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句子本身,句子仅是储藏深远文意的外壳,我们再去深入理解组成句子的字词,已无多大意义。在我们使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诗时,其意义已不限于写登山,其深刻含意已在字面意义之外了。其三,学生学习文言文,绝对不是为了说文言,写文言,如果把学习文言文的重心放在字词积累上,而那些积累的字词只是在偶尔读文言文时才用得上,那不是做了无用功吗?
   从教学方法论看,自古以来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采用“吟诵”、“感悟”和“习得”的方法,就文言文教学现状来讲,这种方法可以说仍然是最好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囫囵吞枣”、“反刍咀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文章,而不刨根究底于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对“吟诵”、“感悟”和“习得”的具体注脚。
   学生反反复复地朗读,滚瓜烂熟地背诵,囫囵吞枣地记忆,反刍咀嚼地消化理解,几千年来,人们之所以都这样去教语文,就是因为它包含了“吟诵”、“感悟”和“习得”这一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朱熹的“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中的“自然纯熟”其实就是“感悟”和“习得”。当今中学生,他们的文言功底不可能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可能从古汉语语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字词文句。并且,文言文本身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书面载体,语言不具生活性、口语性和交际性,即使学生能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又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学习文言文应该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吟诵并牢记一些优秀诗文,能够从总体上感知诗文的要义及内涵、语言的特色、形式的独到以及深邃的意境等内容,从中去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培育学生的灵魂,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文言文教学一段时间抛弃了“吟诵”、“感悟”和“习得”,走上了古汉语语言学习的歧路。教学时,侧重的是诸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类的东西。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再加上老师繁琐的语法分析,文言文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繁”、“难”、“旧”、“涩”,学起来味同嚼蜡。这种侧重语言学习的教学方式,把非常优美的古诗文肢解为一个个语言符号,把一篇篇声情并茂、如诗如画的美文拆解成一个个呆板的文字字符。到头来,学生积累的字词由于日常不用,自觉不自觉地忘掉了,而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文化等精髓却没能深刻领会。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要能倒背如流,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感悟”、“习得”就会自然而然。荀子《劝学》中的“君子之学……数诵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其为人以应之,除其害以持养之”,启示我们“感悟”和“习得”是一个过程,学生的“习得力”和“感悟力”将随其年龄的增大,知识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而逐步提高。对文言诗文的深刻含意、优美语言、完美形式和深邃意境等的品味赏析,老师可以指导,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消化,那就有一个“感悟”和“习得”的过程。巴金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也没有学过文艺理论,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这不正是“习得”和“感悟”的最佳效果吗?
   从教学主体论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对预想知识的渴求是教学必须尊重的客观实际,学生的学情、学力、学习兴趣及学习向往等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会对繁琐而生涩的文言字词感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因此,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字词的积累,侧重让学生去学习那些“繁”、“难”、“旧”、“涩”的文言字词,那将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极大漠视。
   当今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留在他们记忆中的是小学时懵懂接受的浅显易懂的古诗及文言故事,根本没有文言字词的沉淀和积累,再加上文言文固有的一些特点,学生对文言文本身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字词分析的角度特别是从语法的角度去学习文言文,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学生就会因为难懂、不懂而失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换一个角度,即使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文言字词,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文言知识,那又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经常听人讲话用到“四书”、“五经”中的句子,并且还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但如果你真要问讲话者他所使用的句子每个字词的意思,他不一定能答得上来。
   中学生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要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适当地积累字词,掌握一些常见的字词是应该的,但这一定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旋律。如果非要把字词教学作为主旋律的话,那应该是大学中文专业的事。作为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字词理解的最终落脚点仍应是对文章的理解。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所创造的浩若烟海的典籍,定会让学生感佩不已,而仅就古代文学这一块而言,先秦诸子散文、两汉文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定会使学生心驰神往。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深刻含蓄的内涵,赏析邈远丰蕴的意境,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悟别具匠心的形式,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则,这一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需要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的是能为他们正确思想、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而以文言文为载体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恰恰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疏导句子的意义为主,少讲或不讲字词的语法意义,力避把文言文教学搞成古汉语语法教学;应以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语言及形式为主,力避把文言文教学搞成字词教学;应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语言及形式的理解把握为主,力避考查学生的文言语法知识。
   文章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相对于侧重文言字词积累而言的,并不是说适当的字词积累,特别是非语法意义的字词积累不重要,只是说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把字词积累摆在首位,出现本末倒置。
  (作者单位:涪陵区教育服务中心)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种表述是对语文知识的一种误解。  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相对应着提出来的。其言外之意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实践的方式,而不是知识讲解和掌
古今异义词,是指文言文中的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或短语字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语言现象。一般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古今异义词,其中以双音节古今异义词数量
个体互动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个体先按照自己的方式独立阅读文本,再通过生生间、师生间多形式的交流对话,实现阅读理解与欣赏的互补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不断提高
目前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在无可炊之米,而在没有想炊之欲。据调查,中小学生害怕作文已成通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当前的大多数作文教学指导关注的仅仅是写作活动的结果。学生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语文教师也多只是按考试的标准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判、批改。作文之前对审题、立意作些指导,而后便让学生写作,这似乎成了教师固定不变的作文教学程式。整个作文写作过程,学生大多处于机械、静止、被动、应付状
【关键词】“支架”理论 小学英语 语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71-01  支架式教学以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S.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在教学中通过“支架”把复杂的任务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习任务变得相对容易,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尝试将“支架”理论运用到
廖代璇老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和力强,就像一位知心姐姐,让你没有拘束感。在与廖代璇聊天的过程中,记者对这位“亲和型”的“姐姐”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廖代璇笑称自己是一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
分析说课的特点,从课程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教学队伍、实践条件、课程考核、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建设思路等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并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为新时期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其内容具体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进而发展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