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学校体育与农村社区体育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但由于两者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以及组织形式等的不匹配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与所在社区群众体育的结合并不紧密,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方面都没有实现高度共享,学校和社区各自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其融合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组织形式、经费保障和具体结合方式。
本文所述农村学校及农村社区指县及县以下的学校和社区。农村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两大组成部分。前者为后者提供体育场地设施,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而社区体育反过来又能为学校师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发挥特长的舞台,二者相辅相成。农村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是农村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了解在农村,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的内在要求,认真分析当前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当前发展农村群众体育运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
从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来看。学校体育与农村社区体育深度融合是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从实际情况来看,两者也完全能够深度融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双方的发展。从其关系来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深度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二者融合发展的理念相对滞后
理念的落后很根本上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不应将二者的融合仅仅看作是单纯“资源互补”,二者的融合也不仅是学校和社区双方的事情。两者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首先是双方人财物方面的互相支持,双方长期的互动必然引起彼此制度层面的变革。其实质是学校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正面促进和农村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渗透。这一过程也是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有机渗透和共生共长,“学校与社区融合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实际的运作中,表现为学校或社区为利用对方的有利条件各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一些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学校和社区之外缺乏第三方来策动。目前二者的融合既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杠杆支持和内在的需求动力,也缺乏必要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二者的融合存在较大的偶然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1.2 二者融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健全
要实现农村学校和社区各类体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就需要对学校体育资源以及社区其他单位的体育资源进行统筹和协调。要保证这一工作,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形式予以保障。国家及地方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更需要的是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这是两者融合的短板。农村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应有县级政府负责,但多数县份没有建立例如校社区联系会议等机构。也就无法机制性地为相关活动的实施提供人力、物力和经费支持。农村社区网络化体系远未建立,双方融合管理的体制也没有确立,学校以及社区其他单位的体育资源无法统筹利用,社区体育工作无法统一安排,社区的各项体育活动无法统一协调,社区各种体育组织形式无法得到统一规范和管理等。于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显碍比较松散或容易流于形式。
1.3 二者融合的组织形式缺乏多样性
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机制,以及经费保障,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的组织形式也缺乏多样性,且无发展后劲。两者的融合还限于“结合”这个层次。一是“政府拉动式”:一般是为了完成当地政府下达的体育任务和大型庆祝活动,由学校和社区共同组织临时性的团体。它根据政府下达的任务而组建,也随着政府下达任务的完成而自行解体;二是“兴趣共聚式”:这种组织形式它是以具有一定体育或文艺特长的人为骨干,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由社区内(包括社区内学校)不同的人群而组成的体育或健身组织,这种组织形式虽然具有群众基础好,影响面大,无准入门槛的限制,但由于没有一定的组织章程和工作规范,缺乏一定的组织和管理,因此,它带有松散性的特点,缺乏持久发展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2 如何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不是学校、社区的一项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它是学校走向社区,创建现代学校,构建终身体育体系一项长期性的系统程。因此,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必须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2.1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融合理念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单靠学校或社区是无法推动的。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既要靠政府,更要利用市場。首先要发挥政府在二者融合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政府要通过社区体育立法或制定相关的社区体育政策把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以及融合的管理体制、运作方式等明确下来,要按照责权对等、权责分明的原则,不仅要明确学校或社区其他单位对国家或政府投入的公共体育资源享有特定的权利,同时,要明确学校或社区其他单位利用国家对其投入的公共体育资源为社会社区服务的义务。此外,国家还要积极引导新增公共体育资源的投向,促进不同社区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和协同发展。其次要以市场的方式来运作,实行有偿使用,有偿服务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融合理念,既能强化学校或社区在融合问题上的基本责任,又能充分调动学校和社区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终身体育体系的建立。
2.2 构建促进融合的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
部分农村社区已经形成了居民(村民)委员会为中心的社区体育小区模式,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模式以及学区体育模式。从两者融合的角度看,学区体育模式最为适宜。此种模式打破了体育部门内部循环的封闭管理体系,加强横向联系,增强社区和学校的开放性。相对稳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的可靠保证。可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管理机构,比如学区体育委员会,管理调配各种体育资源,协调和处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具体问题,该机构应包括体育管理部门、学校、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代表。学区体育委员会作为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下属的半官方组织,负责具体统筹和协调。学区体育委员会应建立相应的工作章程,以规范学校和社区其他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学区体育委员宜采取议事制的制度形式,讨论决定有关学区体育的重大事宜。从实际工作来看,可以分别设立机构负责社区(包括学校在内)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总务后勤工作。 2.3 打造体现融合的竞赛活动或组织形式
规范的竞赛活动或组织形式既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关键。较为稳定和多样的活动和体育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将社区内学校和其他单位以及不同的人群组织起来,进行有指导的体育锻炼,使社区体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不断提高其质量。因此,要实现这一点,一是学校和社区共同组织竞赛活动,学校参加社区举行的各种体育竞赛,担任裁判或教练员工作。也可以相互合作,以社区名义共同组队参与上级单位举办的运动竞赛项目。同时,学校和社区合作利用场地器材、人才,开办各种体育培训班。二是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依靠社区内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各种项目俱乐部,师生、社区成员可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平等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为社区培养体育人才。三是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以有条件的学校为主,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为社区提供有偿或免费的服务与辅导。
2.4 建立促进融合的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满足竞赛活动正常开展的经费保障机制。首先,县级政府作为主体要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此项经费应包含促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的投入。其次,作为受益者,学校和社区单位需要交纳一定体育竞赛活动经费;第三,由县级政府牵头建立相应机构(企业)开发社区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通过经营开发,获取一定的经营收入。另外,还应积极争取单位或个人的捐助等。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深度融合的必要基础。
3 探索体现深度融合的典型结合的具体建议
3.1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融合
可以将社区体育中心和学校体育馆联合,将政府在两边投入的资金有效相融合,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这样既可满足学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競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能使场地设施得到较好的管理和保养。
3.2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人员的融合
学校体育教师是学校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的体育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他们的组织、策划以及运动指导能力是社区极为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可以作为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建设,可以加强体育课的基础地位,带动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好知识与技术、技能。提高学生才干,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提高体育课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把体育运动带人家庭。学校也引入社区体育能人,将社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带到校园,促进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3.3 社区体育赛会和学校体育赛会的融合
在学校和社区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各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体育竞赛活动和赛会形式。可以尝试把学校和社区开展的一些内容相似或形式相同的竞赛活动或单项运动会加以分类,采取合办的形式,或由学校为主举办,或由社区为主举办,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的实质性进展。
农村社区体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也不平衡。缺乏场地设施、经费、指导队伍,这是当前制约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比较而言,学校拥有较丰富的体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实现与社区的资源共享,不仅对发展社区体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必然对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使学校体育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双方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王爱民(1977- ),江苏省射阳县人,硕士,苏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拓展培训、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
本文所述农村学校及农村社区指县及县以下的学校和社区。农村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两大组成部分。前者为后者提供体育场地设施,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而社区体育反过来又能为学校师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发挥特长的舞台,二者相辅相成。农村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是农村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了解在农村,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的内在要求,认真分析当前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当前发展农村群众体育运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
从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来看。学校体育与农村社区体育深度融合是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从实际情况来看,两者也完全能够深度融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双方的发展。从其关系来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深度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二者融合发展的理念相对滞后
理念的落后很根本上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不应将二者的融合仅仅看作是单纯“资源互补”,二者的融合也不仅是学校和社区双方的事情。两者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首先是双方人财物方面的互相支持,双方长期的互动必然引起彼此制度层面的变革。其实质是学校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正面促进和农村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渗透。这一过程也是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有机渗透和共生共长,“学校与社区融合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实际的运作中,表现为学校或社区为利用对方的有利条件各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一些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学校和社区之外缺乏第三方来策动。目前二者的融合既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杠杆支持和内在的需求动力,也缺乏必要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二者的融合存在较大的偶然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1.2 二者融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健全
要实现农村学校和社区各类体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就需要对学校体育资源以及社区其他单位的体育资源进行统筹和协调。要保证这一工作,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形式予以保障。国家及地方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更需要的是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这是两者融合的短板。农村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应有县级政府负责,但多数县份没有建立例如校社区联系会议等机构。也就无法机制性地为相关活动的实施提供人力、物力和经费支持。农村社区网络化体系远未建立,双方融合管理的体制也没有确立,学校以及社区其他单位的体育资源无法统筹利用,社区体育工作无法统一安排,社区的各项体育活动无法统一协调,社区各种体育组织形式无法得到统一规范和管理等。于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显碍比较松散或容易流于形式。
1.3 二者融合的组织形式缺乏多样性
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机制,以及经费保障,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的组织形式也缺乏多样性,且无发展后劲。两者的融合还限于“结合”这个层次。一是“政府拉动式”:一般是为了完成当地政府下达的体育任务和大型庆祝活动,由学校和社区共同组织临时性的团体。它根据政府下达的任务而组建,也随着政府下达任务的完成而自行解体;二是“兴趣共聚式”:这种组织形式它是以具有一定体育或文艺特长的人为骨干,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由社区内(包括社区内学校)不同的人群而组成的体育或健身组织,这种组织形式虽然具有群众基础好,影响面大,无准入门槛的限制,但由于没有一定的组织章程和工作规范,缺乏一定的组织和管理,因此,它带有松散性的特点,缺乏持久发展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2 如何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不是学校、社区的一项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它是学校走向社区,创建现代学校,构建终身体育体系一项长期性的系统程。因此,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必须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2.1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融合理念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单靠学校或社区是无法推动的。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既要靠政府,更要利用市場。首先要发挥政府在二者融合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政府要通过社区体育立法或制定相关的社区体育政策把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以及融合的管理体制、运作方式等明确下来,要按照责权对等、权责分明的原则,不仅要明确学校或社区其他单位对国家或政府投入的公共体育资源享有特定的权利,同时,要明确学校或社区其他单位利用国家对其投入的公共体育资源为社会社区服务的义务。此外,国家还要积极引导新增公共体育资源的投向,促进不同社区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和协同发展。其次要以市场的方式来运作,实行有偿使用,有偿服务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融合理念,既能强化学校或社区在融合问题上的基本责任,又能充分调动学校和社区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终身体育体系的建立。
2.2 构建促进融合的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
部分农村社区已经形成了居民(村民)委员会为中心的社区体育小区模式,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模式以及学区体育模式。从两者融合的角度看,学区体育模式最为适宜。此种模式打破了体育部门内部循环的封闭管理体系,加强横向联系,增强社区和学校的开放性。相对稳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的可靠保证。可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管理机构,比如学区体育委员会,管理调配各种体育资源,协调和处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具体问题,该机构应包括体育管理部门、学校、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代表。学区体育委员会作为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下属的半官方组织,负责具体统筹和协调。学区体育委员会应建立相应的工作章程,以规范学校和社区其他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学区体育委员宜采取议事制的制度形式,讨论决定有关学区体育的重大事宜。从实际工作来看,可以分别设立机构负责社区(包括学校在内)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总务后勤工作。 2.3 打造体现融合的竞赛活动或组织形式
规范的竞赛活动或组织形式既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关键。较为稳定和多样的活动和体育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将社区内学校和其他单位以及不同的人群组织起来,进行有指导的体育锻炼,使社区体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不断提高其质量。因此,要实现这一点,一是学校和社区共同组织竞赛活动,学校参加社区举行的各种体育竞赛,担任裁判或教练员工作。也可以相互合作,以社区名义共同组队参与上级单位举办的运动竞赛项目。同时,学校和社区合作利用场地器材、人才,开办各种体育培训班。二是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依靠社区内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各种项目俱乐部,师生、社区成员可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平等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为社区培养体育人才。三是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以有条件的学校为主,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为社区提供有偿或免费的服务与辅导。
2.4 建立促进融合的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满足竞赛活动正常开展的经费保障机制。首先,县级政府作为主体要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此项经费应包含促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的投入。其次,作为受益者,学校和社区单位需要交纳一定体育竞赛活动经费;第三,由县级政府牵头建立相应机构(企业)开发社区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通过经营开发,获取一定的经营收入。另外,还应积极争取单位或个人的捐助等。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深度融合的必要基础。
3 探索体现深度融合的典型结合的具体建议
3.1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融合
可以将社区体育中心和学校体育馆联合,将政府在两边投入的资金有效相融合,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这样既可满足学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競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能使场地设施得到较好的管理和保养。
3.2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人员的融合
学校体育教师是学校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的体育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他们的组织、策划以及运动指导能力是社区极为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可以作为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建设,可以加强体育课的基础地位,带动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好知识与技术、技能。提高学生才干,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提高体育课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把体育运动带人家庭。学校也引入社区体育能人,将社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带到校园,促进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3.3 社区体育赛会和学校体育赛会的融合
在学校和社区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各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体育竞赛活动和赛会形式。可以尝试把学校和社区开展的一些内容相似或形式相同的竞赛活动或单项运动会加以分类,采取合办的形式,或由学校为主举办,或由社区为主举办,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的实质性进展。
农村社区体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也不平衡。缺乏场地设施、经费、指导队伍,这是当前制约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比较而言,学校拥有较丰富的体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实现与社区的资源共享,不仅对发展社区体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必然对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使学校体育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双方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王爱民(1977- ),江苏省射阳县人,硕士,苏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拓展培训、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