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毕业生有关就业质量以及高质量就业路径的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无疑有重大意义。同时,就业质量是不能脱离开一个国家具体的国情和文化这些社会条件的,这也决定了就业质量在中国的研究必然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本文中,所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领域,是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以及多样化群体就业者的就业特征应有与之对应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 就业质量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这就意味着国家要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也是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的明确要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涨并趋于稳定的同时,就业的质量也越来越被重视,它甚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高校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概述
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愈加重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前提条件就是了解大学生真实准确的就业质量,而要真正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要有一个系统且可靠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毕业生就业质量其实是开放并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阐释。我们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包括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的满意程度、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发展前景等因素。具体表现为毕业生就业层位、专业对口度、岗位潜力发挥的程度等方面。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权重和毕业生就业的观测点以及评价标准构成。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又可以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由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与社会潜在工作岗位的供求比、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毕业生就业水平和社会对于毕业生就业的认可度构成。二级指标是把一级指标中的五个指标又进一步分为十个要素。(详情见表1)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国内外已经有部分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仍没有人系统地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且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旨在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系统的相对比较完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
1.学生个人及家庭因素。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诉求各有千秋,甚至学生自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自身的社会定位,还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心理认知,甚至家长对于学生的职业认知也不够充分,这也导致这个因素是不稳定且不可控的。
2.学校因素。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状态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定位,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成才,以及是否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等方面。
3.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主要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军队以及其它社会服务性的公益机构等,其对就业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入职意愿、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毕业生的道德素质、毕业生的工作绩效等方面。
4.社会要素。主要包括社会民众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常识性判断,比如对大学品牌的社会美誉度、对优秀学生的接受度、对学生社会贡献的认可度等,也包括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与毕业生的客观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中国本土化国情和中国社会文化特色的影響,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把握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和发展,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内容,即国家方面出台政策引导毕业生就业、社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个人方面的全民族全员就业。
2.可操作性原则。我们构建高校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错综复杂不好测量定位的高校学生就业质量建设目标变为可以进行实际量度、进行计算、比较考核的数据资料,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依据。
3.科学性原则。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涉及指标种类多,内涵丰富,评价指标的设定科学性选取原则非常重要。指标选定不仅要能客观反映指标间的真实关系,各指标还要具有典型代表性、公信力,同时指标既不能太细也不易过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规范的流程。
4.特色性原则。根据高校特点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型高校主要承担精英教育和重大科研攻关的职能,应保持自身的优势,以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为己任。教学型高校则应以教学为主,科学研究也是为教学服务,其定位在培养本科层次上,其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需根据学生的专业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就业工作与培养过程有机融合与协调,使学校动态、开放、柔性地采用各种形式培养多类型的人才,适应社会就业需求。
三、结语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可满足社会公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内部需求,也可以满足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外在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就业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依赖、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它们在学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主体上是相互依靠和统一的。
同时,本文认为任何一个评价体系都有自身的一定缺陷,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判断,应该是短期且存在较大差异的。因此,毕业生最重要的还是在专业框架内,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自身综合素质,这其中就包括入职适应度,毕业生要尽快适应职场,然后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专业度和事业竞争力,谋求更高更好的发展。
(二)高校不能完全依赖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以评价体系反映的测试数据作为唯一依据来评判学生素质、就业工作成效及就业质量。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革的,要学会与时俱进,高校可以定期听取社会各界各方的建议与意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入职后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能力范围内尽量为人职者提供良好健康的工作关系与工作环境,了解职员的个性化诉求,尊重职员的表达权,合理采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职员个人能力水平、职业素养高低来制定相应的工资和绩效标准,使薪酬福利、工资增幅符合一个发展的预期,建立公平合理的职位晋升机制,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毕业生得到提拔和重用,同时普通毕业生也能有一席之地来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 就业质量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这就意味着国家要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也是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的明确要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涨并趋于稳定的同时,就业的质量也越来越被重视,它甚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高校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概述
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愈加重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前提条件就是了解大学生真实准确的就业质量,而要真正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要有一个系统且可靠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毕业生就业质量其实是开放并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阐释。我们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包括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的满意程度、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发展前景等因素。具体表现为毕业生就业层位、专业对口度、岗位潜力发挥的程度等方面。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权重和毕业生就业的观测点以及评价标准构成。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又可以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由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与社会潜在工作岗位的供求比、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毕业生就业水平和社会对于毕业生就业的认可度构成。二级指标是把一级指标中的五个指标又进一步分为十个要素。(详情见表1)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国内外已经有部分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仍没有人系统地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且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旨在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系统的相对比较完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
1.学生个人及家庭因素。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诉求各有千秋,甚至学生自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自身的社会定位,还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心理认知,甚至家长对于学生的职业认知也不够充分,这也导致这个因素是不稳定且不可控的。
2.学校因素。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状态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定位,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成才,以及是否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等方面。
3.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主要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军队以及其它社会服务性的公益机构等,其对就业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入职意愿、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毕业生的道德素质、毕业生的工作绩效等方面。
4.社会要素。主要包括社会民众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常识性判断,比如对大学品牌的社会美誉度、对优秀学生的接受度、对学生社会贡献的认可度等,也包括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与毕业生的客观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中国本土化国情和中国社会文化特色的影響,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把握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和发展,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内容,即国家方面出台政策引导毕业生就业、社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个人方面的全民族全员就业。
2.可操作性原则。我们构建高校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错综复杂不好测量定位的高校学生就业质量建设目标变为可以进行实际量度、进行计算、比较考核的数据资料,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依据。
3.科学性原则。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涉及指标种类多,内涵丰富,评价指标的设定科学性选取原则非常重要。指标选定不仅要能客观反映指标间的真实关系,各指标还要具有典型代表性、公信力,同时指标既不能太细也不易过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规范的流程。
4.特色性原则。根据高校特点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型高校主要承担精英教育和重大科研攻关的职能,应保持自身的优势,以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为己任。教学型高校则应以教学为主,科学研究也是为教学服务,其定位在培养本科层次上,其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需根据学生的专业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就业工作与培养过程有机融合与协调,使学校动态、开放、柔性地采用各种形式培养多类型的人才,适应社会就业需求。
三、结语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可满足社会公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内部需求,也可以满足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外在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就业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依赖、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它们在学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主体上是相互依靠和统一的。
同时,本文认为任何一个评价体系都有自身的一定缺陷,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判断,应该是短期且存在较大差异的。因此,毕业生最重要的还是在专业框架内,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自身综合素质,这其中就包括入职适应度,毕业生要尽快适应职场,然后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专业度和事业竞争力,谋求更高更好的发展。
(二)高校不能完全依赖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以评价体系反映的测试数据作为唯一依据来评判学生素质、就业工作成效及就业质量。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革的,要学会与时俱进,高校可以定期听取社会各界各方的建议与意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入职后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能力范围内尽量为人职者提供良好健康的工作关系与工作环境,了解职员的个性化诉求,尊重职员的表达权,合理采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职员个人能力水平、职业素养高低来制定相应的工资和绩效标准,使薪酬福利、工资增幅符合一个发展的预期,建立公平合理的职位晋升机制,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毕业生得到提拔和重用,同时普通毕业生也能有一席之地来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