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这个冬天对陕西韩城芝川镇东少梁村六组村民王英勤来说,是个难得放松的季节,因为他原先耕种的8亩责任田,已经全部转包给了东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东梁公司),而他也摇身一变成了东梁公司的一名工人。
说起土地转让前后的情形,王英勤感慨地说:“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从两年前开始,东梁公司陆续以签约的形式先后承包了东少梁村]200亩土地,用于农业开发经营,60多户东少梁村村民就此过上了坐地收租的生活。
韩城当地人称这种现象为“东梁模式”。
坐地收租的东少梁村民
38岁的王英勤是家里的顶梁柱,过去六口人的责任田全靠他和妻子耕种,辛辛苦苦干一年,却没多少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不过,东梁公司刚开始承包村里的土地时,王英勤心里也没底,只把4亩滩地转了出去。滩地十年九涝,收成没有保证,王英勤也从没指望过靠这块地挣钱。谁知到了东梁公司手里,这块水淹地转眼间变成了荷花园,王英勤也按时拿到了土地承包款。2008年11月,他干脆将塬上的4亩早地也包给了东梁公司。
春节前,王英勤已经拿到了3年的土地承包款以及国家对农作物的直补款,总计有1万多元。不用种地,还旱涝保收,王英勤显得很高兴。
不用再为种地操心了,王英勤便寻思着出去找点活儿干,恰好东梁公司在蒲城县建的一个花炮生产基地招工,他就去那里上了班,干得好的话,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块钱。
60岁的卫明里是五组的村民,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他也发现种地越来越不划算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小麦从种到收,澆水(按一个小时计)60元,旋耕地40元,种子30元,一袋复合肥200元,收割20元……不算自己的工钱,单是投入的成本就有350元左右。他们这儿早地小麦亩产在400到500斤之间,按市价一斤8毛到一元计算,每亩地的收入只有400元左右,收成不好了还得赔钱。他说,夏粮不赚钱,只能指望后季雨水好点,多收些玉米。
“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宁愿把地交给别人种,自己到外头打工。”卫明里说,我们这些人是没有办法,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还能干得动,就多种几年。
卫明里告诉记者,地里打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他这个冬天已经买了两个月的口粮,还没过年,粮食又快要吃完了。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一个28岁,一个26岁,都到娶媳妇的年龄了。
记者问他,如果东梁公司来租地,会不会把地租出去,他说,“说心里话,一亩地360元倒不少,而且人家很讲信用,能及时兑现承包款。如果人家统一承包我们组的地,我会考虑给他们的。”
东少梁村约2800人,7个村民小组,塬上塬下有4000多亩地。东梁公司承包的主要是六组的土地,村里更多的土地还是由村民自己耕种。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东少梁村刚刚完成了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东梁公司的老板马建功高票当选新一届村委会主任。据说,马建功有可能承包全村的土地。
盖房的老板看上了种地
在前往东少梁村的途中,当地的司机指着路旁一片片整治过的田地对记者说,这都是东梁公司的荷花园,你要是夏天来就好了,很漂亮,城里人一到周末都跑到这儿来看风景。记者注意到,路的另一边却是大片大片的荒滩,长满了马蔺和芦苇。
东少梁村位于滤水、芝水与黄河的交汇处,依塬傍水,自然条件优越,塬上有早地,河滩有水田,应该是个美丽富裕的村庄。但近十多年,由于黄河河床不断抬升,流经东少梁村的滤水时常涨水,雨季时甚至黄河水也会倒灌进来。昔日的数百亩良田,被洪水淹没过后已经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滩野地。村民们说,滩地十料九不收,只能靠少量的旱地维持生活。
马建功是从东少梁村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他开办的企业——一建功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小有名气。虽然出身农家,马建功却几乎没有在地里刨过食,谁知靠盖房子发家后,他竟对种地发生了兴趣,建起了韩城第一家农业发展公司。
2006年春节前,马建功回村参加一个婚礼。在与村民的聊天中得知,因为水灾,村上的地越来越不好种了。马建功一个人走出村子,沿着河堤,把全村的数百亩河滩地察看了一番。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在这片土地上做些什么。
2006年7月,东梁公司挂牌成立。这一年,马建功将村上500多亩荒山坡地和300亩水淹地整体承包治理,使荒山地变成了二台平原地,水淹地变成了荷花园,亩均收入近千元。
2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使东少梁村的村民第一次听到了“土地流转”这个新鲜词儿,可回头一琢磨,马建功的做法不就是这么回事吗?一个月后,东少梁村60多户村民将400多亩土地以每亩360元的价格,转包给东梁公司,承包期15年。
村民王英勤告诉记者,承包合同是组上统一与东梁公司签的。在此之前,组上起草了一个转包协议,然后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每一户都在上面签了字。
“搞农业开发要抗洪防涝,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化和集约化道路,不是一家一户能干得了的。我现在有这个条件,当然应该想办法回报乡亲。”刚刚当选村委会主任的马建功对记者说,“下一步准备将塬上的旱地也承包了,集中管理的土地将达到3000多亩,公司投资500多万元专门用于发展现代农业,使更多的群众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挣到钱。”
马建功还为他的东梁生态农业园设计了一幅宏大的蓝图,即“四园一组”:南部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北部建成自然生态植物园,东部建成农家乐园,西部建成水上乐园,中部建成社会主义新村组。他说,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东梁公司投资近10万元,从西安莲湖公园引进冰清玉洁,碧血丹心等观赏荷花80多种,又从湖北省引进西湖红莲、玉楼人醉等新品种10多种,总计105种。预计今年夏天,百余种千姿百态的荷花将会引来更多的游人,这样,司马迁祠脚下的东少梁村,也许会成为韩城新的旅游胜地。
东少梁村党支部书记王俊昌告诉记者,村民把地交给马建功放心,他们相信马建功的实力和能力。村支部也愿意支持和配合东梁公司,让东少梁村更多的人富起来。
政府引导还是空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土地经营权流转在韩城农村其实很普遍,只是这种流转一般规模较小,承租期较短,而且大都在私下完成,因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像东梁公司这样大面积的长期转包还是少数。
芝川镇副镇长高社武告诉记者,在该镇的芝北村和芝西村也有300亩到700亩规模的土地转包和转租现象,有的是包给了当地的专业大户,有的是转包给了外地人。“芝北的700多亩地就是由合阳人承包的,转包的村民家家户户都签了合同。”
高社武还说,由于市上这方面的具体政策还没有下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都是通过承包者与村民或村民小组直接签订合同完成的,镇政府目前还没怎么介入。至于像东少梁村这样的大面积土地流转是否需要在镇上备案,是否有相应的管理办法,现在还不是很清楚。每个村的责任田在镇上都有备案,但流转的土地怎么管理还是个新问题。
“不过,东梁公司这种承包形式还是很受欢迎的。”高社武说,“根据我在几个村的走访和调查,发现群众比较乐意接受这种形式,(土地承包)价格也相对较高。”据高社武介绍,当地的土地承包价格一般在每亩150元左右,最高可达400元。因此,东梁公司每亩360元应该是一个不低的价位。
当然,流转不是目的,土地集中管理后,怎样能让村民增加收入,这不仅是马建功操心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最关心的问题。据芝川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马建功将村里一些有经营和管理才能的人吸收到公司,这些人除了土地承包款之外还有工资,收入自然比以前增加了。同时,马建功在韩城和蒲城的项目上也安排了不少东少梁村的人,更多的村民则是选择去外地打工,或在本地另谋生路。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对土地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的农业公司,还是专业生产大户,都要求生产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在采访中,记者不时听到这样的感叹:“再过些年,村里就没有多少人会种地了。”一方面,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将节约大量的人力;另一方面,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在一些地方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
从东梁模式的初步实验中不难看出,以土地流转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在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生产方式的同时,还将催生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新型农民。
现在的问题是,当地政府虽然对东梁模式给予了谨慎的认可,却无法在政策上进行更具体的引导或规范,那么,如果这一模式在运行中出现偏移,使参与土地流转的某一方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谁又能给他们做主呢?
说起土地转让前后的情形,王英勤感慨地说:“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从两年前开始,东梁公司陆续以签约的形式先后承包了东少梁村]200亩土地,用于农业开发经营,60多户东少梁村村民就此过上了坐地收租的生活。
韩城当地人称这种现象为“东梁模式”。
坐地收租的东少梁村民
38岁的王英勤是家里的顶梁柱,过去六口人的责任田全靠他和妻子耕种,辛辛苦苦干一年,却没多少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不过,东梁公司刚开始承包村里的土地时,王英勤心里也没底,只把4亩滩地转了出去。滩地十年九涝,收成没有保证,王英勤也从没指望过靠这块地挣钱。谁知到了东梁公司手里,这块水淹地转眼间变成了荷花园,王英勤也按时拿到了土地承包款。2008年11月,他干脆将塬上的4亩早地也包给了东梁公司。
春节前,王英勤已经拿到了3年的土地承包款以及国家对农作物的直补款,总计有1万多元。不用种地,还旱涝保收,王英勤显得很高兴。
不用再为种地操心了,王英勤便寻思着出去找点活儿干,恰好东梁公司在蒲城县建的一个花炮生产基地招工,他就去那里上了班,干得好的话,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块钱。
60岁的卫明里是五组的村民,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他也发现种地越来越不划算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小麦从种到收,澆水(按一个小时计)60元,旋耕地40元,种子30元,一袋复合肥200元,收割20元……不算自己的工钱,单是投入的成本就有350元左右。他们这儿早地小麦亩产在400到500斤之间,按市价一斤8毛到一元计算,每亩地的收入只有400元左右,收成不好了还得赔钱。他说,夏粮不赚钱,只能指望后季雨水好点,多收些玉米。
“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宁愿把地交给别人种,自己到外头打工。”卫明里说,我们这些人是没有办法,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还能干得动,就多种几年。
卫明里告诉记者,地里打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他这个冬天已经买了两个月的口粮,还没过年,粮食又快要吃完了。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一个28岁,一个26岁,都到娶媳妇的年龄了。
记者问他,如果东梁公司来租地,会不会把地租出去,他说,“说心里话,一亩地360元倒不少,而且人家很讲信用,能及时兑现承包款。如果人家统一承包我们组的地,我会考虑给他们的。”
东少梁村约2800人,7个村民小组,塬上塬下有4000多亩地。东梁公司承包的主要是六组的土地,村里更多的土地还是由村民自己耕种。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东少梁村刚刚完成了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东梁公司的老板马建功高票当选新一届村委会主任。据说,马建功有可能承包全村的土地。
盖房的老板看上了种地
在前往东少梁村的途中,当地的司机指着路旁一片片整治过的田地对记者说,这都是东梁公司的荷花园,你要是夏天来就好了,很漂亮,城里人一到周末都跑到这儿来看风景。记者注意到,路的另一边却是大片大片的荒滩,长满了马蔺和芦苇。
东少梁村位于滤水、芝水与黄河的交汇处,依塬傍水,自然条件优越,塬上有早地,河滩有水田,应该是个美丽富裕的村庄。但近十多年,由于黄河河床不断抬升,流经东少梁村的滤水时常涨水,雨季时甚至黄河水也会倒灌进来。昔日的数百亩良田,被洪水淹没过后已经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滩野地。村民们说,滩地十料九不收,只能靠少量的旱地维持生活。
马建功是从东少梁村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他开办的企业——一建功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小有名气。虽然出身农家,马建功却几乎没有在地里刨过食,谁知靠盖房子发家后,他竟对种地发生了兴趣,建起了韩城第一家农业发展公司。
2006年春节前,马建功回村参加一个婚礼。在与村民的聊天中得知,因为水灾,村上的地越来越不好种了。马建功一个人走出村子,沿着河堤,把全村的数百亩河滩地察看了一番。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在这片土地上做些什么。
2006年7月,东梁公司挂牌成立。这一年,马建功将村上500多亩荒山坡地和300亩水淹地整体承包治理,使荒山地变成了二台平原地,水淹地变成了荷花园,亩均收入近千元。
2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使东少梁村的村民第一次听到了“土地流转”这个新鲜词儿,可回头一琢磨,马建功的做法不就是这么回事吗?一个月后,东少梁村60多户村民将400多亩土地以每亩360元的价格,转包给东梁公司,承包期15年。
村民王英勤告诉记者,承包合同是组上统一与东梁公司签的。在此之前,组上起草了一个转包协议,然后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每一户都在上面签了字。
“搞农业开发要抗洪防涝,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化和集约化道路,不是一家一户能干得了的。我现在有这个条件,当然应该想办法回报乡亲。”刚刚当选村委会主任的马建功对记者说,“下一步准备将塬上的旱地也承包了,集中管理的土地将达到3000多亩,公司投资500多万元专门用于发展现代农业,使更多的群众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挣到钱。”
马建功还为他的东梁生态农业园设计了一幅宏大的蓝图,即“四园一组”:南部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北部建成自然生态植物园,东部建成农家乐园,西部建成水上乐园,中部建成社会主义新村组。他说,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东梁公司投资近10万元,从西安莲湖公园引进冰清玉洁,碧血丹心等观赏荷花80多种,又从湖北省引进西湖红莲、玉楼人醉等新品种10多种,总计105种。预计今年夏天,百余种千姿百态的荷花将会引来更多的游人,这样,司马迁祠脚下的东少梁村,也许会成为韩城新的旅游胜地。
东少梁村党支部书记王俊昌告诉记者,村民把地交给马建功放心,他们相信马建功的实力和能力。村支部也愿意支持和配合东梁公司,让东少梁村更多的人富起来。
政府引导还是空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土地经营权流转在韩城农村其实很普遍,只是这种流转一般规模较小,承租期较短,而且大都在私下完成,因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像东梁公司这样大面积的长期转包还是少数。
芝川镇副镇长高社武告诉记者,在该镇的芝北村和芝西村也有300亩到700亩规模的土地转包和转租现象,有的是包给了当地的专业大户,有的是转包给了外地人。“芝北的700多亩地就是由合阳人承包的,转包的村民家家户户都签了合同。”
高社武还说,由于市上这方面的具体政策还没有下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都是通过承包者与村民或村民小组直接签订合同完成的,镇政府目前还没怎么介入。至于像东少梁村这样的大面积土地流转是否需要在镇上备案,是否有相应的管理办法,现在还不是很清楚。每个村的责任田在镇上都有备案,但流转的土地怎么管理还是个新问题。
“不过,东梁公司这种承包形式还是很受欢迎的。”高社武说,“根据我在几个村的走访和调查,发现群众比较乐意接受这种形式,(土地承包)价格也相对较高。”据高社武介绍,当地的土地承包价格一般在每亩150元左右,最高可达400元。因此,东梁公司每亩360元应该是一个不低的价位。
当然,流转不是目的,土地集中管理后,怎样能让村民增加收入,这不仅是马建功操心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最关心的问题。据芝川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马建功将村里一些有经营和管理才能的人吸收到公司,这些人除了土地承包款之外还有工资,收入自然比以前增加了。同时,马建功在韩城和蒲城的项目上也安排了不少东少梁村的人,更多的村民则是选择去外地打工,或在本地另谋生路。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对土地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的农业公司,还是专业生产大户,都要求生产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在采访中,记者不时听到这样的感叹:“再过些年,村里就没有多少人会种地了。”一方面,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将节约大量的人力;另一方面,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在一些地方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
从东梁模式的初步实验中不难看出,以土地流转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在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生产方式的同时,还将催生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新型农民。
现在的问题是,当地政府虽然对东梁模式给予了谨慎的认可,却无法在政策上进行更具体的引导或规范,那么,如果这一模式在运行中出现偏移,使参与土地流转的某一方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谁又能给他们做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