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戏曲“云演播”

来源 :剧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05082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使戏曲这一剧场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大院团被迫停止演出,推迟创作排演计划.在这种形势下,借助科技的力量,线上“云演播”应运而生,为戏曲剧种的演出和推广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有力的支撑,并与传统的线下演出互相助力,形成彼此连通、优势互补的演艺新气象.本文将对这一戏曲传播新业态进行分析和解读.
其他文献
媒介融合促进了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交融互通.作为两种媒介相互交融的产物,极具民族特色的戏曲电影具有强烈的舞台感.与此同时,电子媒介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也促使戏曲与电影进一步融合,从而出现了“去舞台化”的创作倾向.本文将从媒介融合视角入手,以新近上映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管窥戏曲电影中的舞台感及电影工业美学视阈下的“去舞台化”创作倾向.
一部剧本的结构是灵魂,人物关系是骨架,矛盾冲突是内脏,台词就是组成肌体的肌肉,缺一不可.把台词放在后面阐述并不代表它不重要,而是要重点阐述,因为它是许多编剧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惊梦》延续了《戏台》的题材和主题,该剧无论是完整而紧凑的故事、成熟的喜剧手段,还是传递出外喜内悲的精神内核,都贯彻着陈佩斯的人生观、喜剧观、艺术观.在《惊梦》中,对于艺术的底线的坚持和传承,陈佩斯怀有一种和解和敬畏的态度,无意承担起严肃话剧的社会使命,全然为大众而作;极简的舞台呼应坚守艺术的本心,轻松而接地气的方式传达着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在公允的立场中充满着对生命的慈悲与温情.
《弘治私勘》是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在2021年创排的一部演出时长仅40分钟的龙江剧小戏,因疫情影响目前仅在其自有的百姓剧场进行了内部演出.该剧讲述的是明孝宗朱祐樘微服私访,探查民情,查办酷吏,大义灭亲、惩治贪官的一则小故事.虽是小戏,却着眼大局,对剧种建设、人才培养、小剧场戏曲实践均有裨益.
陈佩斯新作《惊梦》在《戏台》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了艺术的永恒之美和战争、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表达在舞台布景上体现为门楼和戏台的交替摆放,在故事核心情节中体现为“旧剧”《牡丹亭》和“新戏”《白毛女》之争.除此之外,《惊梦》一改此前的悲剧性伶人形象,塑造了一群带有喜剧色彩的新伶人形象.在新与旧的对比中,观众一边产生了笑声,一边又获得了新的思考.
板鼓在京剧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京剧整体演出中,板鼓是全剧节奏的指挥者,是京剧中表演的灵魂.板鼓的明快节奏以及具有个性化的音色都能展现出京剧表演的韵味.板鼓演奏十分讲究手法、姿势以及音调的强弱,京剧的唱、念、做、打也无法与板鼓分离,意味着鼓师需要对节奏严格处理,做到快而不乱.本文首先分析京剧板鼓的职能与作用,并根据分析探究如何掌握京剧板鼓在演奏中的节奏.
本文介绍了广播剧的起源和发展,影视音乐和广播剧音乐的区别,广播剧音乐的音乐形象,给听众更加深远的想象空间.本文用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来做实例,具体讲解了作者的配乐意图和思路.
古筝艺术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戏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筝乐在戏曲创作中的应用较多地体现在民间地方戏曲中,其艺术应用也由早年的口传心授转为现代化的规范教学.有许多艺术家积极探索古筝音乐中的曲牌元素,以此来丰富戏曲的艺术语言,为当代戏曲音乐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从古筝艺术与戏曲创作的历史沿革、古筝艺术在戏曲创作中的实践应用、古筝艺术与戏曲音乐的审美融合三方面来探讨古筝艺术与戏曲文化是如何相互渗透与影响的,力争为古筝艺术与戏曲创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与其他电视节目形式相比,电视戏剧类节目因其专业性强、创作复杂等问题,会出现受众群体少、传播范围较小的现象.如何在荧屏上更加通俗化地呈现戏剧艺术是现今专业人士所高度关注的.伴随着新时代受众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的改变,当代电视戏剧节目借助新媒体的优势,适当融入新闻元素,让戏剧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本文将浅析当代电视戏剧节目中新闻元素的应用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戏剧舞台愈发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需求,而虚拟交互技术等新科技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戏剧舞台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戏剧舞台艺术完美地结合到一起,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