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菌根互作对土壤酶活、甘薯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来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d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蚯蚓和丛枝菌根真菌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但在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却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单独对土壤微生物或土壤动物的研究较多,但对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很少。因此研究它们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作用可为挖掘土壤生物的潜力和提高土壤生物肥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蚯蚓(Eisenia fetida)与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互作对甘薯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接种和不接种菌根真菌及添加和不添加蚯蚓。试验共4个处理:不加菌根和蚯蚓(CK);接种菌根真菌(AM);添加蚯蚓(E);添加蚯蚓和菌根真菌(E+AM),每个处理4次重复。调查了甘薯养分吸收、根系形态及土壤养分变化,采用Canoco4.5软件对土壤生物与植物对应关系进行RDA(redundancy analysis)分析。【结果】接种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甘薯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P<0.05),而添加蚯蚓的处理仅提高了甘薯地上部生物量。同时添加蚯蚓和菌根的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并且高于其他三个处理(P<0.05)。与对照相比,接种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土壤磷酸酶活性(P<0.01),增幅近一倍;同时提高了土壤磷的植物有效性,土壤有效磷含量下降了30%左右。添加蚯蚓后土壤脲酶活性从5.45 mg NH+4-N/g显著增加到8.71mg NH+4-N/g,土壤碱解氮的含量从5.82 mg/kg显著增加到6.89 mg/kg(P<0.05)。RDA分析表明蚯蚓菌根互作对甘薯地上和地下部氮磷含量、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根尖数均存在显著的正交互效应。蚯蚓菌根互作通过调控土壤酶和改变土壤养分有效性促进甘薯对土壤氮磷养分的吸收。【结论】蚯蚓(Eisenia fetida)通过调控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增加了土壤中氮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甘薯地上部生长。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通过调控土壤磷酸酶和增加植株地上地下部吸磷量从而促进甘薯生长。添加蚯蚓或接种菌根真菌均能增加根系吸收面积和根体积从而促进甘薯对养分的吸收。蚯蚓和菌根真菌相互作用通过调控土壤酶和改变土壤养分有效性以及促进根系发育从而互补的促进甘薯养分吸收和生长。
其他文献
在社会生活许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学校规范化的德育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挑战。德育的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过程。体育与德育存在一种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本文
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微信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加注重信息的私密性以及传播的创新性,而微信公众平台因缺乏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对新闻传播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幼鱼在35 kg·m-3、65 kg·m-3、95 kg·m-3和125 kg·m-3的密度下养殖60 d,第30和第60天时分析鱼的日增质量并应用半定量RT-PCR法分析垂体生长
为阐明3种自然生境下的芦苇适应环境策略,通过设置样地,研究水生、湿生、旱生生境下芦苇的形态性状及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1)芦苇的最高高度、平均高度、最高冠幅、平均冠
科学的体育锻炼越来越成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关乎老年人个体健康水平与社会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特征及影响因素,
详细介绍一种基于CPLD的数字电子钟的实现。数字钟主要部分的片上系统编程采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实现;时间显示采用七位LED数码管显示。该数字钟可直接对时间‘分’和‘秒’进
近年来In As/Ga Sb 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引起了国内外各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大规模、高性能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发展迅速。但是该材料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超晶格的吸收系数较低,导致探测器的量子效率较低。为了提高量子效率,一方面可以提高吸收区的厚度,但是这种方法面临着材料生长质量和扩散长度限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探测器表面生长介质薄膜,通过减小表面反射率提高量子效率。由于超晶格吸收系数
为了在模块化综合集成航空电子(IMA)系统信号处理模块(SPM)中实现应用程序的动态加载和代码更新,基于现有的DSP二级引导流程,引入DSP多级自举加载技术,能够按照系统要求配置
随着计算机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移动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民用和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自主式车辆作为20世纪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日益成为各国高科技战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膜中血管生成增加是造成滑膜炎、血管翳生长、骨和软骨破坏及骨赘形成的原因。血管生成是一个由促血管生成和抑血管生成介质调控的复杂过程。类风湿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