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旱莲子草对模拟全天增温的可塑性:引入地和原产地种群的比较

来源 :生物多样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man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可以通过关键功能性状的表型可塑性来适应气候变暖背景下环境温度的增加.表型可塑性增强进化假说(evolution of increas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hypothesis)认为外来植物在引入地进化出了更强的表型可塑性.以往对该假说的验证多集中于外来植物对光照、水分、养分、邻体以及天敌等的可塑性进化,而对增温条件下植物生长和功能性状可塑性进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的几项研究多集中在温带地区,且多集中于研究植物生长相关的性状,而对植物的抗性和草食作用对增温的响应的关注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引入地(中国)和原产地(阿根廷)各8个种群的生物量、功能性状和草食作用在热带地区(广州市增城区)对模拟全天增温2℃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模拟全天增温显著降低了喜旱莲子草总生物量(-7.8%)、贮藏根生物量(-12.8%)、分枝强度(-11.6%)和茎端取食率(-34.4%).(2)模拟全天增温造成的引入地种群总生物量降低幅度大于原产地种群;模拟全天增温使引入地种群的比茎长和茎端取食率降低,而原产地种群则相反.(3)无论是否模拟全天增温,引入地种群的贮藏根生物量(+31.5%)、分枝强度(+38.5%)、比茎长(+30.2%)、根冠比(+24.5%)和比叶面积(+20.0%)均高于原产地种群,茎端取食率则低于原产地种群(-35.8%).这些结果表明,热带地区全天增温2℃对喜旱莲子草是一种胁迫;引入地种群的生物量对模拟全天增温2℃的响应更强,而其株形相关性状(比茎长)和草食作用(茎端取食率)对模拟全天增温的可塑性方向与原产地种群相反.由于引入地种群在热带地区模拟全天增温条件下生物量的下降和草食作用的增加明显高于原产地种群,因此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热带地区温度升高可能不利于喜旱莲子草种群多度的增加.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是教师授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有整体的认识,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有充分的把握.笔者旨在借助逆向教学设计,利用微实验操作促进学生对概念的
种群扩散能够避免生物类群在同一栖息地中的资源竞争和同类相残,促进基因流动,具有重要的进化和生态意义.相比于昆虫的迁飞行为,某些不具翅的节肢动物也能够借助细丝的作用而
笔者比较四种版本教材中关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关注数学思维的不同品质,渗透不同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中提高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一题多解为学生学习数学搭建了“平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及思维的发散,能帮助不同水平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能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程度.因此,在解题教学中,应重视对一题多解的探究.
在初中数学复习中,教师可以创设“编制实例,评价实例,调整实例”等序列化的教学任务,完成“根据概念编制准确的实例,根据命题解释所编制的实例,以及增设条件完成一些带有认知冲突的问题”这一学习过程.从而顺应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清除学生思维的阻塞,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教学有效性.
笔者以“造桥选址”问题为例,从数学表达、途径探寻、情境重构、空间拓展人手,提升学生自主参与的面和度,促进学生养成问题意识.
归化是入侵的前期阶段,对归化植物的深入研究是科学管理外来物种的基本前提,有助于预防外来植物造成入侵危害,区域性归化植物的研究对地方外来植物的管理与防治对策的制定具
笔者通过一道教材习题,就折叠问题开展“一题一课”的复习教学,尝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落实学生“四基”,培养“四能”,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合作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大程度地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作用.合作探究强调在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活动,将实际问题情境逐步进行数学抽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些与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相契合.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采用生态边界而非行政边界来指导管理实践,海洋生境制图旨在探寻海洋环境与生物群落/物种的分布规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空间规划等管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