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整治是堅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应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工作重点。鉴于此,本文对土地整治发展的战略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 发展 战略
一、土地整治概述
土地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的相关性表现在所达成目标的矛盾性与相同性上,换言之,土地整治对生物、植物、土地、水文等有正面或者侧面、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并因此产生正面收益或者负面影响。我国土地整治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但是,伴随土地整治的逐渐开展,耕地规模有效增大,耕地质量却不能得到保障,土地后备资源整治形成的耕地质量有时无法达到农业生产耕作的条件,更糟糕的是,土地整治通常忽略自然保护,乃至在生态红线范畴内也产生了诸多环境破坏问题,这必定妨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2014年举行的国土资源部会议上,有管理者强调国土资源是进行生态文明创建的载体,应当形成适应自然、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思想,且让土地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得到全面地发挥,探究编制国土资源管理引导方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土地整理的核心由数量转变为生态与品质,注重三者的协同发展。国内土地整治工作应当有效引进可持续发展思想,立足于可持续生活、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生产3个层面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为此,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最初目标是相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进行土地整治的全新目标,有助于土地资源的配置。
二、土地整治战略路径
1、创新土地整治基本理念
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判断,提出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土地整治应坚持不损害农民利益、不破坏农耕文明和不浪费土地资源的基本原则,按照“全域规划、精细设计、综合整治”的要求,将田水路林村等土地整治要素有机结合,以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高、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统筹安排农田整治、村庄整治和废弃土地复垦等活动,统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保护和恢复自然山水格局,维护土地生态系统整体特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2、资金保障、百姓利益是核心
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全区多方筹措资金,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另外,在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点带面,在实施农用地整治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彻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群众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真正将好事办好。
3、加强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
土地整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最初目标是田块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甚少考虑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缺乏相关理论和技术指导,盲目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轻视生态系统循环、共生,致使大量需生态化的沟渠路被过度硬化,多样化的小树林被砍掉,水塘被填埋,溪流被拉直,导致孕育地域文化的生物、生态及乡土风貌严重受损。新时期的土地整治要融入生态景观理念,构建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集成体系框架;重视整治区生态网络建设,提高生态景观服务能力,重构乡村景观格局,积极维系并提高乡村景观文化和美学价值,加强流域水文过程研究,提高水土安全水平,因地制宜地将农地与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文化功能,实现土地整治从实体形态到功能形态的转变。
4、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4.1优化规划设计模式
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时,应首先对生态环境进行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应优先考虑翻修区、适度更新区和重点保护区,并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轻生态影响,在此基础上,整合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从整体上考虑生态保护、景观保护和耕地保护,实施土地整治区域规划和项目规划,强调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生态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景观升级、水土安全一体化。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并根据土地整治区和整治工程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对规划设计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并对最优方案进行了比较和选择。
4.2完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
与国外土地整治相比,我国土地整治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道路生态景观技术、生物生境恢复技术和农村生态植被建设技术、景观促进技术、水生态景观技术和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保护技术。通过完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土地整治可以更好地利用景观设计方法和生态工程技术,构建科学、合理、健康、有序的生态系统。
5、加大生态过程的研究力度
加大对生态过程的研究力度,主要是指对水土流失、灾害防范防治以及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水土流失治理一直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内容。据相关土壤污染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土壤侵蚀以及非点源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调整景观格局来对土地污染进行控制,利用系统模拟的方式,可以使土壤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30~50%,进而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良好水质的目标。此外,极端天气也会对土地整治区域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洪涝灾害、暴雨等,所以在进行土地整治时,还需要加强对防灾减灾的研究分析,以改善与调整土地的利用格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整治的各项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探索建立土地整治数据库和土地整治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项阳.农村土地整治中政府管理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5.
【2】龚星文.我国土地整治效果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5.
【3】许金华.土地宏观调控背景下的黔中经济区城镇空间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关键词】:土地整治 发展 战略
一、土地整治概述
土地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的相关性表现在所达成目标的矛盾性与相同性上,换言之,土地整治对生物、植物、土地、水文等有正面或者侧面、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并因此产生正面收益或者负面影响。我国土地整治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但是,伴随土地整治的逐渐开展,耕地规模有效增大,耕地质量却不能得到保障,土地后备资源整治形成的耕地质量有时无法达到农业生产耕作的条件,更糟糕的是,土地整治通常忽略自然保护,乃至在生态红线范畴内也产生了诸多环境破坏问题,这必定妨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2014年举行的国土资源部会议上,有管理者强调国土资源是进行生态文明创建的载体,应当形成适应自然、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思想,且让土地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得到全面地发挥,探究编制国土资源管理引导方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土地整理的核心由数量转变为生态与品质,注重三者的协同发展。国内土地整治工作应当有效引进可持续发展思想,立足于可持续生活、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生产3个层面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为此,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最初目标是相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进行土地整治的全新目标,有助于土地资源的配置。
二、土地整治战略路径
1、创新土地整治基本理念
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判断,提出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土地整治应坚持不损害农民利益、不破坏农耕文明和不浪费土地资源的基本原则,按照“全域规划、精细设计、综合整治”的要求,将田水路林村等土地整治要素有机结合,以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高、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统筹安排农田整治、村庄整治和废弃土地复垦等活动,统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保护和恢复自然山水格局,维护土地生态系统整体特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2、资金保障、百姓利益是核心
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全区多方筹措资金,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另外,在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点带面,在实施农用地整治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彻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群众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真正将好事办好。
3、加强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
土地整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最初目标是田块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甚少考虑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缺乏相关理论和技术指导,盲目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轻视生态系统循环、共生,致使大量需生态化的沟渠路被过度硬化,多样化的小树林被砍掉,水塘被填埋,溪流被拉直,导致孕育地域文化的生物、生态及乡土风貌严重受损。新时期的土地整治要融入生态景观理念,构建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集成体系框架;重视整治区生态网络建设,提高生态景观服务能力,重构乡村景观格局,积极维系并提高乡村景观文化和美学价值,加强流域水文过程研究,提高水土安全水平,因地制宜地将农地与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文化功能,实现土地整治从实体形态到功能形态的转变。
4、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4.1优化规划设计模式
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时,应首先对生态环境进行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应优先考虑翻修区、适度更新区和重点保护区,并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轻生态影响,在此基础上,整合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从整体上考虑生态保护、景观保护和耕地保护,实施土地整治区域规划和项目规划,强调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生态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景观升级、水土安全一体化。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并根据土地整治区和整治工程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对规划设计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并对最优方案进行了比较和选择。
4.2完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
与国外土地整治相比,我国土地整治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道路生态景观技术、生物生境恢复技术和农村生态植被建设技术、景观促进技术、水生态景观技术和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保护技术。通过完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土地整治可以更好地利用景观设计方法和生态工程技术,构建科学、合理、健康、有序的生态系统。
5、加大生态过程的研究力度
加大对生态过程的研究力度,主要是指对水土流失、灾害防范防治以及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水土流失治理一直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内容。据相关土壤污染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土壤侵蚀以及非点源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调整景观格局来对土地污染进行控制,利用系统模拟的方式,可以使土壤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30~50%,进而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良好水质的目标。此外,极端天气也会对土地整治区域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洪涝灾害、暴雨等,所以在进行土地整治时,还需要加强对防灾减灾的研究分析,以改善与调整土地的利用格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整治的各项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探索建立土地整治数据库和土地整治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项阳.农村土地整治中政府管理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5.
【2】龚星文.我国土地整治效果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5.
【3】许金华.土地宏观调控背景下的黔中经济区城镇空间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