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提高了文学教育的目标,明确了诗歌教学的要求和教学实施策略,使诗歌教学摆脱了长期受冷落的境界,为诗歌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引发了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的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认为关于诗歌鉴赏教学应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
一、美读中感知诗歌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疾徐舒缓及平仄的压韵复沓,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通过歌咏,可以体悟诗歌情境;通过美读,读者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以及艺术美,从而体会深层意蕴。
1.美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把握诗歌情感
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再别康桥》体现了“新月派”所提倡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形象和作品内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自然更能准确、深刻地把握诗歌的形象和作品内涵。
2.美读中体会诗歌内在韵味
例如唐代的崔颢《长干行》,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的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通过美读,学生对诗文情感的把握能够更加真切,对诗句中所展现的意蕴能够更深刻的体悟,从而领略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驰骋想象,感悟诗歌形象内涵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想象是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非常必要。艾青也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因此,在具体的诗歌鉴赏教学实践中,必须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穿透诗歌语言物质层面去推动学生想象的构建,并逐步进入作者的心灵中与之共感共鸣。更好的把握诗人情感,感受其形象内涵。
1.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想象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中没有具体描绘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但我们可以抓住诗句中的一个“绿”字,让学生进行思考,进行扩展想象。使学生明白一个单色的“绿”,其实所表现的是一幅色彩缤纷、姹紫嫣红的画面。运用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一个想象的领域,让他们在自己想象的思维中驰骋、跳跃,切身的走进诗歌的情境,深入的感悟诗歌丰富的形象内涵。
2.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从文字上看,学生也许能够从个别诗句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但对诗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画面中的形象美也许很难真切的感受。这时就需要学生将自己融入画中,用画面来表现诗句。教师在引领学生鉴赏诗歌体会形象美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形象内涵。
三、细读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美
诗的语言是最为凝炼、最富表现力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炼字的问题,借助语言描绘,感受意象的具体特征与含义。
推敲炼字,把握意境;细读空白,品味意境。
例如,教师在讲授《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分析“枯”“老”“昏”等字的含义,更易于学生的理解、感悟,从而走进诗歌的艺术境界。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连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四、知人论世,探究诗歌丰厚的思想意蕴
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加深审美体验。根据诗人不同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去感受诗文别样的意蕴和风情,能够使学生在体会文本情感的同时,加深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里词人不去揣摩长江的恬静美,也不讴歌激情美,而是用尽笔墨描写长江的壮美,长江的壮美能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的环境……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
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在逐渐的上升,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希望在璀璨花开的中国诗坛硕果累累的积淀下,我们在诗歌教学实践中一定能够满载收获!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
一、美读中感知诗歌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疾徐舒缓及平仄的压韵复沓,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通过歌咏,可以体悟诗歌情境;通过美读,读者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以及艺术美,从而体会深层意蕴。
1.美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把握诗歌情感
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再别康桥》体现了“新月派”所提倡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形象和作品内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自然更能准确、深刻地把握诗歌的形象和作品内涵。
2.美读中体会诗歌内在韵味
例如唐代的崔颢《长干行》,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的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通过美读,学生对诗文情感的把握能够更加真切,对诗句中所展现的意蕴能够更深刻的体悟,从而领略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驰骋想象,感悟诗歌形象内涵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想象是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非常必要。艾青也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因此,在具体的诗歌鉴赏教学实践中,必须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穿透诗歌语言物质层面去推动学生想象的构建,并逐步进入作者的心灵中与之共感共鸣。更好的把握诗人情感,感受其形象内涵。
1.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想象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中没有具体描绘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但我们可以抓住诗句中的一个“绿”字,让学生进行思考,进行扩展想象。使学生明白一个单色的“绿”,其实所表现的是一幅色彩缤纷、姹紫嫣红的画面。运用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一个想象的领域,让他们在自己想象的思维中驰骋、跳跃,切身的走进诗歌的情境,深入的感悟诗歌丰富的形象内涵。
2.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从文字上看,学生也许能够从个别诗句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但对诗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画面中的形象美也许很难真切的感受。这时就需要学生将自己融入画中,用画面来表现诗句。教师在引领学生鉴赏诗歌体会形象美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形象内涵。
三、细读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美
诗的语言是最为凝炼、最富表现力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炼字的问题,借助语言描绘,感受意象的具体特征与含义。
推敲炼字,把握意境;细读空白,品味意境。
例如,教师在讲授《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分析“枯”“老”“昏”等字的含义,更易于学生的理解、感悟,从而走进诗歌的艺术境界。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连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四、知人论世,探究诗歌丰厚的思想意蕴
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加深审美体验。根据诗人不同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去感受诗文别样的意蕴和风情,能够使学生在体会文本情感的同时,加深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里词人不去揣摩长江的恬静美,也不讴歌激情美,而是用尽笔墨描写长江的壮美,长江的壮美能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的环境……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
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在逐渐的上升,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希望在璀璨花开的中国诗坛硕果累累的积淀下,我们在诗歌教学实践中一定能够满载收获!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