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记者”的别样情怀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之余,我便是记者,只不过这记者完全是编外的,名副其实的“土记者”一个。
  “土记者”自有它的来由。从小到大,我的语文成绩不好,其中最怕的就是作文,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要写几百字的计划总结之类,也会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手。1992年参加中文专业自考时,意外发现很多作家都有当记者的经历,于是也想着从“豆腐块”起步,把写作这块短板补起来。读了一本《新闻采访写作》之后,便依葫芦画瓢地在身边找起新闻来。哈!真不错,新闻竟然就在我家里。母亲卖菜多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样的背景下,这是一条不错的新闻。1993年7月15日,我的处女作《尹家队兴起卖菜热》在区台头条播出。不久,一篇不到200字的“豆腐块”发表在市报的中缝上。于是一发不可收,一写就是25年。
  写新闻,得有专业知识作支撑。于是,我买来各类新闻书籍30多本,用心研读,细心体会。特别是《新概念新闻学》等专著,更是受益匪浅。于是眼光敏锐了,素材增多了,篇幅长了,发表的刊物档次也高了。“土记者”成为校内外的大名人。
  最难忘的是那年当“随军记者”的经历。1999年,正值抗洪抢险期间,刚刚移防岳阳的湖南预备役某团找到我,说宣传干事未到位,请我代劳。于是,我跟着团长深入抗洪第一线。《移防新驻地,再创新佳绩》的新闻发表在《湖南日报》上。抗洪结束,我又写下4000余字的通讯《波峰浪谷斩洪魔》,发表在《国防教育》上。
  新闻就是易碎品,关键就是时效性。为了能让新闻在第一时间完稿,我想方设法提高写作速度。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平时多读多背,采访提前构思,边采边想,之后一气呵成。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梦中时常惊醒,偶有佳作出炉。特别是全区送教活动的深度报道,光汇集的各种材料就有1米多高,硬是用一个半月的晚班完成10000字的报道,受到局领导表扬。至于标题方面,不知摘抄多少,不知强记多少,最后连自己也不免惊讶,竟然也有特色的标题问世。如写李斐的报道《李斐,教坛军嫂你不悔》,“斐”与“悔”方言读音完全相同,得到编辑点赞。
  2001年进入城区大校后,新闻写作便如鱼得水。我写的新闻不但上了中央报纸的头版头条,还建立了中国少年报学生记者站。于是,师生一起采访,效果确实不错。记者站经验两次在全国交流,《让小记者扎扎实实在成长》发表在《中国少儿报刊界》上。小记者的采访从班级到校园,最后走向社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風景线。像2018年春节期间,我带领小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杨莉阿姨,《让留守儿童的爸妈回家》发表在《中国少年报》。
  “编外记者”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读书、采访与写作成为我的三个关键词。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深刻地影响着我的语文教学。采访时练就的本领,让我对课堂调控得心应手;新闻写作的功夫,让我的作文批改扎实有效;更让人高兴的是,新闻采写的经历,让我的作文教学与众不同。学生也像我一样,有着写不完的素材,有着写好作文的本领。每年,都有几十篇习作在各报刊发表。
  令人欣慰的是,“编外记者”成为我成长的最好平台。写得多了,对教材的领悟也就不同,有时常常以作者的角度去看教材,再将心得体会运用到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便在课堂中扎根,效果之好,又给我提供了更多的写作素材。我的十多个课堂实录也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累计发表新闻、论文及评论500余篇。2010年,我还出版了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应邀在外讲座100余场,被媒体誉为教育写作的“带头大哥”。
  每每回想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我都会感谢“编外记者”这个职业。这正是“‘编外记者’并不偏,课内课外实相连。师生爱写身边事,小小记者乐无边”。
  (作者单位: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记得首次阅读“看课”的情景,是在课间时间。与往常一样,课间小读杂志,《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7年1~2月合刊,刊物有点厚,读读停停,耗费了些时间。第81页的“吴教授看课”,初看栏目,眼生!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系列,只当作一般案例来读。一眼瞄下去,感觉不对:授课者是小语“大咖”,评课者是知名教授,两个重量级人物组合在一起教、评,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形?读到第一环节后的“讨论”时,被直来直去、毫不遮
对任丽芳留下深刻印象,应该是在2007年。那年,我们各自所在的学校共同参与了华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项目,我们经常会在一起参加研修活动。记得有一次的研修活动是华师大李政涛教授主持的,他要求我们分小组学习讨论,随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交流。作为小组组长,我安排任丽芳代表我们小组进行大组汇报。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位胖乎乎的小姑娘,吸收转化的能力特别强。我当时在小组交流时所发表的观点,她
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体现“说理”的习作有9篇,贯穿在3~6年级之中。习作数量之多,习作要求之明,言语思维强度之大,足显教材编者意图之强烈:让学生学习“说理”,做到“言之有理”,逐渐形成一定言语智慧。  “说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用言语说理,贯穿在一个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是体现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标识之一。长期以来,中小学写作教学,重视客观摹写,张扬主观表达,重视真情实感,这已经成为当
文本解读  1.贴近生活。“趣味识字”中出现的词语“西瓜”“冰棍”“绿豆汤”符合夏日时令,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學生的最近发展区。且词语的编排以内容为主题,读起来朗朗上口,像一首小儿歌。“展示台”展示的是一些食品的包装图片,这些教学资源取自于生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识字,使学生打通“识字”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在具体的情境中,养成关注汉字、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2.聚焦经典。“日积月累”中出现了
图画是绘本的灵魂与生命,它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典型的象征形态,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文字无法达到的独特效果,其形象性和整体性更符合儿童的阅读和认知模式。为此,借由绘本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训练“图感”,发现图画的意涵和功用,培养读图能力,在当今读图时代出现有其必然性。实践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线索预测法  读绘本,首先要学会预测。但预测不是随意地猜猜看,而是根据读到的信息(本文指图像信息)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清晰记得与王希锋校长的第一次接触是缘于一通电话。去年暑假,王校长通过了高新区面向全国招聘名校长的层层选拔,来到丰奥嘉园小学任职校长并主持工作。我负责电话通知王校长参加区里的校长培训,在简短说明来意后,王校长用带有山东大汉独有的粗犷的嗓音干脆地进行了回复。一分钟多一点的通话时间,没有过多话语,简短而爽朗。我想这应该是一位十分豪爽的校长吧!  又见其人,意料之外。在百度上搜王希锋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声母j q x,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j q x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知道j q x和ü相拼,ü上两点要省略的拼写规则。  3.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搭積木、下棋”两个词语,认识“棋、鸡”两个生字。  4.正确朗读儿歌《在一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承上启下  1.同学们,又到我们学习拼音的快乐时光啦。快看!空中飘来了一些气球,气
课改多年来,我接连教了3轮的一年级,自以为对一年级课程教学中要把握的那点东西已烂熟于心。曾自诩为“低段教学专业户”,觉得不备课进课堂,照样能把学生哄得小眼发亮,小手频举,小嘴常开,再加上教学评优所带来的专业自信,越发有了恃才傲物、故步自封的心理。但那天上《王二小》一课,我却遭遇 了“滑铁卢战役”。这堂课之所以失败,最大的症结是教师受教学经验化、模式化、技术化的惯性使然,不加研究地凭经验和感觉去处理
本文承接上期文章简要介绍现代的偏旁部首分析法。  一、社会发展促进了汉字的形变  汉字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辅助性工具,人们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个“工具”,使它易识、易写,就要对它不断做出改进。于是,古文字经过隶变楷化,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用字的现代汉字,相比甲骨文、小篆体,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有了巨大变化。  二、社会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变化  语言的变化与汉字关系最密切的是词。现代汉语中一些词
教学现实:从神到人的尴尬  统编本教材保留了许多经典篇目,特别是一些中外神话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为神话,包含《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四篇课文。“故事”和“想象”是神话教学的两个关键词,尤其是“想象”,将神话故事与纪实故事区分开来。  神话故事是人类的童年创作,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人類文明与文化的源头,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贴合力。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常常出现尴尬